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临终前向聂荣臻提出请求:请给我的前妻拨一笔钱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1-26 09:38:40

1939年11月的一个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的一间简陋房屋里,一位加拿大医生正在与死神搏斗。他就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被毛主席称赞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的医生却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他颤抖着双手写下遗书,将自己的遗物一一分配给战友,却在最后一段特别提到了一个远在加拿大的女人。他恳请聂荣臻同志,能否替他向国际援华组织申请一笔钱,交给自己的前妻。这位为中国革命奉献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何在临终前如此牵挂一个早已离婚的女人?在他短暂的49年人生中,又经历了怎样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一、从医者仁心到革命战士

1890年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名叫白求恩的男孩诞生在一个牧师家庭。白求恩的祖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也是多伦多市三一医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年幼的白求恩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祖父在家中接待病人时,白求恩总是站在一旁仔细观察。他会模仿祖父给病人看诊的样子,用木棍充当听诊器,为自己的玩具熊"诊病"。这些童年的游戏为他日后的医学生涯埋下了种子。

1908年,18岁的白求恩进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医学理论,还经常到医院实习。然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打断了他平静的学习生活。同年9月,白求恩响应征召,加入加拿大远征军。

在法国前线,白求恩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他的左腿在一次战斗中被炮弹击中,所幸伤势并不严重。在野战医院治疗期间,他目睹了大量伤员因缺乏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战地医疗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投身医学事业的决心。

1916年,白求恩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后,立即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他先后在多家医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21年,他通过了皇家外科医学会的考试,成为一名专业的外科医生。在西伦敦医院工作期间,白求恩开始专注于胸腔外科手术。

他创新性地改进了多项手术器械,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求恩肋骨剪"。这种特制的手术剪刀能够更安全、快速地切割肋骨,大大提高了胸腔手术的效率。他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手术台,可以根据手术需要调节患者的体位。

在医院工作期间,白求恩逐渐发现,许多贫困患者因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而得不到及时治疗。他经常自掏腰包为贫困病人购买药品,有时甚至免除诊疗费用。这种行为虽然让他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但赢得了病人的尊重和信任。

1924年,白求恩在底特律开设了私人诊所。他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不分贫富贵贱。他的诊所很快成为当地贫困患者的避风港,但同时也让他陷入了经济困境。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医疗理念,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行和病人的敬重。

二、与弗朗西斯的相遇与初婚

1921年的西伦敦医院,一场偶然的相遇改变了白求恩的人生轨迹。那天,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坎贝尔·彭尼的年轻女子来到医院探望住院的亲友。弗朗西斯是爱丁堡高等法院法官的女儿,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伦敦从事社会福利工作。

当时的白求恩正在病房查房,他注意到这位年轻女子正在耐心地为病房里的患者朗读报纸。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弗朗西斯经常来医院做义工,为患者送来鲜花和书籍。她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关怀,与白求恩的医者仁心不谋而合。

两人的交集始于一次医院组织的慈善义演。弗朗西斯负责演出的组织工作,而白求恩则自告奋勇担任演出的钢琴伴奏。排练期间,他们有了更多交谈的机会。弗朗西斯虽然出身富裕,却对社会底层充满关注,经常参与各种慈善活动。这与白求恩为贫困病人义诊的理念不谋而合。

1922年的春天,白求恩开始正式追求弗朗西斯。尽管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共同的理想让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然而,这段感情却遭到了弗朗西斯家人的反对。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法官的女儿与一个殖民地来的医生结合,无疑会引起非议。

弗朗西斯的母亲多次劝阻女儿,认为白求恩年纪偏大,且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但弗朗西斯却看重白求恩的医术和品格。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弗朗西斯当着全家人的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她说,一个愿意为穷人义诊的医生,比那些只顾赚钱的上流人士更值得敬重。

1923年8月,白求恩和弗朗西斯在伦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两人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度蜜月,而是选择了一条特别的路线。他们先后到访瑞士、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参观各地著名的医院,观摩欧洲外科专家的手术。

