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白塔广为人知其实北京还有身价不菲的六座白塔咱们共同看看

南莲看过去 2023-12-30 16:23:01

北京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都,古建筑和古迹随处可见。在老北京众多的古塔中,白塔格外醒目。

京城内外的许多人说起白塔,都会首先想到北海公园里的北海白塔。历史上它曾是京城的最高点,至今也是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传唱的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的歌词,这里面唱的“美丽的白塔”,指的就是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虽然名气大,但它的资历和美观,还排不上京城白塔之首。因为在北京城里城郊,还藏着其它六座白塔。而且,这六座白塔座座来历不凡。

有人说,在京城众多白塔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北海白塔和白塔寺白塔,因为它们属于北京城历史上体量最大的两座白塔。

而要比较白塔的美观华丽,则当属位于北京朝阳区的西黄寺白塔。

欢迎大家抽空看看下面的盘点:

北海白塔

初来首都北京的中外客人,大都会去参观游览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以及水立方、鸟巢等出名的景观景点。但北京当地人和经常来京的熟客,春夏秋三季最爱去的地方则是北海公园。因为这里凉爽幽静,适合休闲散步。

众所周知,位于北京故宫后面的北海公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园中高高耸立的白塔,是京城标志性符号之一。

北海公园的核心是琼华岛,而琼华岛的出现,甚至早于北京紫禁城。在遥远的岁月,金灭辽后,把瑶屿改名琼华岛,成为行宫御苑。

北海白塔所在之处,原为一片丘陵,是金代大宁宫广寒殿旧址,相传是金章宗李妃的妆台。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攻入,旧朝宫殿俱遭毁灭,琼华岛因为在水中,得以幸免。

元代的大都建设规划,便以琼华岛为中心展开。随后明代永乐年间,更以琼华岛和景山为依托,建设了紫禁城。

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琼花岛上建造了喇嘛寺院,并在山顶原广寒殿旧址修建了藏式白塔,赐名“白塔寺”,后于乾隆七年(1742年)改称“永安寺”。

永安寺白塔自建成后,一直是皇城的制高点,也是中国佛塔中皇家佛塔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进入中原帝都的象征。

1961年3月,包含永安寺白塔在内的北海及团城,被新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通体为白色,全部由砖砌成。塔高35.9米,塔身呈宝瓶形,上圆下方,富有变化。塔座为方形的折角形须弥座,上部为两层铜质伞盖,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下半部如古老的铜钟覆罩,边缘悬挂着十四个迎风作响的小铜钟,最上面是鎏金宝珠塔刹,塔内藏有喇嘛经文、衣钵和佛祖舍利。

历史上,北海白塔曾被地震毁坏过三次。清康熙十八年地震毁坏重修,康熙二十一年完成,并在琼华岛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雍正八年,北海白塔再次因地震损坏。朝廷派监修随查塔身,发现塔座彻底内裂,必须全行拆除重修。历时两年才告完成。当代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北海白塔塔顶被损坏,宝瓶歪倒在天盘之中。白塔上“十三天”下面的石座被压碎,导致“十三天”歪斜。在修缮时,发现相轮的主心木,已经腐朽不堪,必须更换。施工中,还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颗舍利。

从1974年至2005年,国家先后拨出大笔专款,调拨优质建筑材料对白塔进行多次维修。把一些影响观瞻的临时建筑将全部拆除,还把地面上的方砖更换为仿古砖。对建筑上的彩绘刷新,尽可能恢复当年乾隆鼎盛时期的皇家风貌。

现今,为了安全起见,白塔已经安装了较为先进的避雷、防雷设施和电视监控系统,消防预警系统。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的资历和名气都高于北海白塔,是北京城内建筑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覆钵式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覆钵式塔之一。

它位于北京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辖区的阜成门内大街路北,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论身高,妙应寺白塔通高50.9米,而北海白塔通高只有35.9米;论资历,妙应寺白塔是北京城内仅存的元代建筑,而北海白塔始建于清朝,这中间还隔着260多年的明代。

历经地震、战乱和岁月的风霜雨雪,妙应寺白塔寺仍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可谓奇迹。

2013年7月至2015年11月,妙应寺白塔修缮工程完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完工。经历这两次大规模修缮,妙应寺白塔已成了北京城最古老的建筑地标,也成为了老北京城市记忆的亮点。

妙应寺,原称“大圣寿万安寺”,俗称为白塔寺。白塔砖石结构,白色巨大体躯,造型优美大气,有佛舍利敬藏塔中。

白塔下部为三层方形折角塔座,向上自然过渡到圆形塔身,上半部的圆锥形长颈,有13节,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了36个小铜钟。

据记载,这座白塔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选定的地址,在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及施工,于1279年建成,成为元朝时期的皇家寺院。

妙应寺白塔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也是中尼两国友好的历史象征。整体寺庙主要建筑分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等。

元朝灭亡那年,大圣寿万安寺遇火灾焚毁,而白塔得以幸存。明代的景泰八年,宛民郭福奏请朝廷“修寺”,并由明英宗赐名“妙应寺”。

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两朝,都曾斥资修缮该寺院。因院内白塔塔身通体洁白,遂以白塔寺闻名世间。

清朝末年,众多寺庙开始举办庙会营商补贴生计,白塔寺也加入其中。每逢五、六日开市,每月共开六天。一度与京城的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和花市庙会并称为民国时期的北京“五大庙会”。

从1958年开始,白塔寺庙会逐渐衰落。1997年,北京市政府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提出“打开山门,亮出白塔”口号。拆除了围挡的商场,重修了山门与妙应寺寺内建筑。这些年,白塔下的胡同,正通过城市设计师的创新与设计,发生着微妙的更新。白塔下的市井风情,也在古都氛围中日渐浓郁。

