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

天空蓝星 2024-09-29 03:39:17

公元前260年发生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战役,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交战的双方分别为战国时期的头号强国秦国和中期以后新兴的军事强国赵国,战役最终的结果是秦胜赵败。此役的结果使得山东六国再无可以抗衡秦国的力量,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不可阻挡。

后世对于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有着非常多的论述,其中关于赵国是不是应该接受上党、从而引发这场大战议论颇多。当时秦国猛攻韩国,将韩国一分为二,使得上党成为了飞地,以此逼迫韩国割让上党。不想赵国却火中取栗,派兵接收了上党,最终引火烧身,引爆了秦赵之间的大战。

在上党被秦军割离韩国本土之时,韩国自知已无力回天,遂决定顺从秦国之意,将上党割让秦国。但上党地方军民却不愿意投降,无奈之下韩王只得撤换太守,派冯亭前往接手太守一职与秦国进行上党的交接。谁曾想这个冯亭更为激进,他不但不愿意投降,更是要把上党献于赵国。

冯亭之所以要把上党献于赵国,是想借此与赵国形成抗秦的联盟,更有将秦国的攻击方向引向赵国的意思。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可以直接减轻韩国的压力,另一方面赵国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韩赵联手,未尝不可以一战。这种情况下,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呢?

其实在冯亭派人将上党献于赵国时,赵国内部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一派认为如果接受上党,必然会惹怒秦国,两国的战争将不可避免,为韩国将赵国拖入战争是不划算的。另一派则认为,不费多大的力气就获得上党的十七座城,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而最终的结果,是赵孝成王接受了后一派的建议,派人前往接收上党。

是赵王贪图眼前之利而无长远的考虑,才做出了这个决定吗?难道他不认为如此的行为将招致秦国的报复吗?当然不是,赵王之所以决定接受上党,正是基于长远的考虑,是在面临秦国步步紧逼的现实情况下,为必将到来的秦赵大战做准备。

在长平之战前,秦赵之间曾爆发过两场大的战争。一是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秦军大破韩赵联军,斩首十五万,其中赵国损失两万余人。二是公元前269年的阏与之战,赵国名将赵奢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击溃了秦军,打赢了这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前一次战争是发生于韩国境内,后一次是秦军越过韩国、发生于赵国的境内。而这之后,秦国的战略发生了变化,开始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公元前266年秦国任用范雎为相,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具体就是稳住楚、魏,远处的燕、齐则保持相对友好的政策,而把进攻的重点放在韩、赵两国。这个战略是基于以往秦国的经验教训而来的,越过他国去攻打另一个国家,一是不好打,再就是就算赢了也不易保有战果。

秦国的扩张,三晋是首当其冲。拿下韩、赵、魏,基本上就控扼了天下的要冲。此时的魏国早已衰落,而韩国一直是弱国,只有赵国自赵灵武王胡服骑射后迅速崛起,特别是在燕灭齐后,成为了关东六国中唯一能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自然也就成了秦国重点打击的目标。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二十多年前,秦国与齐国相互称帝时,就有与齐国联手打击赵国的意思。那时的早期霸主魏国已经衰落,秦国就把赵国视为了东进的最大阻碍。只是燕国操作成了合纵伐齐一事,最终齐国被打残,赵国躲过了这一劫。

秦国既然要远交近攻,赵国又是其最大的目标,那么两国的战争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更是随时都可能爆发的。从这一点来说,赵国接受上党和不接受上党,其实后果都一样,秦国想开打,理由随时都可以找到。既然如此,从掌握战争主动权而言,赵王决定接受上党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再一点,对于上党的争夺,不仅仅是上党与赵国毗邻,有唇亡齿寒的意思,它更是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要地。上党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地势高亢、形势险要。古书有云: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东部和南部的山前平原地区是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之地,而上党地区自然成为了屏护这些地区的战略台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被誉之为“天下之脊”。

上党高地因其封闭性的山地特征,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地理上它东接邯郸平原,西连关中平原,南临河东、南阳盆地,位于天下经济中心的核心位置。拿下上党,秦国就能够控制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自然资源。而对于赵国来说,失去上党这一要地,将使得秦军直接进入邯郸平原,无险可守的赵军将于秦军展开直面进攻,而秦军的战力是公认的强悍,赵军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如果能够控制上党,以险据守,形势将大为改观。

因此对于上党,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而言,赵国都有占有的欲望。特别是在秦军即将获得上党的情况下,抢占上党就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说,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根本就不应该是个问题。事实上,赵王在这之前也考虑过如何应对战争的问题,说明他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但上党的地位太过于重要,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赵国生死存亡之地,他不得不做出选择。

对于秦军的强悍,赵国君臣心里都有数。有大臣推荐大将廉颇,廉颇对赵王说,别的秦将都没有问题,只是白起不好对付,但要是他来了我是可以守的住的。既然能守得住,那就没有问题,于是赵王就下定了决心,派人前去接收上党。

因此说,对于上党的接收,赵国是做了充分的论证,是基于即将到来的秦赵大战而做的准备,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后来的长平惨败,基本原因是赵国实力不如秦国的表现,重要原因是在外交上的失败,导致了赵国独自作战。而事实上廉颇的固守正如他所言,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赵国国力不如秦国,相持日久,国力不支,只得主动求变。于是换下廉颇以主动进攻,最终以全军覆灭结束了这场大战。

2 阅读:449
评论列表
  • 2024-10-03 14:48

    赵国接不接受上党,秦赵之间必有一战,只不过因为赵国接受上党这一战提前了[得瑟]

  • 2024-09-30 18:33

    用廉颇就算战败,也不会是全军覆没的惨败,赵国还能保留很大一部分生力军。

  • 2024-10-05 11:35

    长平之战以后,冯亭子孙三代都在秦国当大将,你说这操作骚不骚?[哈哈笑][哈哈笑][哈哈笑][哈哈笑][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