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对比」云南有3款性价比较高的古树,你知道几个?附上价格

闪宏恺 2024-04-09 22:44:46

一直有茶友让我写一写小众茶,其实,我不太建议大家喝太过小众的古树,因为你没办法验证他的口感。

我更愿意建议大家找一些名山头旁边的古树,为什么呢?

首先,名山头肯定是被验证过的,说明其环境是获得认可的。只是,名山头的性价比在这几年已经不高了,很多都有虚高的成分。但是它旁边的一些寨子是可以的,环境差不多,品质有保证,重点就是考虑古树的树龄。

并且这些寨子没有被过度炒作,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第一,有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这附近是怎么去衡量的。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1、不能太近

是因为太近了,任然会受到名山头的影响,比如冰岛老寨旁边的南迫、地界。小树依然可以卖4000-5000一公斤。

但其品质跟老寨比起来差得比较多,还不如一河之隔的磨烈。

2、不能太远

是因为太远了,环境变化就比较大了,甚至树种都有可能差异比较大了,没有必要试错。这些年在云南山头跑的茶人那么多,环境好的,树龄有保证的基本都已经被发现。

今天我们写的是三款性价比不错的古树,为了大家有更好的体验,三款古树选择三个比较有特点的产区,布朗、勐库和易武。

布朗山以茶气重而著称,勐库以回甘,鲜爽而著称,易武以高香,柔长而著称。

第二,具体来看看哪三款?

1、那罕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昔归是云南唯一低海拔,还能出好茶的地方,主要就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湿度高,日照短,环境稳定。还记得我们当初得出的结论就是昔归的春茶和秋茶差异不大,也是因为其环境稳定的原因。

最近几年昔归已经比较贵了,这里要说的是昔归的邻居那罕古树,环境上面都说了,因为两个地方距离只有8公里,环境还是比较类似。

到了那罕村,那罕的海拔达到了1300米,年平均气温24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常住人口,农户将近50户,人口200人。主要民族是汉族。

那罕的古茶树并不多,品种是典型的云南大叶种,树龄大多数在300年以上,每棵树都非常珍贵,在清朝道光年间,那罕茶连续十二年作为贡茶上贡朝廷,因为茶量少而精,在当时也被成为茶魁之首。

我们大致算了一下,大概古树的茶园也就100多亩,并且比较散,分为三个茶区:那罕大沟、那罕与小曼岗交接区、下那罕零星区

这100多亩也把后来种植的100年左右的也算上了,产量一年也就2000公斤,可以说是非常少的,这几年大家都在炒冰岛和昔归,甚至连永德的忙肺也涨了不少,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家却把这个地方给遗忘了。

2、帕沙

很多人都知道老班章,但很少知道帕沙,其实老班章的村民都是从帕沙分离出去的,可想而知,帕沙的历史要比老班章更久远。

帕沙在行政上是一个村委会,下面有五个哈尼族的寨子:老寨、中寨、新寨、南干和老端,相互距离都不超过1公里,其中,中寨的人最多,有200多户人家,老寨也有100多户,新寨最少30户。

帕沙的古茶园可不少,足足3000亩,并且是连成片的,围绕在五个寨子周围,有些还长在寨子的里面。

村民与茶树、寨子与茶园、人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帕沙古茶树的树龄大都在300年以上,最低海拔1200米,最高到2000米,是西双版纳这个片区,少有的高原古树茶区,大家知道高原古树大多在临沧片区,冰岛阿、邦改阿、磨烈阿都在1600米海拔左右,但版纳大多数海拔都不高。帕沙算比较高的版纳古树茶区了。

虽然在布朗山附近,但是帕沙茶却有大雪山的香甜,帕沙茶可以说是这一带比较有特点的,因为本来这一带的茶就以老班章的茶气重为主,香甜感的很少,帕沙既保留了茶气重的特点,香气和甜度也不错,可以说是一款调和得很好的茶了。

3、麻黑

麻黑村海拔在13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度,年降水量在1950毫米,常住人口一百二十几户,据说现在是易武地区最富有的村子。

麻黑村的茶树分为大树茶和小树茶,大树茶其实就是古树,年代比较久的,不过,我到了当地没有发现比较高的大树,问了村长才知道,原来在90年代,麻黑整体的大树做过台刈。

台刈的意思就是深度修剪,可以增加产量也方便采摘,但是茶的品质会下降,所以麻黑所谓的大树看着虽然小,但是树龄却很长了。

现在的村民慢慢的认识到不修剪的茶树反而品质更好,并且卖得价格更好,现在会很好的保护古茶树,只做简单的处理,放养式是最好的。

小树种就是农户后来自己在茶园里种植的,所以,这也造成麻黑一直有个问题,就是大树和小树混采。

开篇其实提到过,这个片区以阴柔绵长而著称,的确麻黑茶给人的感觉是温柔而细腻,高雅而绵长,非常内敛。跟布朗山对比起来,涩感和茶气不明显,但是香气和鲜活度很好,并且很持久。茶梗长,有花香也是其特点。

现在,大家对这三款茶已经有了解了,知道品质都不错。

第三,对比一下价格

最后,我们看一下价格,我也放了冰岛、老班章和薄荷塘作为参考。大家都知道为啥我说的性价比较高的是这三款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