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伟:以改革思维创新乡村人才振兴路径

浅酌月色 2024-10-14 16:50:48

以改革思维创新乡村人才振兴路径

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

黄承伟

今年中央发出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号召,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2024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深入工作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花园村和麻江县是东西部协作的一个创新性实践,由浙江的一个村到贵州的一个县开展联创共富,在一定程度上是“千万工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对于新一轮的东西部协作具有启示作用。

麻江县的探索和实践,对于贵州的66个国家的脱贫县,乃至2020年全部脱贫的832个县如何学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都有一定的启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健全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的四项改革任务中,提出了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在上述背景下,我结合今天论坛聚焦的“人才振兴”主题,以“以改革思维创新乡村人才振兴路径”为题作一交流发言,供大家参考。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以下观点。

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人才振兴面临的三大挑战

挑战一,乡村人才政策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首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挑战,用改革性的思维看,需要审视现有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体系,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足、哪些可以近期改变的、哪些可以未来改变的,这就是我们用改革思维去看。乡村人才政策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从需求讲确实供需的矛盾着力在人力的培养上,提升他们的能力,可能会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现有的政策设计往往存在不少盲点、卡点、堵点。体现在中央财政用于乡村人才的政策资金投入缺口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激励,人才不可能主动为了改变乡村志愿返乡。其次,地方和基层支持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不系统。就是比较零散、比较碎片化。第三,政府、市场、社会总体上对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作用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在脱贫地区,政府的力量一直在主导,而且覆盖方方面面,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偏弱,所以怎么发挥好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值得借鉴和总结成功做法经验。比如,现在通过基金会的进入不仅仅是资金投入,实际上带入了各种各样的理念、方法,特别是对于人才领域的培育、培养,比直接的帮助更有价值和意义。

挑战二,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不够健全。首先,改革的方向就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相关的制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目标激励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支撑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最长远的是靠地方营造人才的氛围,人才的力量能不能发挥作用。我们经常说一个地方只要有好的带头人就能够把发展带动起来,这就是人才的力量。其次,人才引进机制精准度不高。比如现在驻村帮扶,属于行政性的人才引进,20多万的干部派到村里帮扶,脱贫攻坚时期任务很明确,但过渡期,工作不是那么饱满,有的地方驻村干部找不到发力点,慢慢的这些地方政府就有意见了。因为现在的政策要求,更注重数量,有一些村驻村帮扶人员达7、8人,如果作用发挥不充分,就会加重地方政府负担,如我们调研的一个市,驻村帮扶每年的行政支出达2000多万。另一方面村里感到驻村干部来不来都差不多,现在也不再强调引进项目、引进资金了,帮扶干部又不能精准适应乡村需求,也就形成来不来差不多的局面。另外,通过市场吸引各种人才到村里面,可到村里面没有统一信息的对称,来以后要么待一段就走,要么就是找不到事情干,这实际上存在派人、引人不够精准的问题。第三,人才培训机制有效性不强。我们过多重视数量,但是培训的效果,特别是怎么通过后评估,怎么通过跟踪,怎么通过实践来证明培训的有效性,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挑战三,乡村人才基础薄弱。人才是特殊的群体,需要一个支撑的土壤和环境。首先,乡村的人力资源供给整体不足。现在乡村的整体生产经营方式在改变,劳动力的需求也在改变,造成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流动结构带来的是整个人才供给的新挑战。第二,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中人才参与不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三个提升为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那么这三个提升当中,都需要各类人才,但是在客观上各类人才的参与性是不足的。乡村当中一些有能力的人,能够在创业上、引导上、市场上起到一定作用的,也了解整个治理体制的问题,但是没有话语权,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外来人才对乡村文化认同度不足。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通过外来人才的创新和活力,带动城乡之间的积极互动。然而,在中国中西部的许多乡村,如何让外来人才深入理解和认同当地文化,仍是一个挑战。显然主要是乡村文化推广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

二、以改革思维创新乡村人才振兴路径

路径一,建立乡村人才振兴投入机制。建议在有效衔接资金中设立专项支持,有助于将资金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让资金最终落到人才工作方面。第二,创新多元化乡村人才创业金融支持政策。需要真正有创业的金融支持,需要金融部门的创新和地方政府搭建的平台。第三,建立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机制。一是近几年社保机制、养老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但是从总体和需求上看,这样的场景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本的进入,这类机制还有很大的空间。二是教育,我们调研的乡村学前教育问题,乡村的幼儿园硬件能够合格,但是幼儿园的老师能够合格的比例比较低,因为各方面重视关注不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人才振兴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吸引资本投入教育领域,进而促进人才培养和振兴。

路径二,创新乡村人才振兴机制。首先,要健全乡村留住人才机制,让吸引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其次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让乡村人才通过周期性、规律性的培育,真正地成为人才,第三,就是要强化乡村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

路径三,创新乡村留人才、引人才、用人才的机制体系。要从体系的角度完善乡村人才的引用机制。首先,要创新提升村“两委”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新机制。对村“两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包容性以及对人才的认知至关重要,决定了外部人才是否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健全乡村人才培训培养机制模式。目前基层对培养机制模式有很多探索,但是怎么能用探索的成熟模式在更大范围去推广是一个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探索了“1+11模式”,就是用一个月到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实地集中培训,然后有11个月进行创业,创业过程中有及时跟进的指导。一年的培训以后让受训者成为地方某方面的行家、人才。麻江培育培养、使用人才的做法,可以提炼出可借鉴、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第三,营造尊重和重视乡村人才的文化氛围。现在到一个村看,比较普遍的是村里的人对谁来谁不来感到无所谓,最关心的是土地流转价格怎么样,关心的近期的利益。没有一个传统的氛围的营造,没有主题性的引导,乡村文化慢慢就会淡化。

三、协力探索乡村人才振兴模式的建议

建议一,共建乡村教育、治理人才培训培养示范基地。目前,我们从人才的角度切入在两个地方(蔚县、武隆)推动试点,主要是整合现有的资源利用规范的培养培育机制建立乡村人才的培育、培训的示范基地。主要对两类人才,一是针对乡村教育的,提升乡村教师的质量。乡村教师的质量、能力对于乡村的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针对治理人才,村“两委”和村里面一些“能人”,怎么在治理当中成为专业性、规范性的人才。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我们推动建立两种模式,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平台,聚集各方的力量共同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从机制上给予支持。

建议二,共同在公益平台上建设乡村人才创业示范项目。通过公益组织的渠道和平台作用,对接政府、企业、社会,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的对称。在整体设计上政府的资源怎么去衔接、怎么支撑,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这样把政府做的,企业做的,社会做的,在一个县域里着力乡村的全面振兴探索一些新的机制和模式。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公益平台,已经进入实施方案推进阶段,从各方的积极性上还是有需求和潜力的。

建议三、共同助力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中增加乡村人才振兴内容。希望在这里面能更多地体现出战略性的需求,人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也期待中国西部人才基金会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来 源: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