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公历中是一个一如既往的寻常月份,但在农历中却有着诸多故事。在我国的许多民俗传说中,它还有一个让人颇为忌讳的名字,那就是“鬼月”。按照旧时民间的传说,每逢七月初一,鬼门便会打开,直到七月结束才会关闭。在这个基础上,古人纷纷举行设醮普渡的习俗,以求得阴阳二界的人鬼平安。也因此产生了在七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后一天进行拜祭的习俗,由于其“鬼月”的称呼,使得古人在七月格外的小心,因此衍生的各种忌讳数不胜数,其中最为普遍的有四种,分别是不穿带有自己名字的衣服、不拍别人肩膀、不吹口哨、小孩老人体弱者夜晚不外出。那么让人如此忌讳的七月究竟是什么来头呢?
人们自古就对鬼神深信不疑,就连我们的圣贤先哲也大多存而不论。所以古人历来认为正常死亡的人都可以投胎转世,而罪孽深重,意外横死的人则会变成孤魂野鬼。他们“大庙不收,小庙不留”,便在人间游荡。古人认为那些罪孽深重的人活着害人害己,死后变成恶鬼依旧会骚扰人间,并据此将那些在七月意外去世的人附会上“被鬼抓走”的说法。
古人为了能够心安,便产生了举行“普渡”礼的习俗。在他们看来,如此既可以让他们早日脱离地狱之苦,也希望他们不要再骚扰人间。除了在七月举行“普渡”礼外,在路旁烧纸钱也是七月最为普遍的方式,后世的“放火灯”“敬好兄弟”等习俗也由此而来。这些普度习俗体现了古人祈祷平安的心愿,时人除了在中元节用丰盛的祭品祭拜以外,还有流水席大宴宾客和戏班演戏酬神等花销巨大的活动。不过,在提倡节约,改良民俗的今天,虽然仍能看到普渡活动的身影,但较于古人而言已经十分精简。
实际上,这些诸事不宜的七月习俗都源于古时候天灾人祸频发的生存环境。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中,七月的高温酷热极易夺去人们的生命,使得人们普遍对七月心存恐惧,由于不明就里加上鬼神文化的根深蒂固,人们便只好抱着不犯忌讳以求平安的心理小心度日了。
所谓“开地门”是指七月初一的私宅“开地门”和七月初二的公共场所“开地门”,虽然称之为“开地门”,实际就是七月到了鬼门开,一定要先祭拜一下,第一天先在家门口祭拜一下,开工的场所只能等到第二天再祭拜了。其目的依旧是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求个平安图个心安。通常以祭品的多寡分为大祭和小祭,大则丰盛,小则简单,都是为了表达敬意,并没有刻意的规定。这里的敬意更多的是敬畏,敬畏里“畏”又占了主要地位,毕竟自古就认为鬼神都有超能力,作息又与人相反,加上一明一暗,多少有些被迫的意味。
按照道法自然的规律,彼此各行其道,互不相扰,又何必要刻意请谁吃饭。所以终究是人特有的心理作祟,如此就有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心理安慰,虽说敬畏,言外之意大抵是说吃了这些,就不要找我的麻烦了吧。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这方面还将“官不修衙门,客不修店”的讲究与鬼节附会,认为在租住他人私宅的情况下便不用祭拜。着实是人心中的鬼神必行人间这套,那么究竟是他们真行这套被人间知晓,还是人间不知而以己度“鬼神”呢?
总而言之,对七月的忌讳终归是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在知识垄断和迷信思想深入骨髓的古代,不明就里的频繁死亡让人们不知所措,为了解释和避免这些“离奇”的死亡,历史的局限里只有鬼神作为答案。时至今日,虽然也有个别“离奇”死亡难以解释清楚,但更多的都有合理的科学解释,科学同时也极大地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想必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也得瞠目结舌,他们倾国之力求仙问药终沦为笑柄。今天的我们也因此能够普遍地自发地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死亡,旧时那些诸事不宜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