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技术创新的科技HIFI耳机公司AFUL近日发布了一款“高端单动铁耳机”MAGIC ONE,作为自家元音系列的创始型号,售价在千元档。有4.4插头和3.5插头两个版本。
官方表示Magic one在动铁单元内部采用了更高端的材料,如镁铝合金振膜和杜邦高顺性材料折环,经结构优化和细致工艺,提升了高频表现,可让一颗全频单动铁的高频还原力追平专用的高频动铁单元。
而通过独特的SEM声学架构技术(电网络和声学结构的联合计算),又提升了动铁单元对全频段的还原力。
此外,该机型还采用了独特的后腔气道设计,在小体积内放置类海螺状谐振管道,大幅增强单动铁超低频的量感、深度和弹性。
因声音具有突破性,素质和听感又都很不错,让我觉得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单动铁耳机史上的“杰作”。
此篇有别于以往,主体内容全是音质,涉及古今中外类似结构的产品横向PK。
官方的结构设计示意图1
示意图2
频响曲线图。看曲线是挺自然的,而且比较亮丽,中下盘也很稳健。
这款耳机颜值不错,会随着角度变化,呈现不同效果的光泽。
佩戴舒适度很好,此外还有26dB的被动降噪。
数日使用,一直没有遇到啥幺蛾子问题。唯独可惜的是外观设计完成度不够高,特别是耳挂与耳机的连接处,那深色的外壳与白色腔体结合显得很不自然,割裂了整体美感。
下面直接谈声音。
→耳套:
附赠的两种耳套似乎区别不大,不论孔径设计,还是实际听感,反正我没听出一耳朵差别。
默认安装的耳套,比常见的M规格套略小一点,主要是“伞边”底部有轻微收缩,这点收缩也造成了低频量感的轻微变少(倒是利于整体解析),后来更换为更大尺寸的耳套,低频开始“霸气”(下盘有浓厚感),而且一点都不像“单动铁”。
事实上,我有挺长时间都以为自己戴的是个动圈耳机,因它的声音很有张力(基于大动态和宽音域),且音色饱满动人。此次体验,可以说是刷新了我对动铁耳机,特别是单动铁结构声音的认知。
→煲机:
magic one无需煲机,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它中高频的锐利感似会降低,整体音色也会变得更为“浑然天成”,听不出偏硬,偏柔或毛刺,而是很还原前端和录音品质的那种真实感。当然,这里也是仅供参考。
搭配:阻抗:38Ω,灵敏度:103dB/mW
由于是4.4插头版本,试了下手头几个带4.4接口的播放器和“手机小尾巴”,总体满足感都挺高,但并不算真正易推那种,总体感觉就是潜力大,有发烧(折腾)价值。
与某些输出电压本就比较大的便携播放器搭配,建议选择低增益或中增益模式,此时解析会更好,音色也更细腻。
→搭配索尼ZX706:
不论音量大小,都能稳定输出高水准的,相对内敛的耐听音色。
→搭配山灵UA4:
人声相对突出,且音色动人,低频也很有力道,全频氛围暖,很热情。但开至90%音量后,听低音爆棚的音乐时,会有源自下盘的轻微失控,此时我不得不下调音量。
→搭配水月雨水解2Ti:
总体听感稍显平淡,但均衡性很好,横向声场更明显,整体解析比UA4再好些,只是少了点流行乐感和热情,此时的Magic one无惧音量大小,都可稳定输出高音质。
→搭配飞傲KA3:
本以为会变得锐利生猛(KA3特性),但实际听感却是温厚宽松耐听,但可能是过于耐听了,中下盘稍显闷糊,后又切换至山灵UA4,又恢复至层次分明,结实明朗的音质。KA3搭配下,无惧音量大小,都可稳定输出高音质。
综上,Magic one有着很高的还原性和分析力,而且音色温和,饱满,这使得它出“恶声”的几率极低。
调音:风格:像是监听耳机与音乐耳机的某种融合,具体是,暖声(外柔内刚)+较均衡+确切的定位+近距离球形声场。
三频(低、中、高)能量感知分布:3.5:3.5:3
有着丰满却又有高控制力的低音,比较近距离的饱满人声,丝滑而柔美的高音。
全频亮度适中,但在不同音量和不同播放器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要么生猛明亮,要么精致动人。
音色淡雅,透着轻微的甜。男女声音色都很自然,但“是否够毒”要看音源。
揭示力高。面对码率低的,录音品质不够好的音乐文件,它就显得微糊,反之就很精醇,清澈。
声音很有力道,结像饱满,不空冷。中高频到高频乐器有较明显的定位性,好于一些过于追求分离,但却舍弃还原空间位置和真实的耳机(如IE40PRO),即便它“横向声场”并不出彩。
有着比较规整的声场。横、纵和垂直方向,几乎不论哪个角落出现声音,它都能较迅疾,并很准确的响应,分离度上佳,一如剥离出来的位置感,催生出听的趣味性。 这是它很迷人的特征之一。但在大音量下,受限于“声场”还不是特别宽,也有可能让人感觉分离度还不够好。所以总的来说,它更适合在中、小音量下,展现自身的“解析”和“韵味”。而大音量下,会变得更为浩瀚和威猛,但单动铁的性能上限可能在此时会有“触顶”的感觉,也许加个极高频动铁就妥了?
