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部:中国产能远超西方总和,军备竞赛保持领先美国做不到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03-24 21:49:30

今年七月份华尔街日报发表美国武器储备不足以应对大国战争之后,美国国防部也出来凑热闹,在其工业战略报告中表示,中国的军工生产能力超过美国及其盟友的总和,美国在跟中国的军备竞赛中不可能取得胜利。那么,战争到底打什么?如此强大的美军为什么将着眼点放在军备竞赛而不是事实上的战争?为什么美国防部如此看重军工生产能力?真的像报告中说的那样,集合整个西方也没有中国的生产能力更强大吗?

现代战争会因为导弹武器越来越先进而快速结束?大国之间开战,会因为一方现有存量装备的碾压优势而快速结束?这种基于现有技术的战争认知,更多的都是一些军迷们的自嗨。当前的武器装备相比二战时期,肯定是出色了不少,但是大国之间要快速结束战争是做不到的。

类似中美俄这样的大国,如果战争短期内不出现一方投降的情况,要彻底击败一个国土面积上千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工业实力强大的国家。短时间内依靠现有存量武器根本无法做到。原因很简单,一个大国能够转化为战争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一旦战争前期没有媾和,一国的所有潜力就会转化为战争能力。而这些潜力表现为军事目标的数量,将会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

当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储备有攻击上百万目标的导弹基数。就算有,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武器投掷能力。也就是说,即便是一个大国不设防任由另外一个国家攻击,短期内国内的战争潜力也不会丧失殆尽。 事实上,中美俄三大国即便是受到来自对手的核打击,短期内也不会丧失反击能力。当前战备装备核弹头数量最多的美俄,也就1500枚左右在执行战斗值班任务,而要摧毁一个工业城市,需要预备至少三十枚热核弹头才行。所以大国之间的战争,无论哪种方式进行,都不会短期内结束。

不会短期内结束,意味着战争前期的得失,并不能直接反映战争的结果。就像二战时期苏联一开始就被德国打懵圈,后来依靠强大的国力最终击败德国一个道理。而苏联击败德国所使用的工业产能往后方转移,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保住工业生产能力,则是苏联后期爆发出强大战斗力的关键。而美国防部描述中,美西方盟友体系内的产能加在一起也不如中国,恰恰说的是工业生产能力。

战时只要保住工业生产不被击垮,那么民用工业短时间内就可以转化成为军工生产企业。比如二战时期德国宝马和美国通用都曾生产出大量的飞机。有人对于中国当下的工业生产能力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描述,说的是当下中国的工业生产实力,远远超过二战前期的美国。那么美国一战二战中得以起飞,所依赖的工业制造业能力到底有多强大?

盛极而衰的美国国防工业和战争潜力

美国的国防工业成长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国防工业成长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这个国家立国百年,因为自身足够强大,对外掠夺的野心并不强。但是南北战争毕竟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对抗,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自然催发了武器装备的生产。但是也仅仅在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军工生产就又转向了日用消费品的生产。

一战之时,美国虽然参加欧洲战争,但是从军工生产能力上并不突出。美国主要是出人出物资,战场上很多美国军队使用的武器反而是英法提供的。一战二战期间,世界海军强国为了避免过度军备竞赛,曾将几个大国的海军做了适度的限制。那时候美海军的份额跟日本是一样的。实际上直到二战之前,美国海军实力都没有日本强大。

虽然美国二战前的军工生产能力不强,但是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却可以随时转化为军工生产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二战时期害怕招惹美国,最终因为美国对其进行石油武器禁运后,不得不通过偷袭美国而维持战争的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算是彻底激活了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美国向全世界展现了工业大国有多么恐怖的军工生产能力。

比如,二战时期美国大量的汽车生产厂转向飞机生产,每年可以产出的飞机数量可以达到10万架以上。当时大规模用于战略轰炸的B24轰炸机每天可以生产20架以上。除了战机的生产产能转化,美国的汽车企业转产的军品中,还包括每年五万辆以上的主战坦克,几十万辆重型卡车。

二战前的美国,跟现在的我国一样,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大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造船业马上转向了战舰的制造。当时最夸张的速度,是一天搞出一条护航航母,整个二战中生产了上百艘航空母舰。以至于日本到战争后期实在打不过来,开着人肉樱花导弹,用一人一弹换一条军舰的战法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日本击沉美军舰的速度,始终赶不上美国生产军舰的速度。1941年到1945年期间,美国生产的军舰总吨位高达1300万吨。总吨位上说,相当于现在三个美国海军。二战时期美国不但武器生产自给自足,还大量援助给英国,苏联和当时的民国政府,用于抗击德国和日本。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二战将会出现一边倒的局势。

美国军工产业第三次大规模成长,是二战后到苏联结束之前的冷战时期。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军工产业的成长速度也是非常恐怖的。不过因为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并没有演变为军事冲突,所以这次军工产业的成长并未表现在产能上,而是表现在技术进步上。

在美国军工成长最快的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五年左右就会研发出一款高性能战斗机,每过十年左右,海军战舰的技术水平都会得到一次飞跃式的成长。像大家所熟知的F15/16战斗机,尼米兹级航母,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以及各种各样的反舰,巡航,弹道导弹,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就连我们当前看到的,比较新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以及F22战斗机,也都是八九十年代的产品。

