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来讲讲传说中的“苏维埃宫殿”那段往事。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大概一两次提到过这码事,不过这个疯狂计划背后的故事,远比它本身要刺激得多。
1928年10月,领袖斯大林一纸令下,苏联搞起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那会儿资本主义世界一片繁荣,资本家宣称“贫困已被消灭”,反观几乎是一穷二白的苏联,想要靠几个年头就实现大蜕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西方评论家将这个宏伟的发展蓝图戏称为“红色政治家不切实际的空想”,但他们怎么都想不到,不到10年后,苏联还当真玩起了咸鱼翻身,直接跻身世界一流强国行列。
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将这样的功绩称为“奇迹”都不夸张,按照苏联人的性格,这怎么说也得表示表示。另有两件事值得一提:首先,早在1925年,人们就为逝去的伟大领袖列宁同志建一座足够气派的纪念碑一事呼声极高,“苏维埃宫殿”的概念也就是在当时被提出的,然而那会儿苏联的经济状况很是不好,这一提案就一直被搁置;其次,1931年时,取得了一定发展的苏联在制定下一步建设方案时有了更宏伟的设想,例如在当年通过的《关于莫斯科城市经济和苏联城市经济发展》中就提出:将首都莫斯科设置为独立单位,以更高的标准进行建设,意思就是直接打造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中心”。
几件事一块算,接下来的目标就很明显了:务必建造一座规模超大、设计超前的建筑来彰显苏联的国力,同时还得带着强烈的纪念碑性质。随后,苏联政府向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师发出了邀请函,最终,有超过400份设计方案被摆在了决策者面前。
“苏维埃宫殿”设计图征稿函原文本,笔者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但从其他文献中的引用、描述等来看,我们可以大体猜测一下:最初,苏联政府并没有对建筑的高度做特殊规定,而是要求建筑的总体量必须要大,外观华美而极具视觉冲击力;建筑必须带着强烈的“苏维埃风格”,另外还得带有一座列宁雕像。在征收到设计方案中也不乏极具特色者,例如这份由意大利建筑设计师阿曼多·布拉西尼给出的方案(下图上),虽然建筑本身风格跟苏联的气质并不十分搭配,但由两束强光照射的巨大列宁像和巨大的内部大厅显得十分苏维埃。最终敲定的苏维埃宫设计方案作者弗拉基米尔·盖尔弗里奇给出的另一份方案(下图下)中,建筑主体更多呈现出的是古典主义风格,但毫无疑问,它的规模也大得夸张。
那么,苏联政府为何最终选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那份方案呢?这其中还有不少门道。首先,最终选定方案是一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这类建筑往往棱角分明,左右对称且高耸入云,看上去庄严而富有气势。如今,斯大林式建筑已成了苏联时代的烙印,它对苏维埃政权的意义不言而喻。其次,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个方案确实够气派:建筑主体高度超过300米,顶部设有一座不少于70且全身镀金的列宁雕像;建筑总体预计能达到415米,以8米的高度力压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远超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等一众西方国家的象征性建筑,在稳坐世界最高人类建筑的同时也能彰显苏维埃制度至高无上的优越性。
在获得了领袖斯大林首肯后,苏维埃宫的建造计划进入了前期准备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选址也颇具深意——要建造这座宫殿,原址上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就必须被摧毁,而对于俄国人来说,后者甚至能够被视为一个精神图腾。
1812年12月12日,拿破仑带着3万残兵败将撤出俄国。为了庆祝这场伟大胜利,当年圣诞节,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决定修建一座超大号教堂以“感谢基督将俄罗斯从失败中拯救,使她避免蒙羞”。敲定这座建筑的过程也相当曲折,最初,亚历山大一世打算沿袭罗马式建筑风格,建造一座放大版的万神殿,另有资料显示,由于亚历山大一世是共济会成员,因此还有一套带着强烈共济会建筑色彩的方案差点被落实。在尼古拉一世的坚持下,建筑最终还是套用了类似于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样的新君士坦丁堡建筑风格(其实更像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这座教堂修了整整23年,内外装修又用了20年,直到1883年5月26日,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登基时才正式启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拱顶最高处达到了102米,在当时也堪称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了。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对旧俄国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苏联政府起初打算将苏维埃宫修在半山坡上,就像著名的祖国母亲在召唤巨像那样瞩目,站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但综合考虑后还是打算拆毁大教堂取而代之,这样一来也有“新旧更替”之意。还有一点:当苏维埃宫落成后,“莫斯科七姐妹”将会对其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不但能凸显气势,更是象征着“大团结”。
1931年,随着一声令下,人们开始将大教堂内部陈设搬空。其实在打击封建势力过程中,大教堂内的神职人员早就被驱逐或是逮捕,教堂也成了“主题公园”,向所有市民开放。因此,大教堂的清空工作并不复杂,随后,庞大的建筑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崩塌,大量水泥、钢材等建材被运到该处,工人们日以继夜地赶工,苏维埃宫庞大的基坑很快就有了雏形。苏联的动员能力毋庸置疑,就在人们以为宫殿要拔地而起时,接二连三的变故发生了。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那场灾难使得苏联国家秩序出现混乱,生产力遭受重挫,苏维埃宫的修建工作暂时放缓。眼看着这场动乱即将结束,卫国战争又接踵而至。本来被用来修建宫殿的建材成了珍贵的战争物资,工程也被彻底搁置。二战结束后,苏维埃宫的修建计划被重新提起,但有专家指出,之前挖好的基坑存在隐患(大概是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撑建筑之类),加上该工程时间跨度太大,再而衰三而竭,热度一过,高层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赫鲁晓夫上位后,下令将巨大的基坑改造成水池,提供给市民游玩。至此,苏维埃宫殿彻底成了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事实上,俄罗斯人从未忘掉象征着俄国精神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每天都有许多人坐在长椅上,默默注视着大教堂的遗址,一呆就是大半天。苏联解体后,重建大教堂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在1995年,也就是莫斯科建城850周年之际,市政府豪掷3亿美元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复刻了这座建筑——您没有看错,这座巨大的、有着金灿灿拱顶的“历史建筑”一看就相当了得,但它的真实年龄恐怕还没您城市里那些老旧小区长呢。
历史就是瞎折腾,各领风骚三十年。
好的很
也把北京城墙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