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我们因何成为企业用后即弃之物?

雪巧谈文学 2024-01-17 12:08:08
◽“冷漠的现代资本主义对人们的努力无动于衷,每个员工都被设计成可以被替代的,在一次次企业再造中被利用后弃之如敝屣,这明显而残酷地削弱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感。” 经历过30+裸辞后地狱式求职的一年,再读著名学者桑内特这本聚焦打工人困境的《没有面目的人》,实在是不能共鸣更多! 这本98年出版的小书,聚焦美国社会新资本主义对工作品格的侵蚀,对从匠人精神到流水线螺丝钉,人在看似自由的弹性工作中价值感丧失问题有多层面的探讨。戳中我痛点的则是在第五章中作者所触及的问题:年龄意味着经验,为什么反而让我们在职场贬值? ◽桑内特所观察的对象,鳟鱼酒吧女老板罗丝,人至中年的她选择跳槽进入一家广告公司。但仅仅持续一年冒险就以罗丝回归鳟鱼酒吧宣告结束。 罗丝的经历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虽然签了两年合同,但公司随时可以支付离职赔偿金让员工走人。她感觉自己一直在受审,但却不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这种流动的状态让人不安。 与此同时,公司大厅里,大把高学历的年轻人拿着简历期待替换离职的人:年轻人供过于求,尽管岗位并不需要高学历的支撑。 ◽悖论在于,公司录用罗丝是因为她具有实战经验,却又转而对她漠然视之,认为她太老了,过气了! 桑内特的解读一针见血:19世纪公司偏好雇佣年轻人,是因为他们是廉价劳动力。而现在更高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中,年轻人更受欢迎,则是因为偏见:弹性是年轻的同义词,而僵化则等同于“老去”。 “在广告业,如果你已经年过三十,你就是死人一个。” 何等令人泪目的一句话! ◽而桑内特告诉我们,这句话里有权力的偏见:老员工积累的经验让他们有能力批评上司,而非辞职;弹性的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冒险,也更愿意服从指挥。 这里面更有企业虚假的假设:技能飞速变化是常态。事实上,那些拥有“旧”技能的人被淘汰出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如果仅仅因为外界强加的偏见而否定经验,那么在崇尚年轻的公司中,我们这些中年人就会成为牺牲品”。 故事的结尾,罗丝回到了鳟鱼酒吧,那是更适合她的地方,她依旧是局面的掌控者,经验在这里至关重要。这并非是一个浪漫的结局,那恰恰证明了弹性工作下职业自由流动的虚假性。 而这,正是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的困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