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讲座《敦煌与吴越》回顾与笔记

文博谈文化 2024-05-01 08:10:46

讲座海报

4月27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以下简称“吴越国中心”)的名誉主任荣新江教授,在浙博作了《敦煌与吴越——五代两个地方政权对华夏文化传承的贡献》的讲座。身边有一些朋友,因为我的宣传而了解到这次讲座及主讲人,并于当天下午去到现场听讲,说实话,感到倍儿有面子。

此次讲座,我当然是冲着荣老师的海量学识去的,尤其是敦煌学的话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荣新江,此处引季羡林在《归义军史研究》(荣新江著)的序言中所说的话:

我只知道,他(荣新江)用力极勤,搜罗资料,巨细不遗,想在他手下漏网,难如登天。

这样的评价,过去只是在书上读到,但此次听过讲座,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巨细不遗”。

说实话,荣老师对吴越国并不太熟悉,他的专长是敦煌学(他本人是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及相关的归义军史等方面,但此次作为吴越国中心的名誉主任,多少得讲一点和吴越国有关的内容。于是乎,他以最令人惊艳的方式,达到了目的:从他近40年来“满世界找敦煌”的积累中,成功找到了一些晚唐五代北宋初吴越之地的材料。

听完讲座,我的直观感受有二:

五代时期,相隔万里的吴越与敦煌真没啥关系;只有荣新江这样的顶级学者,才能从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卷子中找到细若游丝的联系。

讲座现场

此处就将讲座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整理如下。

巡礼莫高窟的浙江人

莫高窟第130窟,东壁门北侧题记提到:

咸通七年三月廿八日,浙江东道弟子张某、魏博弟子石弘载至沙洲,巡礼莫高窟。

据荣新江推测,这位浙江籍的张某,或许是当时某次征兵时,与郓州兵一起调往凉州守备的兵卒,浙江籍兵士,最终因征戍而在敦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僧人巡礼吴越国佛教遗迹记录

S.529(斯坦因携去的敦煌卷子,第529号),同光二年(924)五月定州开元寺僧归文牒背面有《诸山圣迹志》,即僧人参访全国各地名山古刹,其中有寻访吴越境内多处名山之记录。

敦煌保存的吴越地方文献

P.2804(伯希和携去的敦煌卷子,第2804号),《越州诸暨县香严经藏记》。

荣新江分析,此经藏记当抄录自碑刻。文中提到当时的一位僧人,住越州诸暨县香严寺有年,对寺藏佛教典籍经过三年读诵学习后又经三年校补完成。香严寺为当时越州名寺,而往往被地方史志学者(私以为主要是绍兴及诸暨)所忽略。

阿育王塔的来源

S.2113、P.3033,等,《瑞像记》(Famous Image)。

在佛教世界里,瑞像形成后,就好像确定了一个范式、一种标准,之后的信徒想要修造同类作品,都只能以这样的标准去修造,而敦煌卷子中的《瑞像记》,在追溯阿育王塔(吴越国常见的佛教文物之一)源流时,或许有图像学上的比较、参考价值。当然,荣新江提到,追溯源头时最好参考《大唐西域记》,玄奘的记载非常规范,参考价值很高。

尊胜陀罗尼经序的图像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南壁,西域商旅图。

此图过去认为是法华经变,但据一位日本留学生的研究,每一图都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志静序里的故事相吻合,因此此图应当是表现志静序里的故事。

敦煌经卷里的傅大士信仰

P.2756,《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并序》。

吴越地区,自南朝以下都有相当程度的傅大士信仰。但是,早期关于傅大士信仰的文献,吴越地区已不存。这件敦煌卷子,据荣新江介绍,乃是当时敦煌人由四川传入的文本抄录而成。此卷对研究吴越地区当时的傅大士信仰有着参考价值。

敦煌曲子词里的时代之音

P.3128,《曲子词•望江南》云:

若不仰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

荣新江介绍,这种心态是五代十国时期地方政权普遍的心态,比如敦煌地区的归义军政权,与甘州回鹘、沙州回鹘接壤,四周强敌环伺,要想生存必须要依靠中原王朝的庇护。而吴越国作为一个地方政权,同样有此种心态,吴越与强敌南唐相邻,必须要仰仗中原王朝的力量才能与南唐相抗衡。

(以上内容为本文作者据现场讲座整理,未来得及作查证校对,作为记录仅供参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