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951
本篇三位:函可、行森、韩日缵
10.明末高僧——函可
函可(1612-1660),字祖心,号剩人、罪秃,俗姓韩,名騋,博罗浮碇冈人。早年寓居南京、北京两都,与天下名流巨儒切磋论文,“声名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韩长公騋为耻”。崇祯九年(1636),与师兄函昰同隐于罗浮山华首台。崇祯十三年(1640)上庐山祝发受戒,遁入空门,易名函可,任罗浮华首台都寺。
顺治二年(1646)正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函可将亲历清兵攻陷南京的重大事变记为私史《再变纪》。顺治四年(1648),函可携洪承畴所送印牌离开南京返广东,出城时被清兵搜出有朱由崧答阮大铖的书信以及《再变纪》手稿而被捕。后被押解送北京,又流放辽阳千山,敕住慈恩寺。
函可流放千山期间,创“冰山诗社”及开堂说法。据其法侄今辨撰《重梓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序》称,函可“七坐道场,全提直指,绝塞罕闻,称佛出世。”清顺治十七年(1660),函可迁化于沈阳金塔寺,时年49岁。(《五灯全书》《博罗县志》有传)
函可
11.清初高僧——行森
行森(1614-1677),字慈翁,号茆溪,俗姓黎,惠州博罗人。明末刑部侍郎黎绍爵之子。他少年通内外史,随父进京以恩荫入国学。后随罗浮华首台道独禅师出家,再往浙江云门寺参学于雪桥圆信,赴湖州报恩寺谒玉琳通琇禅师,成为临济宗(禅宗内五宗派之一)传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行森随师应诏入宫说法,为顺治皇帝剃度出家。顺治不久病逝,行森又为顺治皇帝遗体进行火化。康熙十六年(1677),行森迁化于杭州华严寺,终年64岁。
雍正十一年(1733),行森部分语录作品被编入《雍正御选语录》行世。雍正不但不讳行森“金銮殿上说禅道”这一历史事实,也对他所撰写的语录给予很高的评价。(《五灯全书》《博罗县志》有传)
行森
12.礼部尚书——韩日缵
韩日缵(1578-1636),字绪仲,号若海,博罗县城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先后选庶吉士、充会试同考官、起升左春坊左赞善。天启元年(1621),升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崇祯五年(1632)为礼部尚书,六年充经筳讲官。韩日缵知识渊博,做经筳讲官时,对朝政提出许多见解和建议,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他为礼部尚书时刚正不阿,对朝中奸党魏忠贤之流的献媚奉承不屑一顾。他生平孝友敦笃,曾置义田三百顷赡养族人,择地建义塾以教族人子弟等。著《询尧录》,修《博罗县志》。崇祯九年(1636)卒于任所,终年58岁。赠为太子太保,遣官护送灵柩回乡,赐祭葬,谥文恪。(《广东通志》《惠州府志》有传)
韩日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