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乐毅的委屈,功高不盖主却被逼逃亡被责忘恩负义,如何辩白?

江湖之下 2024-08-05 01:44:11

读《乐毅报燕王书》被乐毅的智慧深深折服。他被燕王猜忌逃跑,却被燕王指责不该不坚持一下就逃跑,说他辜负了先王的赏识,不大忠诚。不忠,对于一个名将来说,是个不小污点。在那个看重声名的时代,实在是个不太好的帽子,以后行走在外都要被人戳脊梁骨的。但是乐毅他没有办法,燕王不信任他,回去就有可能被弄死,所以他不得不跑。他有冤屈,那他怎么为自己辩白呢?

他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给燕王,替自己辩解。

这篇著名的《乐毅报燕王书》不仅为自己逃跑一事脱了罪,还把自己的逃跑包装成大功一件。不仅如此,他里面没有写燕王一句不是,却借着先王名义,指责燕惠王是个重小人的人,没有王会识人重人。这种反讽能力堪称一流。

前因

乐毅以前被燕昭王赏识信任,帮助燕昭王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还有三座城池没有打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派乐毅继续打。

但是齐国这时候就使了个反间计,使得燕惠王不再信任乐毅,就派了个人过去要把乐毅从战场上换下来。

乐毅怕回到赵国被燕惠王杀掉就跑到了赵国去。

乐毅走后,燕国迅速就被齐国田单打下,乐毅帮燕国打下的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全部被收了回去。

燕惠王那个悔呀。

燕惠王剧照

就派了个人到赵国跟乐毅说: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意思是:

“先王把全燕国都托付给你,你打败了齐国为燕国报仇,使得天下震动,我一直记得你的恩情,这不,先王死了,我刚即位,旁边的人在我身边说你的坏话。我就想着,反正你在外面那么久了,肯定很累,就想让你先回来歇息一段时间,所以才派了骑劫去暂时替代你。你却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不信任你了,就抛弃了燕国跑到赵国去。你爱惜自己的性命本来没有错,但是你这样做是不是对不起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

看,这一段话多么高明,把自己亲信小人,冤枉功臣的过错摘得一干二净。还为自己派人换下乐毅丢了城池之错找了好借口,又借先王对乐毅的恩情来道德绑架,说乐毅忘恩负义。

乐毅自然不能让罪名坐实,他的报燕王书,把原因写得一清二楚。

首先,他说明自己逃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维护先王的声名。

“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因为他是被先王提拔起来的,如果被燕王杀了就说明他确实不忠心,这样别人就会说先王识人不明。所以他要逃,他要活着,把先王的功绩说给世人听。

燕昭王剧照

接着,他盛赞先王之贤。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他说,先王当年,非常有识人之明,能够不徇私情,不任人为亲,选贤举能都是按照各人能力,而不以亲疏。所以当年他本来是魏国的使臣,却能被先王重用,而且都不与亲友商量,直接就把众人委派给他。

言外之意,先王是个贤明的君王,又信任自己,所以自己为了报答先王知遇之恩,对先王言听计从。

继而,声明,先王之功劳。

他说,先王说了要报燕国之仇,我就给了个建议,先联合赵国等国,再一起攻打齐国。先王听了,我们就一起把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打了下来,然后把齐国的物资全部夺来给了燕国。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他总结说,先王功劳前无古人。这件事之后,先王还赏给他一块封地,从侧面说明,先王能够有此功劳,他自己也是功不可没。

意思是,我立了这么大功劳,算得上燕国的功臣了,可你却随意听人离间,令人失望!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他说,有能力的君王,建立了功业,就不会自己废掉,有远见的人,有了美名就不会自己毁掉,所以能够流芳百世。

在他看来,先王就是这样一个建功立业有始有终的人,也是一个自始至终都有美名的人。

我们再回想一下燕惠王做的事情,就知道,乐毅这里的反讽意味尤其明显。因为,燕惠王是个没有远见的人,他一上位几乎就把先王建立的功业完全给废掉了。

而他前面说,自己逃跑就是为了保护先王有识人之明的美名,而燕惠王却听信谗言要治自己的罪,就等于是在毁先王之明。

这两段,乐毅处处都提先王之贤,其实是为了反衬燕惠王是个没有识人之明的人,不是个贤明的君主;他盛赞先王之功,其实就是为了说明燕惠王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

此处自然是为了说明燕惠王有过,但是说得太隐晦,怕燕王听不明白,他又举了个例子来论证。

举伍子胥的例子,借古讽今。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他这里列举了伍子胥被阖闾重用,立下大功,却被夫差厌弃,赐剑自杀一事。就是把自己比作伍子胥,把阖闾比作先王,把夫差比作燕惠王。

意思很明白,我要是不跑,也会被您给杀掉。另外一层就是,你燕惠王就和夫差一样是个目光短浅之人。这又把燕惠王给讽刺了一遍。

最后,乐毅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意思是古代的君子就算绝交也不不会说狠话诋毁对方。这句话就是在指责燕惠王明明自己的过错却还要派人来指责他的行为很不君子。

而且,他说的他这些猜测也不是空穴来风。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意思是,我也和你打过交道,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人。我就是怕你听信小人之言,不去明察,以至于残害忠良。才要和你说明白这些。

看乐毅这篇文章多么高明,一篇文章下来,他把自己的功劳委屈忠心说得明明白白,也把燕惠王的糊涂道得清清楚楚。究竟谁对谁错,读了这篇文章就都明明白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