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蔚来为其第二品牌乐道大张旗鼓进行造势时,小鹏汽车旗下曾经规划的、代号为MONA的第二品牌却出现了“降级”的情况。近日,在经过前期的多轮预热之后,小鹏正式发布了MONA系列的首款产品“小鹏M03”。】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小鹏M03的发布,对于现在的小鹏汽车来说至关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蔚来销量有明显的增长。在全新的Baas政策的支持下,5月份销量突破2万,上升势头明显。下一步,性价比更高的乐道品牌将为蔚来带来可观的增量。至于理想和AITO问界,依然遥遥领先;而零跑和极氪的上升势头同样非常明显。相比较而言,小鹏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5月份小鹏的销量只有10146辆,前个月累计销量只有4.1万余辆。在这种情况下,MONA就被小鹏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通过引入一个10-15万元的全新品牌,在外界看来能够为小鹏的销量注入一针强心剂。
MONA的进攻方向2023年8月,小鹏和滴滴的一次合作颇为引人关注。根据相关合作协议,小鹏以自己3.25%的股份,作价58.35亿元来获得滴滴的的智能电动车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彼时已经相对成熟的滴滴“达芬奇”项目就是现在的小鹏M03,而滴滴当时也是断臂求生,希望将资源聚焦到自己的主业——移动出行领域,而把整车项目砍去。更早一些,曾经也是风光一时的滴滴比亚迪合作的滴滴D1目前也没有什么下文。
从表面上来看,这次合作将让小鹏汽车获得了一款A级电动车。但以小鹏的能力来看,打造一款A级电动车并不在话下。所以,这次合作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根据协议,小鹏和滴滴达成了连续两年下限为10万台,上限为18万台的年销量对赌协议。而2023年,小鹏汽车销量也仅仅只有141601辆。除了网约车外,小鹏汽车还希望让这款电动车能够进军C端市场。为此,小鹏汽车将MONA品牌价格框定在10-15万元,希望通过高性价比,在网约车市场之外,能够在C端市场给自己打造一款爆款车型。
MONA降级实属无奈但这一年时间,国内汽车市场的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内卷非常激烈。大家都在卷价格,卷配置。何况,最近一段时间,国内插混车型的势头更猛;而纯电动车反倒放缓。因此,对于小鹏来说,推出MONA品牌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升小鹏汽车的销量还是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小鹏汽车来说,其大概率是希望能够仿照特斯拉,在智能驾驶上发力。通过前瞻技术的突破,来为自己找到新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打造全新独立的销售网络花费不菲,而现在的小鹏汽车并不宽裕。根据小鹏披露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总收入达到65.5亿元,虽然同比增长62.3%,但是环比下降高达49.8%。在第一季度,小鹏汽车依然净亏损了13.7亿元,环比略有增加;唯一的亮点是毛利率,第一季度毛利率达到了12.9%,同比环比都有一定的提升。在最为关键的现金储备方面,一季度末,小鹏的现金储备为414亿元。从数字上来看,小鹏手头可动用的资金不少。但是对于车企来说,不要说小鹏需要持续在自动驾驶领域砸入大量的资源,即便是更新车型和整车平台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再去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铺设全新的销售渠道,并提升这个品牌的知名度,更是一大笔钱。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小鹏在销售端有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开始更加注重经销商的引入,并砍去不盈利的自营店。在现有国内一众经销商集团日子普遍不好过的大背景下,MONA招商不见得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M03面临阻力凡事总有两方面。作为一个15万元级别的系列,如果将MONA系列并入到小鹏品牌内部,不仅可能会进一步拉低小鹏的品牌定位,同时也有一定的可能会对小鹏品牌车型的单车毛利率产生影响。
不过,对于小鹏汽车来说,现在的矛盾焦点早已经不是毛利率和品牌定位了。在持续的价格战下,小鹏P5和小鹏G3两款车型已经落入到本来MONA的价格区间里,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拉低定位和毛利率的事情。而且,如果小鹏M03能够获得比较大的销量,那么其成本能够迅速降低。在毛利率方面超过小鹏P5和小鹏G3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当下,小鹏的首要目标还是提升销量。只有迅速提升销量,小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小鹏需要考虑的是,让小鹏品牌进入移动出行市场,做起网约车的生意,会否让其他想买小鹏车型的用户多一些顾虑,这个需要提前做好区隔和应对。放眼国内其市场,如今已经没有了任何声量的威马汽车之前也是热衷于B端的移动出行市场,毕竟没有哪一个用户会愿意自己被当成网约车司机。所以短期来看,移动出行市场的蛋糕虽然诱人,但是如何避免对品牌的伤害才是关键。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不久前国内多地都发出了网约车市场饱和的预警。毕竟国内网约车市场不会毫无节制地持续膨胀和增长。滴滴的对赌订单不过只有两年,之后M系列何去何从,小鹏也需要规划好。
点评
小鹏汽车将MONA从第二品牌降级为一个系列,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中国汽车市场并不太需要一个全新的品牌,但需要能够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上能够和特斯拉FSD正面对抗的核心技术。等到当下的内卷平息下来,国内过剩的汽车产能得到出清,彼时能够存活下来的品牌,还有不少机会打造第二、第三品牌。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