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敌皇太极生前布置的多尔衮,即使完胜强敌豪格,也争取不到帝位

宋安之 2024-12-03 22:01:39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在此后的帝位争夺战中,多尔衮明明完胜豪格,为什么却主动退让,反而让顺治帝躺赢继位呢?

因为多尔衮的确完胜豪格,但他胜不了他的八哥皇太极,面对皇太极生前的种种布置,即使皇太极是猝死,即使多尔衮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在皇太极死后短短时间内将当时的政治格局打破并且登基为帝,除非他破罐子破摔,自己继承不了皇位就兵戎相见,能抢到就万事大吉,抢不到就兵败身死呗。

皇太极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皇帝,虽然他是二代皇帝,但是却干了很多开国皇帝的事情,甚至认真来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只是清朝的奠基人,皇太极才是大清政权真正的开国皇帝。

皇太极经过汗位推选制继承后金大汗之位以后,后金当时的局势可谓岌岌可危,明朝构筑关宁锦防线,并联合李氏朝鲜和蒙古诸部封锁后金,使得后金经济几近崩溃,面对这样险峻的局势,皇太极开始了他的极限操作,是率军东征西讨打破封锁,先后降服漠南蒙古和李氏朝鲜,并且几次绕道入关是以战养战,最后是统一关外,君临东北。

当然对内皇太极也是极限操作,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如同一个统治松散的草原汗国,虽然八旗制度是一种独特并且具有明显优势的组织模式,但努尔哈赤并没有采取一家集权,除却自己亲领两黄旗,其他旗则是由子、侄、孙统领,等于是八家分权模式。并且随着立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为储君先后失败以后,努尔哈赤干脆不再立储君,而是下令他死后八旗旗主都有继承权,只要获得其他旗主认可,就可以成为新任大汗,而皇太极身为四大贝勒中的四贝勒,就是因为获得众小贝勒的支持,并且通过利益交换与其他三大贝勒达成一致,因此成为后金第二位大汗。

皇太极继位以后,开始建立皇权,也就是要进行一家集权,因此大力打压八家分权,诸如其他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先后被皇太极打压。随着权力越来越大,皇太极还引进明朝的中央集权模式,诸如设立六部,意在以六部这样的国家行政机构来深化统治八旗。

到了1636年,随着一家集权效果明显,皇太极正式称帝,并且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与关内明朝的崇祯年号针锋相对,标志着皇太极正式建立崇德皇权,此后皇太极继续集权,打压各大旗主,加强对各旗的控制,甚至引得长子豪格极为不满,因此豪格从亲王被降为多罗贝勒,并且罢户部任。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豪格的政治智商很低,实在是因为他是皇太极长子,有着较强的军事才能,加之其他儿子太过年幼,皇太极是几无选择,所以才重用他,但并没有传位于他的迹象,没有提前为他培养班底,这也是豪格之后竞争帝位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可以说在皇太极时代,宗室诸王是被极力打压的状态,甚至精明如多尔衮,也只能通过站队皇太极,支持皇太极进行集权才保住自己的权势。

皇太极还有一大高明之处,那便是极力分化宗室诸王。诸如他打压代善时,拉上本就与代善有怨的多尔衮,使得双方矛盾很深,这也是皇太极猝死后,代善为什么支持豪格继位,不是因为豪格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他想要以豪格制衡多尔衮,不想多尔衮继位为帝。

还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位兄弟乃是一奶同胞,共同掌握两白旗,很多人认为他们铁板一块,实则并非如此。皇太极很早就开始离间这三兄弟,早在天聪二年(1628年),便借口阿济格擅自为多铎指婚为由,罢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由多尔衮取而代之,使得这兄弟二人自此开始有了隔阂。