→参考对比:索尼MDR-MV1、IER-Z1R、WF-1000XM5、XBA-Z5、MDR-EX90LP、飞傲FA1,音特美ER3SE、威士顿PRO X10等等。
原本只打算简单对比下ER3SE的,但越听越觉得这耳机比较“深邃”,于是不断寻找“模板”,最终比较确定的是,它和索尼新出的监听开放式头戴耳机MDR-MV1有不少相似。
两者对高音的处理,以及人声听感都比较像,都力求柔和展现细节,而非冷亮锐利(如7506)。这种风格确实耐听,也能在面对渣录音及躁动型音乐时,仍给人柔和感,但小遗憾是也会在某些时候显得软闷,不够透彻、痛快。
差异是,MDR-MV1在更大推力下,会有更高密度且饱满的声音,声场的横向也会再“广”些。而Magic one的低频量感会稍微再多点,高音的亮度会比索尼稍微再亮一点(我欣赏的),声场相对略局促,不过,由于空间布局合理且对焦精准,这让它的层次感几乎与索尼MV1处于同一水平。我个人觉得如果这款耳机的低音能再“收拢”(凝聚性)下就好了,这可能会让它的全频清晰度更好。
→与几个入耳式型号PK:
素质层面,Magic one的高音解析明显胜出索尼初代EX监听旗舰EX90,分离度上佳,音色柔美动人,蜿蜒飘逸,很高级。索尼EX90在泛音部分的力度和美感显得落差挺大。
→在特定条件下,Magic one甚至也可以和IER-Z1R掰掰腕子,差距无非是后者声音规模感更“大”,更宏伟,但在非高档设备的中等音量下,两者甚至不太容易快速分辩谁解析更好,或是真正的音色差异。
→另外,综合听感和素质,它比威士顿PRO X10好挺多,已经体现出了某种“参考级”的感觉。
→对比音特美ER3SE,听感上,不论低音,还是人声饱满度,器乐定位,它都更令人“信服”,我觉得大多数人都能很快适应它这种柔韧脆爽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听Magic one之前,已经有挺长时间是在用ER3SE听人声和器乐解析,只是没想到此次对比,ER3SE竟有挺大的落差。的确,ER3SE太“监听”,不锈钢般的明亮纯净,无尘的同时,连感情也消掉了挺多。然而Magic one没有这样,它可以还原出“更浓的情感”,以饱满扎实的形态宣告听感领先。
对了,它们也有相似,就是人声都比较近。
→对比索尼XBA-Z5,Magic one低音量感更合理,人声音色更HIFI,但Z5极高频素质似乎是更优,对比之下,单动铁的Magic one显得少了点空气感和空间高度,不过,受益于厂商对其性能(如铝镁合金振膜)的科学调教,这个细分素质差距也不是一耳朵就可感知,总体上,其纯净度与音域表现仍是很高水准。而且,在某些编曲复杂,节奏猛烈的音乐中,它的全频信息层次感也仍高度可控,无嘈杂感,这一点可能是比XBA-Z5还要好。
→对比飞傲单动铁FA1,Magic one全频更饱满,密度也明显更大,高音的“表现力”和“丝滑感”也更优(一种很美的味道),总体上是听感和素质双双胜出。不过三频分布上,这俩也有差异,FA1有着有V型调音的感觉,拉开的横向声场也能更轻松给出高透明的听感,对流行味道的诠释可能在某些时候还更好,而Magic one韵味就更中正,像是在不大的剧场内,以较近距离精细展现声音。
→对比记忆中的单动铁qdc海王星,海王星其实比较像FA1的声场再扩大版本,Magic one的相对优势似乎仍是全频的饱满、顺滑和密度(特指低音和人声)。
结语:
身为单动铁结构,Magic one突破性的实现了“高平衡性”+“高饱满度”+“超宽音域”再现,让低音沉的下去,潜的够深,而且还挺松弛,中音自然平滑,高音柔美,精细。
而以上这些优点在以往同类结构的耳机中很难“同时出现”,所以,它显得“稀缺”,稀缺意味着“可以卖的贵些”。
另外,它还有着动铁耳机中不多见的“暖声”音色,也间接避免了听众被渣录音,渣嗓子难听哭的情况,对品味杂食的小白和老烧都很友好。
鉴于AUFL Magic one突破性够大,音色够自然,全频信息够完整,且听感优良,“音声指南”专栏给予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