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为何看得人如坐针毡?细节满是漏洞,志愿军的真实感丧失!

小土豆说剧 2024-11-15 13:46:41

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一直是观众关注的热点,尤其在最近,由央视播出的《上甘岭》因其演绎的历史细节失真,受到了观众的强烈质疑。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火箭炮"喀秋莎",为何在荧幕上看起来像是孩子的玩具?英雄的故事本该震撼人心,却变成了让观众失望的回忆。今天就来聊聊,这部抗美援朝剧为何没能点燃观众心中的火焰,而是让人感到寒心。

喀秋莎,威力被削弱的传奇

在央视推出的《上甘岭》中,观众期待看到志愿军炮兵如何用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大显神威。但在这部剧中,喀秋莎的表现却让人满头问号。

这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一举击溃敌人8个阵地的火箭炮,在荧幕上竟只是在过家家,齐射后美军仍然毫发无伤,甚至反攻成功,迫使志愿军撤退。

原本的辉煌战绩在剧中变得毫无分量。这种演绎方式不仅严重低估了喀秋莎的威力,也让那些曾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勇战士们的形象大打折扣。

有人会说,导演可能是想突出主角成长的过程,表现战争的不易和战略上的失误。但问题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尊重了历史的真实?

一名副连长在毫无协同经验的情况下,指挥炮兵瞎打,这种情节安排简直荒谬,让人看了不禁感到气愤。真实的战争中,战士们每一发炮弹都关乎生死,怎么可能如此儿戏?

细节失真,让观众不再买账

除了喀秋莎,剧中的很多细节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的汽车车队竟然在大白天开进战区,完全无视美军空中巡逻的威胁。

在历史上,志愿军的汽车队为了躲避美军飞机,常常只在夜间行驶,司机们冒着极高的风险,伤亡率也非常惊人。这些艰辛的背后,是志愿军的无畏与奉献,但在剧中,却被轻描淡写地忽视了。

还有,剧中军长频繁直接指挥连队行动,甚至亲自部署细节任务。对于军队来说,越级指挥是大忌,尤其在战斗中,指挥体系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胜败。

导演这种表现方式,完全忽略了军队指挥的基本常识,就像没吃过苦的人,凭空想象挨饿的感觉,观众们自然无法代入其中,更别提共情了。

英雄被轻描淡写,观众无从共情

《上甘岭》不仅在战斗场景的演绎上失真,在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上也极为敷衍。剧中提到了邱少云和黄继光两位抗美援朝的英雄,却只在他们牺牲的瞬间给予了一笔带过式的呈现,完全没有深入展现他们的背景和故事。

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本该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部分,但导演似乎并不在意去构建他们丰满的人物形象。英雄没有铺垫地出现,然后在毫无情感共鸣的情况下突然牺牲,观众们只能感受到突兀,而不是悲壮。

反观国庆期间上映的《志愿军2》,虽然篇幅有限,但却通过对铁原阻击战的精准刻画,将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展示得淋漓尽致。宏大的战争场面,悲壮的战士故事,无不让人感受到志愿军精神的伟大。相比之下,《上甘岭》对英雄们的轻描淡写,实在是令人遗憾。

剧情硬伤,特效更是让人无语

不仅剧情有问题,连剧中的特效也让人摇头叹息。那个战场沙盘的特效,简直让人有种在玩老式电脑游戏的错觉。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在这些粗糙的特效面前,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冲击力。观众期待的是一部真实再现历史的电视剧,而不是一个充满漏洞和游戏感的作品。

影视剧的作用,不只是娱乐大众,更是在传递历史和情感。《上甘岭》错失了这个机会,让英雄的故事失去了应有的重量。观众们期待的不仅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有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鲜活的形象。如果连这些都无法表现,那我们还怎么能通过荧幕,真正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 2024-11-15 19:00

    上甘岭该神剧的大量煽情亮点爆满……用可以上天遁地来形容毫不为过,1.剧中我军一颗手榴弹杀伤力,一棵手榴弹可以炸死好几个美军,而美军的大量巨型几百公斤的航空弹和各种子弹毫无杀伤力,如同伪劣产品,一支长长行军队伍,多架轰炸机扔下那么多航空炸弹,硬是没什一个志愿军战士牺牲,只是一点皮外伤,战斗英雄黄继光腿上中了好几颗美军子弹,还能健步如飞往前跑!2.段参谋至少集有20项特异功能超能力,能预测未来,有动物超能力音频耳朵听力,能测出美军飞机来轰炸,提早掩护大量人员进防空洞,几个战士和朝鲜老乡不听劝直接被炸到!3.最后反击战中,一个连几百个战士为侦查韩军炮火火力,各种巧奔闪躲,全部被敌军打倒牺牲,只要有这些战士往前冲,探出头,韩军炮火都能割到韭菜逃不了,唯独段参谋大步流星扛着红旗往前跑,几千个韩军炮火都打不着,韩军炮火见了段参谋特异功能自动减弱跑偏?硬是跑了几百上千米段特异功能减弱,才被子弹炮火轰到倒下?4.段越界指挥私改炮兵团作战方案,导致其步炮协同书面理论误炸志愿军冲锋阵群中大量志愿军战士,伤亡半个师以上4000多人,军长居然一无所知?没有任何追究?段作为职业军人不懂军纪?军长不懂钢铁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