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一见毛主席就要抱抱,毛主席一脸幸福之色,这一幕太暖心了。

栀子沧桑史 2024-10-21 01:50:01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对子女的关爱细腻而深沉。他以书信督促子女修学储能,重视子女读书内容的广博性与选择性,希望他们掌握真才实学。

(一)读书内容的广博

毛泽东对子女读书内容的要求极为广博。在给子女的信中,他常常提及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子女学习的关心,鼓励他们趁年轻专心学习。他为在苏联学习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先后两次购置并寄送书籍,书目的丰富程度令人惊叹。其中包括《精忠岳传》《官场现形》《子不语正续》《三国志》《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经济地理》《大众哲学》《中国历史教程》《兰花梦奇传》《峨嵋剑侠传》《小五义》《续小五义》《聊斋志异》《水浒》《薛刚反唐》《儒林外史》《何典》《清史演义》《洪秀全》《侠义江湖》等,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地理、古典文学、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笔记小说等多个领域。从这些书目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子女们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读书内容的选择

毛泽东深知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因此他建议子女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读书。在谈及自己青年时代追求新知识的经历时,他提到自己曾从专修社会科学转向努力学习自然科学。基于此深刻认识,他在 1941 年初致信毛岸英和毛岸青,告诫他们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此外,毛泽东认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他在给子女的信中多次提到历史书籍,如《三国志》《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历史教程》等,还建议女儿李讷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专门学习历史。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努力学习历史,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严格要求不溺爱(一)以身作则树榜样

毛泽东一生清正廉洁,从不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他深知自己作为国家领袖,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因此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饮食简单,穿着朴素,从不追求奢华的生活。他对子女们也是如此要求,让他们明白生活的真谛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毛泽东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不搞特殊化。他从不允许子女们利用他的地位和权力谋取任何不正当的利益。李讷生病办住院手续时,为了避免特殊照顾,毛泽东让其化名 “沈娟”。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更彰显了他作为国家领袖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精神。

毛泽东还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导子女们要独立自强,不要依赖他人。他给子女们讲梁鸿 “不因人热” 的故事,希望他们像东汉梁鸿那样做个 “硬汉”,有独立人格,不沾别人的光,靠自己艰苦创业。

(二)注重自我修炼

毛泽东要求子女们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他鼓励子女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教导子女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子女们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毛泽东注重培养他们的真才实学。他要求子女们认真读书学习,掌握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鼓励子女们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毛泽东还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他教导子女们要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他要求子女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毛泽东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他希望子女们能够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对他的子女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深沉的父爱表达(一)直白的显爱

毛泽东对娇娇的爱直白而热烈。1949 年,毛泽东用加急电报给爱女娇娇回信,信中连用 “想念你”“喜欢你”“欢迎你” 等滚烫的词语,这份对女儿的怜爱和对父女团聚的期盼,让人感受到一位父亲的急切与深情。毕竟娇娇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婚后唯一幸存下来的爱情结晶,这份独特的情感使得他们的父女重逢更加令人动容。1949 年 5 月,北京双清别墅,当听到娇娇羞涩而甜蜜的一声 “爸爸” 时,毛泽东激动地抱起娇娇,亲了又亲,喃喃地念叨 “娇娇,我的小娇娇啊……” 这种直白的父爱表达,充满了温暖与感动。

(二)含蓄的隐爱

毛泽东对刘思齐的爱则显得含蓄深沉。1959 年 8 月初,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给千里之外的儿媳刘思齐写信:“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久不见,甚念”。看似简单的问候,却饱含着一位父亲般的关切。接着,毛泽东选录了唐人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的诗句送给思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看似在写庐山壮丽景色的诗句,实则抒发了他高蹈出世却又不满现实的复杂心情。他一方面牵挂着刘思齐的身体和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以这种含蓄的方式给予她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这种含蓄的父爱,在字里行间默默流淌,令人动容。毛泽东深知刘思齐失去丈夫后的痛苦,他像慈父一样关心着她的思想、学习、工作、健康,甚至操心她的婚姻。这种深沉的父爱,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人性光辉,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普通父亲的细腻情感。

四、引领子女成长路(一)毛岸英的成长历程

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身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举手投足间尽显洋气。然而,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儿子在近十年的苏联生活中,着装打扮和言谈举止已较大程度俄化。于是,他果断让毛岸英脱下洋装,换上旧灰布军装。几天后,又安排毛岸英到大灶跟普通干部、战士一道吃饭。为了毛岸英未来的成长进步,毛泽东着眼长远,决定送他上 “劳动大学”。毛岸英对从未听说过的 “劳动大学” 充满疑惑,毛泽东耐心解释,让他明白中国的事需要亲身去了解和体会。毛岸英爽快地答应了父亲,决定当个合格农民。

1946 年清明节后,毛岸英自带行李和一斗多口粮,步行 10 多里地来到延安县吴家枣园,拜劳动英雄吴满有为师。在这里,他睡土炕、吃粗粮、干农活,入学第一课便是在羊圈掏粪。起初,毛岸英不得要领,羊粪溅满全身,但他不气馁,在吴满有儿子的指导下逐渐掌握窍门。经过一个庄稼季节的劳动,毛岸英参与了开荒、撒种、锄苗、收割、打场、交送公粮等一系列农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一身黄土,两腿泥,满嘴陕北口音,双手长满老茧。当他回到延安王家坪父亲身边时,毛泽东喜滋滋地说这就是他上 “劳动大学的毕业证”。

(二)伟大的家国情怀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的态度坚决,向彭德怀表示自己要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同意毛岸英参战,他们深知毛泽东已为中国革命失去了五位亲人,而此次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危险重重。但毛泽东表示坚决支持,他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0 月 19 日,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入朝,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在朝鲜战场上,除了少数几位领导了解他的身世外,其他人都只知道他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普通年轻人。白天,他与战友们在办公室工作,晚上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铺上睡觉。11 月 25 日上午,美军轰炸机突袭志愿军司令部,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年仅 28 岁。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泽东虽悲痛儿子牺牲,但他批准将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展现了伟大的家国情怀。毛岸英以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五、父爱影响深远(一)子女的感悟与传承

李敏和李讷始终铭记父亲的教导,将 “少说话多做事” 作为人生准则,时刻以父亲的殷切期望来要求自己。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都始终秉持着这一信念,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毛岸英更是将父亲的教导视为家训和座右铭。从在苏联学习时,他就牢记父亲 “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的建议,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回国后,他又积极投身到劳动实践中,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父亲的教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父亲教导的坚守和传承。

(二)优良家风的意义

毛泽东的家庭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对子女的关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有原则、有期望的爱。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子女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的严格要求,让子女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明白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意义。

这种优良的家风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毛泽东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引导子女们努力学习,掌握真才实学,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让他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奋斗和奉献,而不是贪图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毛泽东的家风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它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以毛泽东为榜样,重视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 阅读: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