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领导哈尼亚遇刺身亡,以色列嚣张回应,哈马斯誓言报复

脑洞馆长 2024-09-24 16:50:04

哈尼亚——哈马斯的大佬,在伊朗遭遇不测。这事儿一出,引发种种猜测。

当天下午,以色列官方发出来一张照片,并配文“eliminated”。一副“不装了,摊牌了,就是我干的”样子。

这个回应,别说是哈马斯,就算是旁观者看了,也觉得十分欠揍。即便哈尼亚的死和以色列无关,这个仇也记下了。

而以色列之所以这样回应,大有满不在乎的意思,瞧不上哈马斯的实力的意思。

巴以关系,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个哈马斯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国际上对它是怎么看待的?我们中方对此是什么立场?

说起哈马斯,我们得回到1987年,那是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那年的12月9日,一辆Jews的卡车突然冲到了加沙那儿的一个难民营里,一连压死了好几个巴勒斯坦人。

这事儿一出,巴勒斯坦人可不干了,大家纷纷走上街头,要讨个说法。因为一开始,抗议的人手里拿的就是石头,所以这也被称为“石头起义”。

这起义,就像压弯了的树枝,一弹就起来了。那时候,巴勒斯坦人不光是扔石头,还罢工,抵制美国和以色列的商品。

而哈马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用各种手段,把以色列这个不请自来的家伙给“请”出去,给自己的人民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哈马斯不仅仅是个抗议组织,他们在社区里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办学校、开医院,这些让哈马斯在老百姓心中积累了不少人气。

但是,哈马斯的强硬手段也让不少人皱眉头。有些人甚至把他们看做危害世界和平的罪魁祸首。可在巴勒斯坦人眼里,哈马斯可能就是那个为他们争取权利的“英雄”。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eliminated”的哈尼亚,就是这支“英雄团队”里的重要人物。

这位老兄的故事得从加沙的难民营说起。1963年,他在那里呱呱坠地,从小就是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长大的。

这样的成长环境,仿佛也注定了他未来要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斗争的路。学霸,热衷学生运动,注定了他要走一条不凡的路。

1987年,哈马斯成立,哈尼亚二话不说就加入了。从那儿开始,他的人生就和这个组织紧密相连。

三个月前,他的好几个孩子都在以色列的空袭中丧生,国仇家恨,不死不休。

如今,他本人遭以色列空袭身亡,更是让巴勒斯坦的现状雪上加霜。

在巴勒斯坦民众眼里,他的故事,也是无数人的缩影。哪怕后来遭遇了家庭悲剧,哈尼亚依然坚持着。芝焚蕙叹,同样的处境和遭遇也让无数巴勒斯坦人感同身受。

要说巴以冲突,那可真是一本厚厚的“烂账”。从上个世纪起,那时候Jews和阿拉伯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边的人都想建立自己的国家,这就产生了矛盾。

1948年Jews又一次来到了这片“应许之地”,战争第一次在中东拉开序幕。到了1967年的六月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就让矛盾更加的激化。

国际上对这事儿也是多有争论。有的因为Jews过去的遭遇支持以方,有的则同情巴方战火里的百姓。联合国也出面调停过,但也都没有真正解决得了这笔“烂账”。

对于哈尼亚的不幸遭遇,中国也是深深的同情。在巴以问题上,我们一直呼吁双方能够坐下来谈,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治乱皆受累,民心望太平。冲突这么持续下去,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双方都应遵照相关决议,保护平民,停止暴力行为。

还有,巴勒斯坦的未来应该由它的人民自己决定。任何关于当地的安排,都应该遵循“巴人治巴”的原则。

中国还提到了“两国方案”,认为这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

全世界都一直关心着中东地区的和平问题。我们提供援助,支持巴勒斯坦的发展,也和国际社会一起,努力为世界和平出自己的一份力。

对于这次以色列的过激行为,我们的外交部也对此表示了强烈谴责。就在今年7月底,我们还在北京促成了《北京宣言》这样的大协议。

在中国的努力下,巴勒斯坦的14个派别大佬级人物,头一次坐在一起,而且还达成了共识。我们促成这次谈话就是希望他们内部先团结起来。

我们认为,巴解组织是能代表巴勒斯坦人民说话的官方团体。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利益的组织。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就是来帮忙的,不掺和任何私心,就是想看到大家都能和和气气地解决问题。

当前的巴以冲突,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双方都筋疲力尽,但又找不到停下来的理由。

现在的局势就是一团乱麻,宗教、历史啥因素都搅和在一起。加沙地带的封锁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问题更是让巴勒斯坦人觉得憋屈。

巴勒斯坦人民的日子不好过,但他们对未来还是满怀希望。他们渴望自由、尊严,希望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过上好日子。

要和平解决这团乱麻,得找到那个能解开结的窍门。国际社会这时候得伸出援手,提供援助,支持巴勒斯坦的发展。

说到底,纷争的和平解决还得靠大家。为了共同发展,别有用心的国家,赶紧歇了吧!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