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炼化为何布局单系列规模最大顺酐装置?

晓顼聊趣事 2024-09-19 02:21:23

2024年9月,中国单系列规模最大的正丁烷法顺酐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产能为20万吨/年,标志着中国顺酐产业大型化再上新台阶。该项目位于中国石化青岛炼化,是属于青岛炼化液化气安全提升项目(一期)的重要工程,是青岛炼化“油转化、油转特”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那为什么青岛炼化要上如此大规模的顺酐装置?为什么说正丁烷法顺酐是炼油企业“油转化”的关键?顺酐装置未来前景又如何呢?

一、青岛炼化为何要上如此大规模的顺酐装置?

据了解,青岛炼化又称青岛大炼油,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石化、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出资设立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青岛炼化10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是我国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单系列千万吨炼油项目,目前原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年,拥有常减压、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等22套生产装置及相应储运和公用工程配套设施。

随着全球新能源发展风起潮涌,中国炼油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油品销售问题,很多炼厂开始“油转化”。中石化内部也进行了及时的战略调整,很多炼油企业纷纷进行化工产业转型,青岛炼化也在其中。

中石化现有的炼厂,炼油和乙烯均配套的可以归类到炼化一体化,而有炼油但无乙烯装置的企业,可以归类到炼油企业。青岛炼化拥有120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无乙烯装置,在中石化系统中,是属于无乙烯装置单套规模最大的炼油企业。青岛炼化所面临的“油转化”压力,是明显高于其他炼厂的,这可能是青岛炼化投建单系列规模最大顺酐装置的原因之一。

二、为什么炼油企业都喜欢上正丁烷法顺酐装置?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投产的顺酐装置规模接近100万吨/年,除万华化学之外,其他全部为炼油型企业。另外,新投产的顺酐装置全部为正丁烷法,可见正丁烷法顺酐目前已成为投资的主流。

顺酐装置生产工艺分为加氢苯法和正丁烷法,其中加氢苯法是为了配套焦化装置的加氢苯使用,企业性质多为煤焦化企业。而已投建的正丁烷法装置中,大部分为炼油型企业的已有装置配套,约占到正丁烷法企业性质的80%及以上;其他企业性质的,多为C4深加工型企业,但是也基本配套烷基化装置。

正丁烷法顺酐原料为正丁烷,目前仅有烷基化装置副产的正丁烷,可以与顺酐装置配套使用,这也是经济性最佳的生产方式。而炼油型企业上马烷基化装置,也是对醚后C4及异丁烷组分深度加工利用的最佳体现。所以炼厂投建顺酐装置,就成为了行业内竞争力较高的生产模式,从而推动了诸多炼厂加入到投建浪潮中,这可能也是青岛炼化选择投建顺酐装置的一个原因。

传统炼油装置产业链图

三、正丁烷法顺酐装置是否具有竞争力?

笔者计算了从2011年开始至2024年9月份,中国不同生产工艺顺酐的理论利润率,得到如下结论:

1、在过去的13年中,中国正丁烷法顺酐理论利润率始终高于焦化苯法,利润率曲线始终处于上方。可以看到,正丁烷法顺酐生产工艺是最具竞争力的生产方式,最高利润甚至达到42%左右。

2、过去13年中,正丁烷法理论利润率在19%左右,而焦化苯法理论利润在1%左右。正丁烷法处于较高竞争状态,这主要是基于正丁烷价值的下降,导致原料成本低廉,另外相关企业多为产业链配套发展,原材料成本优势更为明显,也为正丁烷法顺酐的高盈利提供了基础。

3、2011年至2021年期间,顺酐理论利润率处于盈利的状态,其中焦化苯法顺酐利润率区间在1%-28%,而正丁烷法在11%-42%。但是从2021年开始至2024年期间内,利润率水平剧烈下跌。2024年理论利润率已出现明显亏损,其中焦化苯法亏损甚至达到48%左右,而正丁烷法也出现了3%左右的亏损。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拟在建、已有装置较多,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二是疫情后全球经济(除部分经济体)处于低迷下行的状态。三是顺酐下游整体不景气,特别是BDO下游的可降解塑料及工程塑料领域,这些也是顺酐利润率降低的原因。

顺酐是重要的基础原料,未来仍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和发展空间。但是行业整体性较差,预期未来1-2年内仍将相对低迷,但长远期可能会有起色。这可能也是青岛炼化发展顺酐的一个考虑因素。

不同工艺顺酐理论利润率走势对比

数据来源:生意社

顺酐是炼厂“油转化”的重要“路径产品”,青岛炼化作为单套规模最大的纯炼油型企业,化工产业链转型压力较大。相信随着顺酐装置的投产,青岛炼化后续的长远期战略定位或将陆续浮出水面,利用顺酐为原料进行下游精细化工的发展,走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纤维及其他新材料、新能源等路线,或将是青岛炼化“油转化、油转特”的重要方向。

来源:化工平头哥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