这段特别的蜜月之旅不仅让白求恩学习到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也让弗朗西斯更深入地了解了丈夫的职业。在巴黎圣母院医院,白求恩有幸观摩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的手术。在维也纳总医院,他详细记录了当地医生治疗结核病的新方法。

1924年,两人回到加拿大后不久,白求恩决定前往美国底特律开设私人诊所。弗朗西斯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她放弃了在伦敦的工作,跟随白求恩来到这座工业城市。在诊所里,她担任起了接待员和护士的工作,协助白求恩照顾那些经济困难的病人。

夫妻二人同心协力,白求恩专注于医疗工作,弗朗西斯则负责打理诊所的日常事务。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两人都觉得无比充实。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在诊所的小客厅里,一边喝着茶,一边讨论当天遇到的病例和有趣的病人。

三、生死考验中的两度婚姻

1925年的一个冬日,底特律诊所里传出了一阵剧烈的咳嗽声。白求恩在为一位肺结核病人做完手术后,突然开始咳血。这位常年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医生,被确诊感染了肺结核。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几乎等同于死刑判决。

弗朗西斯立即带着白求恩前往纽约州的萨拉纳克疗养院。这家专门收治结核病患者的医院以其先进的治疗方法闻名。在那里,医生建议白求恩接受人工气胸手术——一种将空气注入胸腔,使病肺暂时萎缩的治疗方法。这种手术有很大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

面对生死抉择,白求恩选择了接受手术。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深知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然而,在手术前夕,他却提出与弗朗西斯离婚。他说:"这场手术的结果难以预料,不能让你承担未来的风险。"弗朗西斯最终同意了离婚,但仍然留在医院照顾白求恩。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术后的恢复期异常艰难。白求恩每天都要经受胸腔穿刺的痛苦,弗朗西斯则日夜守候在病床前。她把诊所暂时交给了助手打理,专心照顾前夫。在漫长的六个月里,她为白求恩朗读医学期刊,记录他的病情变化,甚至学会了如何操作简单的医疗器械。

1926年春天,白求恩的病情开始好转。他不仅战胜了肺结核,还在疗养期间研究出了几种改良型手术器械。这段经历让他对结核病的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康复后的白求恩重返底特律,继续他的医疗工作。弗朗西斯也回到了诊所。两人虽然已经离婚,但朝夕相处的日子让他们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1927年夏天,他们在底特律市政厅举行了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比第一次更加简单,只有几位亲近的朋友作证。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考验这对夫妻。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后,底特律的工人大量失业。白求恩的诊所接诊量激增,但收入却急剧下降。他坚持为失业工人免费治疗,甚至变卖了诊所的部分设备来维持运营。

这段时期,弗朗西斯开始在当地一所学校教书,补贴家用。但白求恩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日俱增。他开始参加工人集会,接触进步思想。1934年,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社会运动中。这种转变让他与弗朗西斯之间产生了分歧。

1935年,两人再次离婚。这一次,不是因为疾病的威胁,而是因为理想的差异。弗朗西斯回到了英国,而白求恩则投身于更广阔的革命事业。尽管如此,两人仍然保持着书信往来,讨论医学问题和社会现状。

四、从西班牙到中国的革命征程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的消息传遍全球。白求恩立即向加拿大援助西班牙民主政府委员会请愿,要求前往西班牙建立战地医院。在获得批准后,他带着自己改良的手术器械和一批医疗物资,踏上了前往马德里的征程。

在西班牙的战地医院里,白求恩首创了流动输血站的概念。他组建了多支机动医疗队,配备专门的输血车,可以直接在战场前线为伤员输血。这一创举大大提高了伤员的存活率。他还编写了一本《战地外科手册》,详细记录了战地救护的经验和技巧。

1937年初,白求恩给远在英国的弗朗西斯写了一封长信,详细描述了西班牙前线的情况。他在信中说,战地医院里每天都有大量伤员送来,医疗队经常工作到深夜。面对战争的残酷,他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弗朗西斯收到信后,立即向英国医疗援助组织捐献了一批医疗用品,指定运送到白求恩所在的医院。

