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白帝城托孤!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为何能成为千古佳话?

云深不知鹿 2025-01-18 15:56:34

怎样用一句话来阐释白帝城托孤呢?情况是这样的,夷陵之战落幕之后,蜀汉集团遭受重创,实力大损,刘备也因此一病不起,病势沉重。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刘备把整个蜀汉政权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予以托付。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皇帝在临终之际将幼主托付给他人照料辅佐的情况并不鲜见。可为何单单刘备在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这件事,其名气会如此之大呢?它甚至还被人们赞誉为古代托孤的经典范例,这究竟是为何呢?

也许,我们能够从夷陵之战刚刚落下帷幕的时候开始讲述这段历史。

公元222年6月,一场火烧连营的猛烈攻势袭来,致使刘备所统领的数万蜀汉精锐部队,近乎在夷陵战场上全军覆没。就连刘备他自己,当时也险些被东吴方面给生擒活捉了去。

夷陵之战里,刘备输得极惨,陆逊所放之火无疑是关键因素。但实际上,这把火并非最具毁灭性的。真正致使蜀军差不多全军覆没的,乃是吴军在战场上运用的切割手段,它才是让蜀军遭受重创的关键所在呢。

开战前夕,吴军先是派遣将领朱然,让其率领五千名精锐之师,通过水路展开突袭行动,目标直指涿乡,一下子便截断了蜀军的后撤之路。与此同时,东吴凭借自身在水军方面的优势,对长江予以封锁,成功切断了长江两岸蜀军彼此间的联系。

因此,在开战之后,待陆逊燃起那熊熊大火之际,蜀军所面临的,差不多就是个绝境,上天没路可走,入地也找不到门。前方是陆逊燃起的大火,还有持续发起进攻的东吴军队。后方则有朱然率领的五千精兵,已然切断了蜀军的退路。而两边的一侧乃是夷陵的树林,由于大火肆虐,同样没法进入其中。

就长江之上的情况来看,亦是被东吴的水军严密封锁住了,在这种情形下,根本没办法通过船只往来,想要撤到长江的对岸去,那也是完全行不通的。

如此一来,蜀军那几万精锐,已然不会再有其他任何的结局了,除了被全部歼灭这一种可能之外,根本不存在其他的情况,就只能是被全歼这个结果了。

夷陵之战后期,刘备曾打算据守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凭借那里的地势进行固守。可令人惋惜的是,到了这个时候,吴军已然占据了绝对上风,而且马鞍山的地形也并非十分险峻。于是最终,刘备所剩的那些残兵败将,没一会儿就又被吴军给彻底击溃了。

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东吴还有一位名叫孙桓的将领。就在刘备准备撤退之际,孙桓居然提前采取行动,他带兵迅速突袭至湖北巴东地区,如此一来,便将刘备退往益州的通道给彻底截断了,使得刘备的退路受阻。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就连刘备本人,都险些被吴军生擒活捉了。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刘备置身于那般局面当中,差点就没能逃脱吴军的抓捕,真可谓是险象环生,差一点儿就落得个被吴军活捉的下场呢。

好在这场惨败里,刘备凭借着自身超高的魅力值以及出色的体力值,最终得以保住一命。

当蜀军呈现全线溃败之势时,其内部有一位名叫傅肜的将领挺身而出。他毅然率领着剩余的残兵,全力迎战,死死挡住了吴军主力的追击步伐。尽管最终傅肜在这场激战中不幸当场战死,可他的英勇奋战却成功为刘备赢得了极为宝贵的逃生时机。

倘若不存在傅肜拼死作战的情况,那么在经历这场惨痛的失败之后,刘备被东吴军队生擒活捉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其次,当孙桓成功截断了刘备退往益州的关键要道后,刘备已然没了其他退路,唯有径直朝着山里逃窜这一选择,只能通过翻山越岭的艰难方式来设法返回益州了。

需明白,彼时的刘备已然62岁高龄啦!一个年过花甲的男子,仅凭借着自己的两条腿,翻山越岭,硬是跨越了长达几百里的路途……这着实堪称一个奇迹!

