16岁的少女琼瑶拿着数学20分的“通知单”回到家里,看见妹妹正在痛苦,就问怎么回事。母亲说妹妹嫌自己只考了98分,没考到100分,这才哭了。琼瑶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天晚上就吞药自杀了。 由于成绩太差的缘故,少女时期的琼瑶总是充满了忧郁,既自卑又敏感,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1949年夏天,琼瑶一家六口来到台湾。当年秋天,11岁的琼瑶插班进入台北师范附小六年级。由于之前在大陆的时候因为战乱的缘故,琼瑶断断续续地只在上海和湖南衡阳上过两年学,从未系统地接受过学校教育。 第二年,琼瑶小学毕业,考入台北女一中。或许是由于基础太差,或许是由于天生不擅长理科,也或许是因为两者兼而有之,琼瑶除了国文之外,其他科目尤其是理科成绩差得离奇。 台北女一中是台湾省最好的女子中学,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每学期都充斥着小考、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琼瑶怎么也应付不过来,尤其是数理化,每次不是考零分,就是二十分。 而琼瑶的双胞胎弟弟“麒麟”也没好到哪里去,不仅成绩差,脾气也越来越坏,常常在学校里打架。 弟弟妹妹就不一样了,小弟虽然贪玩、淘气,每一次考试却都有本事把每一科考考到80分以上。 小妹素有“天才”之称,早在幼稚园时就认字快,写字漂亮,还会跳芭蕾,弹钢琴。上了小学之后,更是了不得,每次考试不是99分,就是100分。 琼瑶的父亲陈致平是台北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母亲袁行恕在台湾省最好的男中建国中学教书,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自然是殷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令他们失望的是,两个大孩子竟这般不争气,于是就渐渐地把自己的爱与希望,转移到了两个小的孩子身上。 父亲喜欢小弟,小弟也不负父亲期望,在学习上一路绿灯考上了建国中学,并且门门成绩拔尖,还画得一手好画。于是父亲特意将在师大美术系任教的的孙多慈教授(著名大画家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加老情人)请来,专门教他作画。 母亲虽然嘴上说自己不偏心,但感情的天平还是一天天地不由自主地偏向了小妹。小妹也不负母亲所望,每次考一名不说,还经常拿回各种奖状、奖杯无数。父母为了不荒废她的舞蹈和音乐天赋,也专门给她请了老师教跳舞和弹钢琴。 与此同时,琼瑶的成绩却越来越差,终于在初二的时候留级了。父母对她和麒麟失望到顶点,将他们叫到跟前,说要将他们送到寄宿学校去,麒麟去位于台中市的台中一中去,琼瑶则要到位于台湾南部的彰化女中去,让她们学会自立。 最终,台中一中收下了麒麟;彰化女中却说初三不收转校生,将琼瑶退了回来。父母没办法,只好将她继续留在家里,在台北女一中上学。 琼瑶虽然继续留在了家里,脸上却失了笑容。父亲喜欢优秀的小弟,母亲偏爱天才小妹,和自己同病相怜的麒麟又经常住校,她在家里仿佛成了多余的人。她变得越来越忧郁孤独,唯有阅读和写作,成了心中唯一的发泄渠道。 琼瑶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在国文和写作上却极有天赋。早在上海上学的时候,只有八九岁的她就写出了平生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并且成功刊登在《大公报》儿童版上。 来到台湾之后,她更是常常写一些小短文寄到报社去,偶尔刊登出来赚得一些稿费。但她这些长处在父母眼中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 初中毕业之后,琼瑶磕磕绊绊地考上了台北第二女中读高中,但成绩一如既往地差。高一时学校又给她发了一张“通知书”,说她的数学考了二十分,要家长“严加督导”,还要她带回家里去让父母“盖章”。 琼瑶回到家里,看见小妹正坐在玄关处哇哇大哭,父母正耐心地安慰着她。琼瑶忙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怜爱又骄傲地说:“她实在太要强了,她哭,因为考了一个九十八分,没考到一百分!” 琼瑶立刻目瞪口呆,揣在兜里的通知书怎么也拿不出来。终于磨磨蹭蹭到深夜,她这才把通知书递给了母亲。母亲一看到通知书上可怜的成绩,就变了脸色,说道:“你要我们做父母的,拿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妹妹?” 母亲的话一下子就刺激到了敏感自卑的琼瑶,当天晚上她就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然后吞下安眠药自杀了。父母发现后,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直到一星期以后,她才在医院醒来。 她的自杀极大地提醒了父母,他们的大女儿需要关心。于是在琼瑶出院之后,父亲买了一把古筝作为礼物送给她,庆祝女儿的重生,让她感受到满满的父母之爱。 琼瑶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极有文学天赋。如果父母不是只盯着她的理科成绩,而是多关注,多肯定一下她的长处,多用正确地方式鼓励一下她,那么琼瑶也不至于太过缺爱而感到孤独自卑,从而走上自杀的歧路。 这次虽然被成功地抢救回来,但琼瑶在家中的境遇依然如故。因为她的功课一直没有好起来,所以后来又因此和家里闹了好多次冲突和风波,让她早年的人生充满了黑暗。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琼瑶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她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