大觉寺白塔

大觉寺白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矗立于寺庙中轴线的最高点,是一座佛教覆钵式白塔。

这座白塔也是砖石结构,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

塔高约15米,下有八角须弥座,中部是圆形塔肚,上方是细长的相轮,顶上饰有宝盖。大觉寺殿堂内供奉多尊具有明代早期藏传佛教特色的佛造像。白塔周围松柏环绕,名为大觉寺八绝之一的“松柏抱塔”。

大觉寺的白塔,是乾隆皇帝下令为迦陵和尚所建。这位僧人曾和雍正皇帝关系密切,被雍正封为“大清国师”,后来两人反目,封号也被雍正剥夺。直到乾隆时期,迦陵和尚才得以平反。

清乾隆十二年(1747)《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记载:“大觉寺者,金清水院故址,明以灵泉寺更名。运谢禅安,蔚为古刹。康熙庚子之岁,皇考以僧性音参学有得俾往住持丈室,御制碑文以宠之。及圆寂归宗,复命其徒建塔于此。”

大觉寺占地面积约9500平方米,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由中路寺院、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组成。

1979年8月,大觉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峰山白塔

妙峰山白塔,位于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妙峰山风景区内,距市中心55公里。

妙峰山属太行山脉,火成岩结构,主峰海拔1291米,山势峭拔,春夏花草清丽,

这里以“古刹、奇松、怪石”而闻名,有日出、晚霞、雾淞、山市等时令景观,有被誉为“华北一绝”的千亩玫瑰花,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朝圣庙会,是北京最具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妙峰山惠济祠始建于辽代,灵感宫、回香阁、玉皇顶三座庙宇群依山取势,参差错落,蔚然壮观。

妙峰白塔位于惠济祠山门外的塔院内,为覆钵式喇嘛塔,有36级台阶与惠济祠相连,还有小路通往连心亭、舍身崖。白塔高6.9米,为藏式佛塔样式,雪白大理岩筑砌,四方型基座,刹顶是3重铜质宝珠,俗称“三肚葫芦宝顶”

白塔所在塔院,修筑在崖石之巅,海拔1012米,前临大壑,视野极为开阔。

这座白塔始建于民国前期,据说在1934年刚建成一半时就举行了开光典礼。抗战时期和后来的动荡岁月,它都受到过摧残破坏。

近年得以修复,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挺立山巅。

西黄寺白塔

在老北京人中,流传有“东黄寺的殿 西黄寺的塔”说法 他们认为北京最美的白塔,既不在北海公园,也不在妙应寺,而在西黄寺。

西黄寺,是一座百年皇家佛教寺院 与雍和宫同样藏身闹市。

西黄寺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是北京唯一一座原生态藏传佛教博物馆。

这座寺庙始建于1651年,曾是班禅来京居住的地方。数百年来,它一直对外界紧闭大门,直到2018年5月才正式作为博物馆对公众一周开放两天。

西黄寺白塔,也称清净化城塔,是圆寂于西黄寺内的六世班禅的衣冠塔,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成。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皇帝寿辰,六世班禅专门从西藏赶到承德避暑山庄贺寿。同年九月,六世班禅抵达京城,入驻西黄寺,在这里讲经。十一月,因病圆寂于西黄寺。

乾隆重帝为了表达哀悼之情, 特命人于西黄寺内兴建六世班禅的衣冠冢,即清净化城塔,又名“六世班禅塔”。

这座白塔形制仿照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呈“亚”字形。三米多高的汉白玉金刚宝座之上,建有五座塔,主塔为西藏风格的覆钵式塔,高23.28米,居于正中。四周各有一座高9米的八角行经幢式塔,向外凸出。

西黄寺的白塔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 但是塔和塔基座上的石雕依然栩栩如生。

2001年,西黄寺白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潭柘寺白塔

北京的潭拓寺名气很大,世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早期的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

位于京郊门头沟区东南部潭柘山麓的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 307年), 初名“嘉福寺”,是佛教传入幽燕地区后最早修建的一座寺庙。

康熙皇帝曾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大量柘树,所以民间习惯称之为潭柘寺,反而把皇帝的赐名淡忘了。

民间曾有“潭柘寺的和尚数不清”的笑谈。传说这里“有名和尚三千,无名和尚无数”。过去,潭柘寺周围有三百六十五个村庄,方圆有百余里,东至通县、西至房山、南至良乡、北至延庆,都是潭柘寺范围。村庄所产的粮食蔬菜,供应潭柘寺食用。百姓夸张说:潭柘寺和尚一天吃掉一个村庄所产粮食。可见潭柘寺僧众之多。

潭柘寺白塔,即金刚延寿塔。它位于潭柘寺内第四进院,是白色覆钵式砖石塔,建于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

这座金刚延寿塔为明代越靖王朱瞻墉出资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次年九月建成。

白塔庵塔

矗立在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中国画研究院内的白塔庵塔,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知晓。

中国国家画院占地约1.53公顷,是一座仿苏州园林的优美建筑。白塔庵塔是藏传佛教中密宗覆钵式砖塔,塔身通高25米,由台基、塔座、金刚圈、塔瓶、华盖组成。此处早前有过一个尼姑庵,庵因塔而出名。

《海淀区地名志》对这座古塔的文字介绍说:“···该塔史无记载,年代不可考。本世纪(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传说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此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塔高25米,为覆钵式,塔基为单层须弥座。”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4 阅读: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