努尔哈赤晚年将两黄旗一共60牛录分给阿济格兄弟三人,三人各15牛录,自己再留15牛录。其中阿济格和多尔衮归入正黄旗,阿济格为掌旗贝勒,自己则是带着嫡幼子多铎留在镶黄旗,意在死后由多铎继承镶黄旗,等到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没有将努尔哈赤留下的15牛录分成3份,而是做主都分给多铎,使得多尔衮颇有怨言,因此等到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马上夺了多铎15牛录。

可以说这三兄弟之间矛盾重重,多铎一度与豪格结盟,在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和多铎还一度是“出外放鹰,日久始归”,关系是相当密切。直到后来多尔衮与多铎关系才开始缓和,双方结成政治同盟,体弱多病只有一女的多尔衮将多铎第五子过继为子。多铎也被封为辅政叔王,不是后来多铎死在多尔衮之前,那么多尔衮死后,多铎很大可能会接管多尔衮的势力集团,并且继续架空顺治帝。阿济格与多尔衮则是一直不和,直到多铎死后,多尔衮实在无人可用,才开始重用阿济格,但并非对他推心置腹,阿济格求封叔王,也是被多尔衮拒绝。

综合以上来看,皇太极猝死以后,清朝的政治格局是宗室诸王被长期打压下,已经无法迅速联合在一起,皇太极的分化之计也起到作用,多尔衮与掌握两红旗的代善有怨,与掌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有怨,虽然代善和济尔哈朗并非真心支持豪格,但阻止多尔衮成帝,是他们的一致目标。多尔衮自己虽然有两白旗支持,多铎虽然也表态支持他,实则更多可能是捧杀他,如果真到关键时刻,看似铁板一块的两白旗,很可能会出现阿济格和多铎背刺多尔衮,使得他背腹受敌的情况。

因此看似拥有两白旗大力支持的多尔衮,面对只有正蓝旗的豪格,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皇太极苦心经营的崇德皇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天子亲领的两黄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之际,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诸位旗主贝勒,旗下大臣如同奴仆一般并没有发言权,而等到皇太极猝死以后,两黄旗大臣则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两黄旗支持谁,谁不一定顺利继位,但是两黄旗不支持谁,谁就一定不会继位。

两黄旗大臣刚开始支持的是豪格,不过豪格毕竟有亲领的正蓝旗,豪格如果继位,正蓝旗肯定会跃居两黄旗之上,所以两黄旗大臣一开始提出先拥立豪格继位,再以年幼的顺治帝为皇太子,意思只是让豪格过渡一下。他们的政治诉求是坚决要求必须是皇太极的子嗣继位,而非必须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位,对此两黄旗大臣在宗室诸王于崇政殿议事时,带兵前往逼宫,不惜兵戎相见,多尔衮本就根基不稳,面对这一情况,最后只能选择退步。

多尔衮选择的折中方法就是提议年幼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继承皇位,对于这个提议,也有史料记载是济尔哈朗提出,不过按照正常逻辑应该是多尔衮提出,因为这样他可以利益最大化,福临没有亲领之旗,两黄旗肯定会支持自己这个提议,他登基后因为年幼无法亲政,自己不拉上代善和阿济格,而是拉上旁支的济尔哈朗为辅政,让两黄旗放心自己不会独揽大权,最后事情自然顺着他的想法发展,等到他成为辅政以后,身为旁支并且没有政治大才的济尔哈朗根本制约不了多尔衮,多尔衮最终如愿以偿的成为独揽大权的摄政王。

对于阻碍自己的豪格,多尔衮也是耿耿于怀,不过因为入关以后,战事频起,多尔衮并没有下死手,等到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声势大涨以后,多尔衮终于坐不住,在豪格回京后将其诬陷下狱,不久豪格莫名死去,多尔衮很可能派遣前明的锦衣卫高手,将豪格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害死,不过虽然除掉这个帝位争夺战中的大敌,但多尔衮也没有笑到最后,随着两年以后多尔衮突然死去,反而是顺治帝顺利亲政,笑到了最后。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