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人均赚4.7万?别被‘平均数’蒙蔽,行情背后你得知道

我是徐显圣吖 2024-09-30 15:08:57

股民人均4.7万,看到这个说法,不少投资者可能都心中五味杂陈。

想想吧,自己账户里的资金是缩水了还是上涨了?也许你赚到了,账户余额蹭蹭往上涨,或许你还在赔钱,盯着账户里的红色数字皱眉。

人均收益4.7万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振奋人心,仿佛全体股民都成了牛市中的赢家,但用“人均”这个概念真的合理吗?

我们都知道“人均”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它是个统计学上的平均数,将所有人赚的钱汇总,再简单地除以总人数。

可问题就在于,平均数本身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分布情况。

拿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马云在我们公司上班,那他一个人的收入能瞬间把我们全公司的“人均收入”拉得非常高。但除了他之外,其他人还是那样,大家的工资并没有变。这时候,数字上的“人均收入”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有些讽刺。

股市也是如此。那些大资金、大机构、资深投资者确实在政策利好下赚得钵满盆满,但中小股民,尤其是那些刚刚开户入场的新股民,真有这么幸运吗?恐怕多数人还在赔钱吧。

这时候再来谈“人均4.7万”,就像马云带领我们公司员工去领奖一样,实际上还是“贫富差距”巨大。

从整体趋势来看,政策的利好让市场信心恢复,资金重新涌入股市,确实带来了市值的增长。根据wind数据,A股市值在短短四天内从74.98万亿增至84.86万亿,增加了约10万亿。

券商们的开户人数激增,用户交易的活跃度大幅提升,这些现象都说明市场短期内看涨的情绪是非常强烈的。

但如果细看市场数据,会发现实际赚钱的可能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大机构、资深投资者或者早已提前埋伏进去的“老股民”手中。

特别是那些在市场低迷期依然坚守的长线投资者,他们早已积累了足够的“子弹”,能在政策利好时迅速入场,新股民则更多地可能是赶在高潮入场,成为“接盘侠”。

不少媒体也都纷纷报道,“爆单”系统崩溃、券商开户需要排队、甚至7x24小时开放开户等现象,无不说明一大波“新韭菜”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

可是,股市的涨幅再大,总有上下波动,晚入场的人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在这个时候说“人均赚了4.7万”,其实对这些新股民不公平,甚至可能给他们带来一种虚幻的期待。

市场分化一直是股市中的普遍现象。在最近的这波行情中,一些科技股、创新企业股大幅上涨,恒生科技指数涨了13.8%,创业板指数涨了12%,甚至微盘指数也上涨了7.9%。这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亢奋情绪。

但与此同时,那些基本面较差、业绩不佳的公司股票可能并没有跟上这波涨势。尤其是一些中小板块、题材股,甚至还在面临下跌的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未必能精准地抓住那些涨得快的热门股,而有可能抱着心态选择一些滞涨或不涨的股票,结果收益并没有市场的整体表现那么亮眼。

再者,这次的上涨是在政策强刺激之下的反应,但这波行情能否持续,仍然有待观察。市场情绪是非常脆弱的,稍有风吹草动,可能就会引发大幅波动。

对于普通投资者,尤其是刚刚入场的“小白”股民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的风险远比收益要大得多。

提到“人均收益”,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也应该享受到这波行情的红利。

股市里的赚钱与否,绝不仅仅取决于大盘涨幅。它还涉及到个人投资的具体股票、进场时机、资金管理、投资策略等诸多方面。

很多散户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往往喜欢追涨杀跌。看到市场一飞冲天时,他们蜂拥而入,结果却往往在最高点被套牢。

虽然市场整体看涨,但个股的分化和波动依然存在。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真正的盈利可能远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甚至可能依然亏损。

“人均”这个词的误导性在于,它掩盖了这种不均衡的收益分布。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马云的例子,个别大资金赚得盆满钵满,却并不代表大多数散户也能同样获利。

对于当前这波政策刺激下的股市热潮,我们不妨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确实,降准降息、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引导资金入市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为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信心,甚至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股市仍将保持较强的上行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上的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利。尤其是对新手股民和中小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应该警惕风险,避免盲目追高或者陷入“人均收益”的错觉之中。

股市的波动性注定了它的风险性,短期的暴涨暴跌时有发生,唯有理性的投资策略和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这个波动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股民人均4.7万”这个数字看似振奋人心,实质上,它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平均数”,并不能反映每个投资者的真实收益情况。

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数据时,需要理性思考,不能被表象迷惑。股市中赚钱的人有之,但亏钱的人也不少,尤其是对于那些新手股民,谨慎入场、理性投资才是明智之举。

毕竟,股市中的财富不是“人均”可以简单概括的。

每个人的账户数字,最终还是要由自己决定。

0 阅读: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