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已经离开领导岗位多年的原南京军区副司令郭化若,希望获得复出的机会,认为自己要有一分光和热。此时的他已经69岁,按现在的要求,早已经到了退下来的年纪,怎么还希望重返工作岗位,说:虽年届古稀,但精神尚好!
郭化若一生的经历很特殊,大革命时期考入黄埔军校,并入党。在学校品学兼优,国民党方面给予高官厚禄,并不为所动。南昌起义后,他到上海帮助转移干部去苏联。或因身份暴露,他也去苏联进修。1930年回国后,在部队担任纵队参谋长、方面军参谋处长、代理参谋长等职。可
可以说在1931年的职务,已经是军以上职务,后受到一些冒险路线的影响而离开前线,又受到所谓托派的影响,使得自己在长达7年多里,一直干军事教育工作。原本他可以在军事上面的成绩更突出一些。
抗战时期,他的问题解决了,先后在总参作战局,军事学院、炮兵学校任职。
抗战接近尾声时,他因操劳过度而无法挺进东北,在延安休养1年后,全面内战打响后被派往华东战场上。担任二级军区副司令,纵队副司令、政委、兵团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他负责上海保卫工作,担任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华东防空军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公安部队司令员等职,身兼多职,忙乎的不亦乐乎。
1955年,南京军区成立后,为加强军区领导,他被抽调担任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军事训练工作。
在军区中,能分管作战、训练的副司令,一般排在副职第一的位置。而他善于抓军事训练,将军区射击等科目提高一大截。
1958年,部队经历一次运动后,军事教育系统与军区分管训练等相关负责人,受到不小压力。他也从1959年 ,从分管军事训练改为战史编辑方面。可见他也在此前受到不小影响,接替分工的是王必成。
1960年到1966年的六年里,他的工作很平淡,领导编写新四军战史、三野战史。这些工作都是慢工出细活,写战史力求准确,观点正确,经得起历史经验。当然,还有一些争议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达到认识上一致。
经过几年努力,编辑工作完工后,军区给战史编辑室记集体二等功。
1966年,一次运动的开始,也给她军事生涯画上一个逗号,尽管职务还在,可已经不具体工作了,甚至都离开南京,去合肥休养。这段时期,对不少老干部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相比之下,他以休养的形式相对来说还可以。
1969年以后,他就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了,此时已经65岁。从年纪来说,已经不小了。
但1972年以后,不少老干部纷复出工作,他也认真思考过一番,决定自己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过去自己停止工作也是被动,并非无法工作,或者到离退休的年纪。因此,给上级反映情况,希望分配给自己合适的职务,表示:虽年届古稀,但精神尚好!
这一年,他69岁了。放到如今或许已经离休几年了,但上级任命他为军科院副院长。
在七十年代,干部离退休制度并没有明确化,身体可以就可以继续工作,身体不好可以挂职休养,也可以离职休养等。既然不存在年龄上的红线,而且考虑过去的情况,安排职务也理所应当。
到军科院,他继续负责军史编辑。第一他过去负责过,对这方面很有经验;第二,有文采,战争年代就是中央首长的笔杆子,曾经注译过《孙子兵法》,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多次修订。
过去写一个战区的军史,如今负责全军战史,对于任何问题都逐章逐节的讨论,在军科院工作9年后,随着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号召,而退下来,这一年78岁了。在全军将领中,这个年纪确实是不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