如果说美国二战时期的军工产业的强大主要表现在产能规模上,那么冷战时期美国军工产业的成长,则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上。以F22战机为代表,在本世纪之初,美国军工产业生产的武器装备,普遍领先全世界其他国家一到两个代次。也充分奠定了美国世界第一军工大国的地位。

但是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美国军工在冷战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并伴随着产业输出一起丢掉了产能优势,并在持续不断的工业制造业萎缩中,最终导致军工产业开始无法满足需要。这里面主要的表现,就是冷战时期的军工产业发展迅猛,但是军工产品在各大公司中的占比并不突出,但是在美国产业空心化之后,军工产品在很多军火公司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这些公司因为全球化的充分竞争,很多公司都不再生产民用产品了。这对美国军工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军舰的生产上面,在美国造船业强大的时候,军舰的价格虽然也比民船贵得多,但是当下美国民用造船业基本丧失殆尽的情况下,美国的军舰生产价格比民船高得多得多。除了美国造船业糟糕的成本管理外,对美国造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民用造船业丧失后,造船厂只能依靠军用订单维持。但是军用订单的数量并不多,所以造船业熟练工人一直在快速流失,以至于当下,连生产美国航母用弹射器的公司都破产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发动的中东战争,会让美国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的原因。9.11后,美军入侵阿富汗,到最后从阿富汗撤军,20年反恐战争,美军在中东消耗了6万亿美元。要知道,俄乌战争打了两年,强度,烈度和规模都远超美国在中东的反恐战争,双方的消耗不过才千亿美元级别。除了人员开支更多外,美国战争消耗远超别的国家的核心因素,就在于其庞大且昂贵的战争机器。

而昂贵的战争开支,也在整合美国国内的国防产业,可以说通过中东反恐战争,美国国内的大型军工企业逐渐形成了一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趋势,最终庞大的军工巨头出现,而这些军工巨头最大的本事,就是给国会要钱,但是表现在产能方面,资本更多考虑的实际上是利润。于是,军工产业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开始将越来越不赚钱的生产外包。比如美国将亚太军舰的维修中心放在印度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当前美国军工产业正在出现全球分工的趋势,一旦这种趋势形成,将来估计连军工生产都会外包出去,美国国内的军工巨头只负责资本运作就行了。

这种模式从商业角度上说,肯定是最优的。比如很多美国的公司只将设计,营销渠道等重要的部分抓在手里,其他的像生产,组装都外包出去了。就像苹果手机一样,用这种方式将最赚钱的牢牢控制,将产业链中不赚钱的,又需要大量人工开支的生产端扔给了不发达国家。

但是商业利润最高,作为军工产业则并非福报。一战之前,英国已经开始将生产型企业往新兴国家转移,一战后大英帝国差点因为生产能力不足被打崩。英国意识到了生产能力不足导致的困境,但是二战来的太快,英国还没来得及重建工业生产体系,最终一场比一战消耗更大的战争,将工业产能不足的大英帝国打解体了。

当前的美国军工生产能力,实际上正在遭遇二战前英国的困境。华尔街日报前几天撰文指出,美国军工空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但是战时是需要工业产能将科技实力转化为武器装备的。事实上,美国的高科技并不能转化为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军工产业的能力。华尔街日报列举的例子中,包含了支援乌克兰的武器装备大多数从第三国家采购之类的。

我们通过当前美国军工产能的表现,其实也可以窥见这一趋势。比如在战斗机生产方面,美国拥有全球理论上最高的产能。然而事实上,这种美国依然占据优势产能的航空业已经快被中国给超越了。2023年中国隐身战机歼20的生产数量首次超过F35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前美国航空工业依然占据巨大的优势,美国才做出了这种成绩。而在相对劣势的造船领域,美国则处于完全拉垮的状态。当前美国海军大量军舰等待退役,但是生产能力跟不上,只有延长老军舰的服役时间。比如驱逐舰领域,美国一年大概只能开工两艘,大家注意,是开工,不是建成,按照美国当前的造舰速度,驱逐舰从开工到建成,需要七年时间,如果再算上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则需要大概10年。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美国的战争潜力,只不过跟二战前那个雄狮级别的强者相比,当前的美国军工生产能力和潜力,在我们面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后来居上的中国军工产业和战争潜力

新中国建国七十多年来,军工产业发展经历过快速成长,停滞以及再次扩张三个过程。

新中国建立之前,从清末到建国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工业实力尚不及晚清时期。我们建国时期除了东北还有点日本留下来的,经过苏联洗劫后的薄弱工业基础外,整个中国都处于小农经济状态,根本就没什么像样的工业,在军工生产上自然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我国早期军队的装备也因为这种窘迫的工业基础,甚至到朝鲜战争的时候还在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装备。至于海空军就更不用说了,飞机和舰船都是工业门类中较高一等的存在,我们当时根本没有那样的生产能力。所以海空军在建国初期一直很弱小,以至于朝鲜战争时,我们主要依靠陆军跟联合国军的海陆空军对抗。

