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首诗赢了整场比赛,果然是精彩都留到后面

耀耀历史啊 2024-08-23 01:04:47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是唐代的一种曲调名称。唐玄宗开元年间,凉州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献给玄宗。玄宗把它交给皇家教坊,翻唱成中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这个曲调就叫《凉州词》。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诗歌。

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由下向上,观感由近及远,写出了自己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飞上云端,跟皑皑的白云衔接在一起。唐人的想象,真让我们大开眼界自叹不如。李白写黄河的名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王之涣的黄河诗句相反,李白的黄河是自上而下的,从九天之上落到地面。两人的角度不同,但都写出了黄河的气魄,“黄河之水天上来”凸显的是黄河的汹涌壮大和不凡气象,而“黄河远上白云间”则凸显了黄河渊源流长和广阔悠远的意境。因此,从实景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比李白的诗句更符合边塞的风光。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是唐代的口语,是一座的意思。“万仞”言山之高,连绵的高山中坐落着一座戍守边陲的孤城,给人一种单薄、瘦弱的感觉,突出了大漠的荒凉和城池的孤独。

如果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写的是自然之景,那么,“一片孤城万仞山”写的则是人文之景。在这里虽然没有出现人,但万仞山里的孤城和堡垒中怎么可能没有戍‬边的将士?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指的是胡笛,“杨柳”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折杨柳枝》,这是西域著名的曲调,羌笛所吹奏的就是这个曲子;二是表达惜别的怅惘。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柳”和“留”谐音,唐人送别时折一枝杨柳,想留下远行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意思是说,在这样遥远的边塞,即便吹起了折杨柳曲,想要折一枝杨柳送别也不能,因为这里是大漠,没有杨柳树。因此,笛声仿佛充满了幽怨。“何须怨”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宽解。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边远的荒漠连春风都吹不到,因为春风吹到玉门关就止步不前了,这里比玉门关还要选,想要感觉到春风,很难。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时期的班超长期戍守西域,到了晚年想回到家乡,班超给汉章帝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玉门关对古人来说是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点,只要能够入了玉门关,那也就离家乡不远了,如果出了玉门关,那就离家乡越来越远。因此,玉门关或阳关在唐代诗歌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边塞意向,寄托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一片的思念。

这首词虽然用了“一片孤城”“何须怨杨柳”“不度玉门关”这些表达落寞悲观的词语,但整体却是一种非常壮大的气象。这是盛唐边塞诗给我们的特别感受。我们从诗中感受到盛唐国力的强大和强大国力赋予诗人的骄傲和朝气。

王之涣在史书上的记载几乎没有,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只有六首,但两首选入了小学课本。关于王之涣和他的《凉州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说,王之涣有一天和朋友高适、王昌龄在一起喝酒,不远处一群伶人乐工也在喝酒。乐队的人喝着喝着开始唱歌。他们唱的都是当时流行的诗歌。歌手唱诗歌,诗人们也比较兴奋,王之涣就跟王昌龄和高适打赌,看谁的诗被唱得多。

只见第一个歌妓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漸》。王昌岭很得意,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杠做标记。这时,第二个歌女开口唱道:“开箧泪沽臆,见君前日书。”高适的。高适也很高兴地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记录下来。又一个歌妓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王昌龄的。

提议比赛的王之涣有些坐不住了,他故作镇静地指长得最漂亮的那个歌女说,如果这个最漂亮的唱的不是我的诗,从此我就不再写诗,甘愿拜你们为师。

大家笑着等待。终于轮到最漂亮的歌伎演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几个人哈哈大笑。

这个被后人称旗亭画壁的故事告诉我们,唐代是诗歌的天下,诗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甜点,必不可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