刘备在往益州逃回的途中,其体力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极为关键的。当时的情形下,正是靠着自身的体力支撑,刘备才得以在这条逃回益州的路上不断前行,体力在此过程中起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完成逃生行动后,刘备最终安然无恙地逃回了白帝城,此地便是现如今重庆奉节的东部区域。

刘备返回白帝城后,接下来的蜀汉集团所面临的局势,尽管依旧十分严峻,可也慢慢开始出现了转机。

其一,白帝城有着易守难攻的特点。即便东吴凭借着大胜之后的气势,快速地发起进攻,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克白帝城,那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就更不要说还能迅速地长驱直入,杀进益州内部了。

再者,在以往的战争期间,刘备是有意把赵云留在了后方的。并且,赵云连同其统领的一万兵力,都未曾参与到夷陵之战当中。待刘备遭遇惨败过后,赵云即刻就率领这一万精锐之师,进驻到了白帝城,也正因如此,才让刘备有了坚守白帝城的那份底气。

在那之后,刘备接连收纳了一部分幸运存活下来的溃败士兵。有一位此前没什么名气的将军向宠,竟还带着其统领的军队,完整地撤了回来。把这些收拢来的军队与赵云所带的一万人相加,最终总共凑齐了两万兵力。

直到拥有了这两万大军,又有易守难攻的白帝城作为依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刘备方才真正具备了防守所需的底气。

当然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思量盘算过后,刘备依旧是满心无奈,那眼泪就算想流也流不出来。此刻的他,面对当下的情形,真真是有种说不出的苦涩,纵有千般情绪在心头,却也只能默默承受,着实是欲哭无泪的状态呢。

这场仗打下来,他输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真的,就这次作战的结果而言,他遭遇的失败程度超乎想象,败得极其惨重,可谓是一败涂地,状况糟糕到了极点呢。

正史所记载的刘备,仅仅在夷陵之战期间,便折损了数万人马。要知道,这数万人可是蜀汉集团里最为精锐的那部分力量。彼时整个益州的人口恐怕都未超过百万之数,如此一来,这数万人的损失,无疑使得整个益州瞬间丧失了大半的精壮劳动力呢。

并且,在这一场战役里,蜀汉的诸多中生代将领,近乎全都阵亡了。如此一来,便直接致使后续的蜀汉,面临着极为严峻的人才断档状况,人才匮乏的问题对蜀汉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大致来讲,在刘备于白帝城进行托孤之前,其所处的相关历史背景大概就是上述这些内容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刘备坚守在了白帝城,而这之后各方所做出的反应着实有趣。

先来说说东吴这边的情况。

这一年的八月,刘备已然退回到了白帝城。时间推移到同年十月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吴一方竟主动派遣使者,专门前来找刘备进行求和之事。

那么,东吴明明是胜利的一方,可为何在这个时候反倒要主动去求和呢?

原因说来实在简单!就在那个时候,北方的曹丕竟一下子集结起众多兵力,全力朝着东吴发起进攻。彼时曹军一路往南推进,不但把之前东吴从蜀汉那里通过背后偷袭夺来的地盘给占了,并且还一度逼到了江陵附近,甚至险些就将江陵城给攻克下来啦!

倘若在这个时候刘备不接受和谈,又一次从益州调兵出征的话,那是极有可能径直截断江陵城与长江以南的关联的。待到此种情形出现,曹丕十有八九能够攻克江陵,随后跨越长江。而对于东吴来讲,要是没了长江这道天然的屏障,也就等于丧失了用以对抗曹魏集团最为关键的依靠。

恰是出于这一缘故,在这个时候,孙权已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主动派遣人员前去寻找刘备,向其提出求和的请求。

就刘备这边的情况而言,虽说当下已然有了报仇雪恨的契机,可却没办法再兴兵出征了。毕竟要是在这个时候刘备选择出兵的话,极有可能致使孙刘两方一同走向覆灭的结局,进而让曹丕能够快速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而这样的结果,显然也并非刘备所希望见到的。

于是到了最后,刘备也别无他法,只得应允下来,接受了孙权所提出的和谈申请。

对刘备来说,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奇耻大辱。此前经历战败本就元气大伤,如今又逢这般状况,身心愈发疲惫不堪。也正因如此,在之后不久,就在当年的十一月,刘备的病情便急剧加重,已然到了彻底病重的地步。

在刘备病情变得严重之后,他当即便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当时身处成都的诸葛亮,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赶赴白帝城。

或许不少人在了解这段历史时,心里都会冒出这样一个疑问:诸葛亮那么擅长打仗,可为啥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却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一同前往呢?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关于这个问题,其答案实际上是极为简单的。

其一,在刘备离世前,诸葛亮于蜀汉集团内部所承担的角色,更像是萧何与张良的结合体。在此阶段,诸葛亮向来未曾独自指挥过某一场具体的战事。就如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乃是刘备主导,火烧赤壁亦是周瑜所组织安排……总之,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着实未曾凸显出极为出众的军事才能。