也正是因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才在朝鲜战争中获取了胜利。朝鲜战争这一战,可谓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此战后,苏联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强大,并开始着手大规模援助中国基础工业。从朝鲜战争结束开始,我们才在苏联援助下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而军工体系的完善,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朝鲜战争后到文革前,我国工业实力快速增长,军工体系也逐步完善。这一时期虽然不能自主生产所有的海陆空武器,但是基本上大多数武器都能够生产了。舰船造不了大的,我们可以造小的。坦克飞机造不了最先进的,至少可以生产点还说得过去的。这一时期加上前苏联的军事技术援助,实际上我们的军工产品的质量并未落后先进国家多少。

文革中,一切都改变了。一场浩劫导致很多项目停摆,我国军工的快速发展也停了。这一时期我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军工科技也逐渐落后世界先进水平一到两代。以至于我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歼8战机上死磕,期望能够达到前苏联米格23的技术水准。

改革后,我国经济总量小,各种工业产业虽然完备,但是都相对落后。这一时期军队走的是忍耐的路线。依靠老装备维持国家的基本安全需要,但是要有所进取却做不到。这种忍耐换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军队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新世纪之后,以歼10服役为标志,我国海空军的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军工生产能力也伴随着工业实力的增强而快速增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我国军工产业快速追赶的十年,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质量上和产能上跟美国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追赶速度前所未有,技术水准上我们也基本达到了苏联巅峰时期的状态。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我们的军工产业在技术实力上逐渐追上美国,并对其他国家完成了赶超。伴随着一批高新技术装备的入列,我国的军工科技总算是赶上来了。而我们追赶世界的过程,至少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基本上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了。

到今天,我们的军工产能和军工潜力早已今非昔比。比如战机生产上,我们上面提到的,基础设施上我们尚不如美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完成超过美国产能的生产,这是我国航空产业进步的标志性反转。随着歼20每年以120架的速度装备,用不了几年,我们就会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空军大国。

陆军装备产能上,当前我国的产能可以用舍我其谁来形容。仅仅位于内蒙古的坦克生产厂,每年的产能就有三千辆之多。我们虽然只保持每年生产几百辆的速度生产,但是我们的坦克产业一直保持着,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完成产能扩充。

其他的枪炮的生产就更不用说了,当前我国弹药库里储存的武器装备足够装备上千万军队使用。而且每年我们还生产了世界上几乎一半的枪支弹药。如果战时再算上其他民用产业转产的产能,我们在陆军产能上,维持几千万的军队根本没什么压力。

至于海军产能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民用造船能力每年高达4000万吨,是美国造船能力的两百多倍。世界上几乎一半的订单都在我国造船企业手中。这也是我国用更少的军费,海军发展速度远超美国的原因。

我记得有个军事专家曾在网上说到过,我们的造船价格可以按照一个标准排水吨50万人民币计算,这个造价仅仅相当于欧洲造舰成本的三分之一,美国造舰成本的十分之一。算上武器系统,动力和电子系统的造价,我们的同等级舰船的造价,依然不足美军的三分之一。在两栖船舰这种武器和电子设备不那么重要的船舶上,则要扩大到十分之一。

价格对比更便宜,表现在和平时期的造舰竞争上面,则显出了更大的优势。我们每年造舰速度上看上去没有比美国快多少,但是十年累积下来,超过美国海军一百万吨还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这一百万吨表现在航母上,是十条超级航母,表现在主力驱逐舰上则是上百艘。

以上是当前我们看到的军工产业的产能变化。如果算上我国的军工产能潜力,那就不知道会扩大多少倍了。比如说,当下我国汽车产能是每年三千万辆,如果说汽车工厂是战时军工产能最大的转化基地,那么我们当下的汽车产能是二战前美国产能的接近10倍。按照这个能力转化,理论上我们可以生产出美国二战时期的十倍左右。

然而事实上,真实的潜力不是这么计算的,当前武器装备的结构复杂,而且重量和信息化程度都不是二战武器可以相比。但是即便是保持这个产能,每年十万架战机,几十万辆坦克,数十万辆装甲车,上百万辆军用卡车应该问题不大吧?别的不说,我们仅仅重型农业装备的年产数量就超过200万辆,仅此一项的产能转化就足够强大了吧?

小结:中国工业产能,就是我国军工产业的潜力。数据上看,我国虽然工业产值仅仅是美国的两倍,但是,在军工产能转化上,我们至少是美国的四倍。原因是美国工业产值中,高科技产品的占比太多。而我们的工业产能中,绝大多数都是用在装备生产,商品生产这一方面。这也是为什么,华尔街日报会用高科技无法生产出足够的武器,来给美国军工潜力预警的原因。

当下,中美两国的主要差异,就在于我们掌握着生产,美国掌握着科技和金融控制权。和平时期,这个结构我们永远也不会达成超过美国的目的。但是一旦战事来临,钱和枪相比,谁有生产能力,谁就是老大。我写过多篇文章论述英国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当前的美国,就是已经产业空心化的大英帝国。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英国逃不过去,美国也逃不过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