1937年底,中国抗日战争的消息传到了西班牙。当时的白求恩正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地救护行动。在得知中国共产党发出国际援助请求后,他立即向加拿大共产党申请,要求前往中国。经过周密准备,白求恩于1938年1月抵达延安。

在延安,白求恩遇到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老朋友——一名曾在他底特律诊所工作过的中国护士。这位护士帮助他快速适应了中国的医疗环境,并担任他的翻译。白求恩很快组建了一支医疗队,开始在晋察冀边区展开工作。

1938年春季,白求恩在平型关战役中首次展示了他的战地医疗方案。他将医疗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辆马车,装载着手术器械和药品。这些小组可以迅速到达战场各处,为伤员进行及时救治。他还培训了大批中国医务人员,教授他们现代外科技术。

在前线工作期间,白求恩依然保持着与弗朗西斯的通信。他在信中描述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壮举,也讲述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所见所闻。弗朗西斯虽然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但仍然关注着前夫的革命工作,并通过各种渠道为中国的抗战募集医疗物资。

1939年春,白求恩在战地手术时不慎被刀划伤,伤口感染后发展成败血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战友代写了最后一封信给弗朗西斯。信中说,他在中国找到了毕生追求的理想,也希望她能理解他的选择。这封信经过多方转递,最终在1940年初送到了弗朗西斯手中。

在得知白求恩去世的消息后,弗朗西斯在伦敦《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称赞这位前夫是"一位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的战士"。她还将白求恩留给她的医学笔记整理成册,捐赠给了加拿大医学历史博物馆。

五、白求恩与弗朗西斯的历史印记

1940年,弗朗西斯应邀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参加了一场关于白求恩医疗贡献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她展示了白求恩在底特律时期设计的几种手术器械原型,这些器械后来在战地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她还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白求恩在西班牙内战中创建的流动输血系统,这一系统此后成为现代战地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1年,弗朗西斯整理出版了《白求恩医学文集》,收录了白求恩在底特律时期的医学论文、在西班牙的战地笔记,以及在中国写下的最后一批医学观察报告。这本文集不仅记录了白求恩的医学成就,也展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书中还收录了他们之间往来的部分信件,这些信件见证了两人从相识、相爱到理念分歧的全过程。

1942年,在加拿大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弗朗西斯创立了"白求恩医学研究基金",专门资助研究结核病治疗的年轻医生。这个基金的第一笔捐款来自她变卖的那枚订婚戒指。基金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各国医生交流抗击结核病的经验。

1945年,二战结束后,弗朗西斯收到了来自中国的一封信。信是由白求恩曾经的中国学生写来的,详细描述了白求恩在中国的最后岁月。这位学生还随信寄来了白求恩使用过的手术刀和一本手写的中医笔记。弗朗西斯将这些遗物捐赠给了加拿大国家档案馆,成为白求恩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0年,弗朗西斯在伦敦创办了"国际医疗援助组织",专门为战乱地区提供医疗支持。这个组织的章程中明确写道要继承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组织成立后,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多个战场上都设立了野战医院,救治了数以万计的伤员。

1960年,已经六十多岁的弗朗西斯再次来到中国,参观了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过的地方。当地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邀请她为当地医学院的学生们讲述白求恩的故事。在这次访问中,她还见到了几位白求恩培养的中国医生,他们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

1965年,弗朗西斯在伦敦的家中整理出一册《白求恩与中国》的画册,收录了白求恩在中国期间的照片和书信。这本画册不仅在英国出版,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球发行。画册中收录的许多珍贵照片,都是白求恩生前寄给她的。

1970年,年迈的弗朗西斯将毕生收集的白求恩相关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白求恩纪念馆。这些资料包括手术器械设计图、医学笔记、私人信件等,成为研究白求恩生平的重要史料。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本记录他们在底特律生活的相册,见证了这对医者夫妻共同追求的理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