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是“万物皆可吃”,就算是石头都能放嘴里嗦嗦味。
不过有一种动物的肉,我们还真不怎么吃,那就是——猫肉。
是因为猫肉不好吃?还是不敢吃?
其实早在几百年前,明朝的大医学家李时珍就给出了答案。
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中国人又为何都不愿吃猫肉?
捕鼠能手与田园守护神时间回到遥远的西周时期。翻开泛黄的古籍,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猫,竟然与熊、虎这些猛兽并列!
这可不是说古人把猫看得多么凶猛,而是暗示着,猫来到我们这片土地上,最初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们可是带着“使命”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猫身上隐藏的“超能力”——捕鼠天赋,在古代,农业可是人们的命根子。
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好不容易盼到粮食丰收,结果却被可恶的老鼠偷吃一空,这得多让人心碎!
这时拥有敏捷身手、锋利爪牙和卓越的夜视能力的猫,就如同天降神兵,成为守护田园、保护粮食的得力助手。
在田间地头,它们穿梭自如,老鼠们闻风丧胆,仓皇逃窜。有了猫的守护,粮仓的安全系数直线上升,农民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到了西汉时期,猫的捕鼠职责更是得到了官方认证,在当时的文献中,已经明确记载了猫的这项“光荣使命”。它们不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与人类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粮食。
正因如此,猫逐渐获得了特殊地位,猫也因其贡献而受到尊重,而不是被端上餐桌。毕竟谁会忍心吃掉保护自己粮食的功臣呢?
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让猫的形象更加扑朔迷离。
比如说唐朝时期,武则天和萧淑妃之间就发生过一段著名的“猫鼠之争”。据说萧淑妃咽气前那叫一个不甘心,指着武则天放狠话:“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我要变成猫,你变成老鼠,生生世世追着你咬!”
也不知道这狠话有没有效,反正后来宫里老鼠少了好多,是不是萧淑妃显灵就不知道了。
这虽然只是个传说,却也从侧面反映了猫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还有“猫有九命”的说法,更是广为流传,据说猫拥有超强的生命力,即使身处险境,也能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
这种神秘色彩,让猫的形象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更多人对猫产生了敬畏之心。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猫眼通灵”的传说,认为猫的眼睛能够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东西,甚至可以沟通阴阳两界。
这些传说,都为猫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猫的形象变得亦正亦邪,让人捉摸不透。
李时珍的忠告把那些文化因素放一边,纯粹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吃猫肉这事儿,还真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连写出百科全书式巨著《本草纲目》的医学李时珍都盖章认证了,猫肉不咋好吃,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好食材。
李时珍是谁?那是古代的医学权威,他说猫肉不咋地,咱还能不信?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得说说这猫肉的口感,很多吃过的人都表示,猫肉有一股独特的酸味,怎么烹饪都去不掉,让人吃着就难受,难以下咽。
而且营养价值,在肉类中也并不突出,哪一个不比猫肉营养丰富?
与其费劲巴拉地折腾猫肉,还不如吃点鸡鸭鱼肉,又好吃又营养,再说猫这小家伙,上蹿下跳捉老鼠,身上难免沾染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寄生虫、细菌想想都吓人,比如说弓形虫,还有肺吸虫,它们会在身体里“安营扎寨”,引发各种疾病。
有些人可能觉得,只要把肉煮熟煮透,就能把这些寄生虫和细菌统统消灭掉。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实际上,有些顽固的家伙,就算你用高压锅炖,也未必能斩草除根。
万一真有个漏网之鱼,在你身体里兴风作浪,那可就麻烦大了。到时候又是吃药又是打针,花钱不说,还遭罪,何苦呢?
但是有些顽固的病原体,即使经过高温烹饪,也难以完全消灭,以为你吃的是猫肉,实际上吃的是寄生虫。
所以说吃猫肉这事儿,风险太大,收益太小,所以到了后来干脆就没有人吃了。
新时代的“猫主子”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对动物的看法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以前猫在人们眼中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一种捕鼠的工具。而现在它们成为家庭成员,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精神伴侣。
它们毛茸茸的小脑袋,圆溜溜的大眼睛,粉嫩嫩的小鼻子,再加上偶尔的小傲娇,谁能抵挡得住它们的魅力?
人们心甘情愿地成为“铲屎官”,为“猫主子”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就是要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宠爱。试问谁会忍心把如此可爱的“毛孩子”送上餐桌呢?
结语:所以说中国人很少吃猫肉,不是什么偶然原因,而是多个原因导致的,它的地位也早已经发生了巨变。
尊重生命、保护动物已成为社会共识,我们不仅要保护家养的宠物猫,也要关注流浪猫的生存状况,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人与动物共存的社会。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吃猫肉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物种都应该得到保护。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更是为了维护人类自己的发展。
信源:
中国青年报 吃猫肉不安全
澎湃新闻 猫经济崛起:国产猫粮是虚假繁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