其次,当刘备率军外出征战之际,势必要留一人在成都,替他守护大本营。彼时刘禅尚年幼,其余文臣的能力也存在一定局限。而诸葛亮作为刘备最为信赖的擅长内政方面的人才,无疑就成了留守成都的最优之选。

事实后来表明,刘备把诸葛亮留在成都,无疑是极为正确的抉择。要知道,夷陵之战遭遇惨败后,倘若不是诸葛亮稳坐成都,全力支撑刘备的大后方,那刘备的后方极可能就会一同陷入崩溃的境地。

此外,在夷陵之战正式打响之前,诸葛亮的亲兄长诸葛瑾,刚好身处吴蜀交战的最前沿地带,出任南郡太守一职,并且驻守在公安这个地方。要是诸葛亮来到前线的话,那就表明,诸葛家的这两兄弟,将会在战场上展开直接的正面交锋了。

刘备对诸葛亮那可是给予了绝对的信任,不过呢,像安排让诸葛亮的亲兄弟在战场上相互对抗这种事儿,很明显,刘备是决然不会去做的啦。

就在诸葛亮接到相关命令之际,益州这边也冒出了叛乱之事。汉嘉太守黄元公然举兵反叛,且这一叛乱情况一直延续着,直至白帝城托孤这一事件发生之后,方才得以彻底被平定下来。

此次叛乱尽管很快就被平定了下来,然而从中却足以看出在当时的蜀汉内部,人心是何等的不稳定,这般局势着实令人深思其背后所潜藏的诸多问题呢。

公元223年二月,诸葛亮来到了白帝城,而当时的情况正是如此。与此同时,刘备还把另一位深受其信任且出身于益州本土的官员李严也召了过来,安排他与诸葛亮一同担负起自己身后相关事宜的处理工作。

彼时的刘备离世后,所留下的压根就不是什么强大的割据势力,完全就是个糟糕透顶的烂摊子。在蜀汉内部,那时作为接班人的刘禅年仅十七岁,这般年纪哪有能力掌控住整个局面呢。况且蜀汉大半的精锐力量都折损在了夷陵之战,武将方面更是出现了近乎断层的状况。

于益州之内,诸多益州本土的大族以及当地官员,皆是暗中躁动不已。随后的数年时光里,不时有人挑起叛乱之事,如此情形,无疑是给蜀汉集团原本艰难的处境又增添了重重困难,使其形势愈发严峻,处境愈发艰难了。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就诸葛亮而言,接受托孤一事,实则并非其个人的最优抉择。毕竟以诸葛亮所处的身份地位来看,倘若他有意向的话,哪怕是投降魏国,也照样能够安享荣华富贵,获封将相之位,得到封侯之荣。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刘备说出了那段极为有名的托孤话语:“您的才能远超曹丕十倍,必定能够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业。要是继位的子嗣能够辅佐,那就好好辅佐他;要是他没有什么才能,您便可以自行决定该如何处置。”

后世有不少人对此有着这样的解读,觉得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呢。有人甚至认为,彼时刘备肯定在附近安排了刀斧手埋伏着。一旦诸葛亮流露出任何想要夺权的想法,刘备便会即刻下令将其斩杀当场。

然而,要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进行一番细致的了解之后,便能够清楚地知晓,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可能性的。

倘若诸葛亮存有野心的话,那他定然不会去承接这般沉重的担子。相较而言,转而投靠曹魏那边,从个人发展来讲,反倒会是更为不错的一种选择呢。

然而,到了最后,诸葛亮依旧还是把这副沉甸甸的重担给承接了下来。

并且,在之后的诸多岁月中,诸葛亮凭借自身所掌握的全部学识与谋略,助力蜀汉集团成功摆脱危机局面,有效平定内部的动乱,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随后更是开启了北伐征程。自始至终,诸葛亮虽大权在握,可从未有过任何欺凌年幼君主的举动,恰恰相反,他始终在竭尽全力地回报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

后世有无数人所钦佩的,正是这样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非凡勇气。这种勇气,带着一种无畏,即便知道事情或许难以达成,却依旧坚定地去做,也正是凭借着它,才赢得了后世那么多人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呢。

在历史长河中,皇帝向大臣托孤的事例并不鲜见。然而,将诸多此类案例与刘备白帝城托孤相较,就会发现其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他托孤情形,要么不像刘备留下的局面那般糟糕成烂摊子;要么就是受托孤的大臣在掌权后,竟欺凌幼主,甚至妄图谋朝篡位。

刘备在临终之际,能得诸葛亮这样一位可托孤之人,这说不定便是他彼时最大的幸运所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