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谁敢做生意?饭店拍黄瓜被罚款5万,人民日报发文痛斥!

正义凛然大花猫 2024-12-21 16:23:51

“拍黄瓜被罚5万块?”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估计大家的表情都跟吃了没拍开的黄瓜一样,“这都能罚?以后饭店还敢开门吗?”

一盘凉拌黄瓜,2块钱卖出去的家常菜,竟能惹出这么大的事,网友们都炸了:“这不是拍黄瓜,这是拍钱包啊!”

事情发生在一个小城镇的夫妻小饭店,老板娘和老公辛苦经营着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每天鸡毛蒜皮的收入,供着家里上下三口人的生活开销。

饭店本来只卖些烧烤串串之类的主打食品,凉菜这种边角料,压根没在他们的经营范围里。

可偏偏,有一天,有客人点了一句“整盘拍黄瓜呗,解解腻”,老板娘随手一拍:“没事儿,给你整,算友情价,两块钱搞定!”

于是,黄瓜切了,蒜末撒了,盐巴拌了,酱油醋调了,客人吃得还挺开心。老板娘也乐呵,想着:“多大点事儿,反正是顺手为之,赚不了几个钱,图个客人开心。”

一来二去,当天卖了17盘拍黄瓜,收入34块钱,老板娘甚至都没往心里去,这事儿,在她看来,就是一抹芝麻大小的小事儿。

结果,罚单来了!执法部门直接上门告诉他们:“你们的许可证不包括凉菜制作,这属于超范围经营,罚款5万块!”

这下,夫妻俩懵了!“卖了17盘黄瓜,才赚34块钱,居然要赔5万块?黄瓜到底有多贵啊!”

夫妻俩听到罚款金额时,腿都软了。饭店一个月营业额顶天也就几万块,去掉成本就只剩点辛苦钱,这罚款直接砸了个“大窟窿”。

而且,他们做小生意的目的特别简单,填饱肚子、供孩子读书。老板娘是农村人,小时候家里穷,炒黄瓜的手艺还是跟她妈学的。

老板以前在工地打工,因为腰不好才转行开了小饭店。俩人本以为辛苦点能安稳过日子,谁成想,一盘黄瓜毁了所有希望。

而执法人员的理由是啥呢?“凉菜制作涉及食品安全,必须有特定的经营许可和设备,否则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这话听着有理,可夫妻俩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我这黄瓜都买的市场新鲜货,厨房干干净净,哪来的隐患?而且,至于罚这么狠吗?一盘黄瓜又不是毒药!”

这事儿一曝光,网友们的评论区瞬间“开锅”了。大家的观点分成两派,争得那叫一个激烈:

支持派:有网友觉得,执法有据,毕竟食品安全无小事,黄瓜再简单,也是凉菜,加工凉菜确实需要特定许可。“法律是法律,不懂规矩就别做生意。”有人这么说。

吐槽派:但另一边更多的是不满的声音:“这不是拍黄瓜,这是拍店主的命啊!”“小本生意,就这么薅羊毛,不怕把商家薅死了?”

还有人质疑执法人员的初心:“真是为了食品安全,还是为了完成罚款指标?”

甚至有网友调侃:“难道以后吃饭点拍黄瓜,菜单上还要标注‘许可编号’不成?”这番热议下来,执法部门瞬间成了众矢之的,网友的吐槽简直让人笑中带泪。

其实,这种“小过重罚”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早些年,某地有位水果摊老板,因为在摊位上顺手卖了几瓶矿泉水,被罚了2万块钱,说他“无饮品销售资格”;

还有一次,一家面馆老板娘卖了几盘自家腌的辣椒酱,被罚款3万块钱,理由是“未经许可售卖自制食品”。这些案例,每一个都像极了拍黄瓜事件,金额大得让人看不懂。

有人就说了:“真要这么整治,还不如直接说让小微企业都别干了。”比起这些重罚的事儿,执法是不是可以人性一些呢?

是否可以第一次发现违规,先教育警告,整改好了再说,只有屡次不改才罚款。这样,商家也更容易接受,法律威慑力也能体现出来。

随着拍黄瓜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发酵,人民日报也发文痛斥,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司法部介入调查后,将这件事列为“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

罚款最终调整为警告处理,而5万元的高额罚款则被撤销。这对于夫妻俩来说,无疑是暂时松了一口气,但那些失去的生意、店铺的声誉,还有心里的阴影,却是短时间内难以挽回的。

黄瓜拍出了事,也拍出了许多小微商户心里的“凉意”。

执法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可如果不分情况,机械执法、动辄重罚,不仅毁掉了商家生存的信心,也让普通老百姓对法律的温度产生质疑。罚款真的有必要“罚到倾家荡产”吗?

拍黄瓜的本意是让黄瓜更入味,但这5万元的罚款,却让人“味同嚼蜡”。执法者到底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还是用冰冷的罚单拍碎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

拍黄瓜事件不仅拍疼了一家小店的心,也拍醒了无数经营者,以后生意还能不能随便做,凉拌菜还能不能随便卖?只希望这样的事情,别再发生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