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机轰炸瓦窑堡,主席如何躲过弹片横飞偷袭的?
国民党高双成骑兵营,打听到一个机密,他听说东北军没有到达瓦窑堡,而中共也尚未撤离这里,这是捉住毛主席、捣毁中共的大好发财时机,于是趁机偷袭,中共中央险些被包了“饺子”,主席也是经历了人生第二次险情。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机关,胜利到达瓦窑堡。
次月,也就是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因为一件事,在中国历史上书下浓笔重彩一笔。
这件事就是: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这个瓦窑堡的小镇,位于陕北子长县。
瓦窑堡召开的这次重要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当时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林育英)、杨尚昆、王稼祥、彭德怀等十余人。
这次会议,中共中央是在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
瓦窑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中共中央在这个小镇,驻扎了大半年,这里,一度成为当时的中共政治中心。
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瓦窑堡这个小镇,没有天然屏障,虽然有东北军的默契但是也不是长留之地。
因为,国民党蒋介石获知,中共中央驻扎在瓦窑堡,和东北军互不设防相安无事,非常恼火,当即严令张学良的东北军,立即向北、向中央红军进军,不消灭中央红军,拿张学良等东北军试问。
虽然,红军跟东北军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互不侵犯,但是,军令如山倒,作为国民党部队,蒋介石命令一到,东北军就必须执行。
毛主席为了联合抗日力量,争取东北军支持,避免引起与东北军的内耗,派人与东北军商议,决定给东北军一次“立功”的机会,退出瓦窑堡,让东北军“占领”中央红军驻地瓦窑堡。
蒋介石如果闻听东北军一举攻占了中共,肯定不会质疑东北军“通共”,甚至还会嘉奖东北军,这样,东北军既没有为难红军,也算是给了蒋介石一个交代。
事情到此以为万事大吉,但是,更危险的一步,正等着毛主席和中央红军。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国民党骑兵营偷袭一事,这次偷袭,差点成功,主席也是经历了人生又一次重大险情。
得知中共中央正准备撤离瓦窑堡驻地,而这时东北军尚未攻击到位,国民党骑兵营高双成瞅准时机,认为发财的时候到了,他想,这是偷袭中共,捉住毛主席,捞获10万大洋的大好时机,如果一击成功,那我高双成什么官位、什么大洋那是大大的有了。
而此时,中央兵力防御分散,而且在前线战事吃紧的时候,不得已将卫戍部队都派往一线。留在中央军委身边的,只有百余人不到的警卫人员。
此时,毛主席由于晚上忙于工作,早上正在休息,中央对于偷袭情报尚未获知。
当得知骑兵营袭击的时候,万不得已,中共中央临时决定,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1000名学员,抽调御敌,这军政大学虽然有千把人,但是那是学员,手中没有几件武器,怎么抵挡得住高双成骑兵营的冲击。
眼看国民党就要突破红军防线,中央红军面临被包饺子的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不得已,立即叫醒主席,说情况万分危急,必须马上撤离。
周恩来说完,立即吩咐卫士保护主席,从相对安全的南大门撤退。
主席刚刚冲出南门,还没撤到前方拐弯处,突然,危险情况出现了。
就在主席撤离到路口一瞬间,斜刺里冲出一股国民党军,边冲边朝主席这边放枪,那子弹“嗖嗖”地在主席及中央红军身边擦过,弹片“唰唰”地在中央红军头顶上横飞,敌人眼看就要冲到跟前,形势十万火急。
警卫参谋陈友才眼看情况惊险,当机立断,火速带领一个警卫班迎着敌人,顶住敌人火力冲上前去,阻击敌人。
国民党兵见不怕死的红军冲过来,顿时傻眼,陈友才及警卫班战士猛打猛冲,当场打死打伤多名敌兵。国民党兵以为中了红军埋伏,可能被红军大部队夹击,如果不撤,反被包饺子,虚晃几枪,逃之夭夭。
主席和中央军委部门,趁着敌人撤退,终于安全从南门顺利撤离。
这是主席第二次遇险,在警卫部队的舍生忘死的保护下,又一次平安脱险。
【完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