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室里有11盏灯,拉灭了4盏,教室里还有几盏灯?”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最近却在家长圈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位山东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坚称答案是7,而老师却打了叉,理由是正确答案应该是11,家长怒气冲冲地质问老师,认为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最终却被老师的耐心解释“打脸”。
11-4=7被打叉
李壮的儿子今年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也经常夸奖孩子聪明伶俐。
他对此感到非常自豪,经常在朋友面前夸耀儿子的学习成绩,为了维持儿子的“学霸”形象,李壮对儿子的学习格外上心,每天都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还会额外给孩子布置练习题。
在他看来,孩子年纪小,缺乏自觉性,只有家长严格督促,才能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然而,就是李壮的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孩子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开始害怕回家面对父亲的“考问”。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李壮的儿子因为一道“陷阱题”失分,李壮看到试卷后非常着急,立刻对孩子进行了“考后分析”,但当李壮看到那道错题时,他也不禁愣住了。
“教室里有11盏灯,现在有四盏灯出现故障不亮了,那么楼道里还有几盏灯”,儿子的答案是“11-4=7”。
李壮认为儿子的算法并没有错,于是立即联系了数学老师,想要为儿子“讨回公道”,然而,老师却解释说,这道题的考查重点并不是简单的加減法,而是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室里有11盏灯,即使有4盏灯不亮了,教室里仍然还是有11盏灯。”老师耐心地解释道。
李壮这才意识到是自己和儿子都理解错了题意,并且,这件“小事”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他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是否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
不过,李壮的经历并非个例,另外一位家长在看到孩子这道题被打叉时,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题意,而是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甚至说出“天王老子来了也等于7”这样的话。
这位家长的行为,看似是在维护孩子的利益,实际上却是将自己的焦虑情绪强加给了孩子和老师。
他过分关注“正确答案”,却忽略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导致自己成为了焦虑的传播者。
别让焦虑毁掉孩子的未来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学习新的知识。
然而,当家长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时,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从内在的兴趣转变为外在的压力。
当孩子意识到,只有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扬时,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将学习视为一种任务和负担。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障碍”等问题。
尤其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会严格控制孩子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甚至连孩子的课余时间都要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喘不过气来,也会让家长身心俱疲,长此以往,就会在亲子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隔阂”,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家长们不能将所有孩子的成长轨迹都限定在“学习成绩”这一条单一的赛道上,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长和兴趣。
当孩子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时,他们的天赋和潜能就会被逐渐埋没,最终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如果从小就被灌输“成绩至上”的观念,这些孩子往往会将自我价值与学习成绩划等号,一旦成绩出现波动,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害怕面对父母的失望和责备。
或者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会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从学习计划到课外活动,事无巨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依赖性强,缺乏主见。
放下焦虑 静待花开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非强迫,家长要放下自身的焦虑,不要把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强加在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要一味地追求“快”和“多”,而要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家长可以尝试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耐心地为孩子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但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包办一切。
与其一味地监督孩子学习,不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比如帮助孩子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专注力等等。
分数固然重要,但它绝非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家长要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考试机器”。
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塑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两大支柱,只有双方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家长要积极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有些种子,可能发芽比较晚,但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呵护,它们最终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家长要做的,不是揠苗助长,而是要给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让他们自由地生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