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一批华裔科学家选择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展开新的科研生涯,将中美科技竞争的矛盾和张力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就在今年七月,著名华裔科学家爱孙少聪成功离美回国,并创立新的实验室,专注研究T细胞在肿瘤免疫和炎症疾病中的功能。
曾经的他屡获殊荣,却无奈沦为特朗普第一任期“中国行动计划”的“牺牲品”,如今他的归来再次引发美国关注,被终止的“中国行动计划”或将卷土重来?
著名癌症科学家孙少聪回国
孙少聪身为一名癌症研究者,自1992年赴美读博后,便连续13年一步步从助理走到了杰出教授的位置,如今的他早已是学术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一生荣誉满满,尤其是在T细胞功能与调节的研究上,取得了多个突破性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首次证明了K63泛素化调节T细胞发育和功能维持的作用。
这一发现为免疫治疗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也使他成为了该领域的国际权威,而他的科研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曾在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身兼数项要职,包括免疫系副主任、炎症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等,在此期间,他还获得诸多荣誉。
但好景不长,2018年,随着特朗普政府推动的“中国行动计划”启动,孙少聪作为科学界的华裔佼佼者,成为被调查的目标。
他被指控未如实披露与中国的学术合作关系,即便这些指控最终并未明确成案,但长时间的调查使其学术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并最终导致他在2022年被免职。
面对这种不公的境遇,孙少聪选择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以全新的身份在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重新开始学术生涯,并与12月17日成功在中国组建了新的实验室。
他开办的新实验室聚焦于T细胞功能与调节研究,特别关注抗肿瘤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其展现出巨大的转化应用潜力。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孙少聪的经历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例,相比于其他华裔科学家,他也是“中国行动计划”中最幸运的受害者之一。
压制华裔科学家的“中国行动计划”
2018年,为防止中国通过“学术间谍”活动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特朗普政府启动了一项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看似挽救了美国学术界,但却造成了极大的寒蝉效应。
计划令司法部门与联邦调查局优先调查华裔科学家,其执行过程充满了种族定性和歧视性执法,致使许多人被控诉“学术间谍”或“隐瞒对华合作”,职业生涯就此被迫中断。
据统计,有246名科学家因该计划被调查,其中103人遭解雇或被禁止获取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田纳西大学教授胡安明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他因未披露中国政府的科研资金而被控罪,即便最终无罪释放,但持续的诉讼过程几乎让他破产,同时使他失去了在学术界的地位。
同样还有吴息凤,她是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资深科学家,在该机构勤勤恳恳工作了27年,最后却因调查被迫辞职,选择回到中国成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要知道,在癌症研究领域的贡献卓著,她所建立的癌症样本库和AI药物筛选技术,在癌症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曾一度被彭博社评为“模范合作者”。
而曾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任职长达33年的洪明奇,他作为酪氨酸激酶信号领域的权威学者,也曾因被调查选择离职,随后担任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校长。
但要说受影响最深的,还得是华裔科学家吴瑛,因为调查的影响,不仅被迫关闭了实验室,还因为剥夺科研权利最终落得个自杀的悲壮下场。
根据研究数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间,有3878名华人科学家因调查或担忧而离开美国,其中三分之二选择回到中国。
这种规模的“返乡潮”,不仅改变了中美科研领域的人才流向,也凸显了“中国行动计划”在学术界引发的恐惧与不安。
虽然到了2022年,拜登宣布终止这项计划,但其后遗症显然并未消散,共和党试图重启这一政策,并强调遏制中国学术“间谍活动”,这让人担忧“中国行动计划”可能卷土重来。
“中国行动计划”是否会重启?
华裔科学家的离开,对中美科技竞争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对于中国而言,回归科学家将前沿技术和研究经验带回国内,这一现象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无论是在肿瘤免疫、AI药物研发还是其他高端科研领域,他们的研究方向都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推动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反观美国,华裔科学家的离开是美国的一大损失,作为STEM领域的重要骨干,他们占据了美国科研的核心位置,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他们的离去使美创新受阻。
而且,中国留学生数量的持续下降,也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敲响了警钟,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已从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滑落至第二位,而印度学生则大幅增长。
为此,在今年九月份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共和党推动的“CCP倡议”法案,呼吁重新启动一项类似的计划,以期对华裔科学家展开更为系统的调查。
该法案虽然需要参议院批准,且拜登政府认为其“有问题”,明确表示反对,但随着特朗普可能再次当选,这一计划在未来重新启动的可能性极高。
不过,彭博社倒是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为了劝阻特朗普会重启这一计划,还特地发文提到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他指出,特朗普若重掌大权,可能重启“中国行动计划”,他极力劝阻这种情况发生,还发文称该计划的错误指控颠覆了科研人员的生活。
且表示所谓的“间谍活动都是“子虚乌有”,他甚至还引用了曾经美海军长丹·金博尔的一句话,金博尔曾形容“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他还表示宁可将这家伙毙了也绝不让他回到中国,放其归国这也是美国史上做过的最愚蠢的事情,美国NIH研究院更是在今年8月承认,该调查在学术界制造了“艰难的气氛”。
的确,从上世纪的钱学森事件到如今的华裔科学家离美潮,这些政策对中美关系以及美国科技创新的损害已多次显现,若该计划重启,势必进一步恶化两国在学术交流领域的对抗局面。
若特朗普秉持“美国优先”理念,那他就需明白,美国作为移民大国,更应欢迎世界各地顶尖科技人才,这会为美国带来诸多益处。
笔者认为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归属,孙少聪及众多华裔科学家带着学术经验和前沿技术回国,为中国的科技崛起提供了重要助力。
同时,这也在国际学术界释放出一种信号:中美两国科技竞争的焦点,不仅仅在于技术领先,人才的吸引与流动亦至关重要。
从长远来看,中美需要摒弃对抗思维,以更开放的心态加强科技合作,这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职业发展的尊重,也是推动全球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若中美双方都能回归理性,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无偏见的科研生态,也许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共赢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孙少聪
凤凰网2024-12-17著名癌症科学家孙少聪回国,特朗普将重启“中国行动计划”?
观察者网2024-11-25为劝阻特朗普重启“中国行动计划”,美媒急得搬出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