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中生坠亡事件并不复杂,但强大的内心很难打造

益威聊国际 2023-01-14 09:51:01

林同学坠亡后,其母携孩子遗像到学校门口要说法。

关于成都49中发生的悲剧,现场并不复杂。

根据已经公布的视频就可以看到,事发前,这孩子在学校各地四处独自游荡,明显有些失魂落魄,到了地下水泵房后又开始自割手腕,这便是自残的开始。后面发生的事情,应该跟他这时的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

现在家长不认可通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点:

1、“最后一跃”时的现场视频缺失,因此跃之前的情况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家长“不甘心”;

2、为何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好好的,两个小时后就传来噩耗,家长不敢相信孩子能这样,是不是学校老师对孩子施加了什么“影响”?

不管最终调查结论如何,下面这些话我觉得很有必要说一说。

很多情况下,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绝对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家长和学校(特别是相关老师)都应总结自身问题。

根据我的判断,这次的孩子心理问题,应该是早就产生了,决不是事发前几个小时内突然出现的。在网上看了林同学的照片,虽然身材高大,但是从面相和眼神来看,应该是属于“心理脆弱”的类型。

只不过,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忽略了,学校老师也忽略了……

因为这事,我想起了当年读高中时的经验。

那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心理成长时期。每天都有各种情绪交替出现,而且无法摆脱,有时候兴奋、憧憬,更多的时候又是焦虑、挫败和无奈……

我高中在湖南一所县一中就读(只有高中部),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县城和各乡镇初中考上来的尖子生,可谓“强手如林”。初中时,我经常是全班第1,全校前5,结果到了县一中后,第一次摸底考试全班第17,全校跌出了前100名,当时感觉五雷轰顶,难过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此后,我也从来没有考过全班第1,全校前10,因此心理压力一直很大。

整个高中阶段,我总感觉自己退步了,不够优秀,没有潜力了,老师也不重视我这种“非尖子生”,自己还辜负了父母家人,很多时候也产生过厌学情绪。

个中滋味,现在想想,仍然感觉压抑。

但还好,我始终没有产生自残和轻生的想法。后来自己也仔细反思了一下,像我这种“小镇青年”,除了通过高考,似乎也看不到其他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初中时,有两本书曾被我翻破。它们改变了我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改变了我的命运。一是《在北大等你》,二是《在清华等你》。关于这两本书,基本上都是一些高考文理科状元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对我当时的人生可以说是指明了方向。

当时这两本书风靡全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买到,所以此时此刻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开明和支持,我可能只能在老家干点啥。虽然现在依然一事无成,但好歹也见识过“外面的世界”。

我是95年上的初中,98年上高中。那时候中国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更没有什么学习软件,或者在线课程。所有资讯和心灵鸡汤的获取,基本上都是通过书籍。(通过广播和影视也获取了一些,但很少。)

在我出生的那个小地方,在那个时候,我能看到那些书,吸取那些“鸡汤”中的营养,一方面,把自己变成一个简单追求的人,愿意那样一根筋地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投身学业竞争,认准了一定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挫折,伴随着无数次的挫败感出现,但最终我的目的达到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大的人生遗憾。(顺便说一句,我大学并没有考上清华和北大,只是考上了北京的一所211重点高校。)

回顾整个中学阶段,当时那种“拼搏”“竞争”“吃苦”等意识的养成和磨练,对后来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今受用。

现在我也已经身为人父,虽然孩子还小,但我一直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凡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事,都让他自己来选择,极力让他养成一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习惯。

通过“选择—受挫—调整—自己负责”这样一种路径,让孩子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和挫折适应过程。

强大的内心不是天生便具备的,一定是需要后天不断的经历磨难才能达成的的。

最后啰嗦两句。

面对繁重的学业竞争压力,每一个高中学生都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何化解这种压力,让这种压力变成动力,走向良性的轨道。我想,这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我们整个社会也要一起努力,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0 阅读: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