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信托资金池:爆雷隐患与监管博弈之路

围炉话今朝 2024-12-09 10:20:47
资金池多面观:涵盖与误解并存

众多财经自媒体以及从事自媒体的保险销售人员纷纷宣扬诸如 “富人死于信托,死于私募、死于资金池” 之类的言论。简而言之,他们的意思就是除了保险能给予稳稳的幸福,其他那些理财方式皆不靠谱。此外我还留意到有人指责监管部门,质问既然资金池如此危险,为何不在一开始就将其禁止,非得等到爆雷之后才进行风险提示呢?好吧,那咱们今天就先聚焦于这个资金池来好好说道说道。

一提到资金池,许多人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庞氏骗局、非法集资以及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 P2P 等不良现象。没错,这些的确都属于资金池的范畴,非标资金池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保险公司的资产运作其实也是典型的资金池模式,并且它们还会运用这笔资金去开展投资活动。可问题在于,若你想要知晓它们究竟用你的钱投向了何处,你是无法看到具体明细的,也就是说其运作是缺乏透明度的。银行的理财产品亦是如此,我们所购买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计划等,实际上也都是以资金池的模式在运作。甚至可以说,整个金融业的根基——银行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资金池。所以关键的问题并非在于资金池本身,而在于究竟是谁在运用这个资金池,他们在做些什么事情,以及受到怎样的法律约束与监管。

例如,保险公司有着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银行有存款准备金的规定,基金则有诸如仓位控制、资金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只要对资金池的监管措施得当,它是能够有效地提升资金流通效率的。毕竟时间就是金钱啊,我的朋友,而效率往往就意味着价格与利润。

接下来,咱们再来深入探讨一下信托中的资金池。在此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内地信托的概念与国外信托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国外的信托是在法律约束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其核心要点在于投资人首先要放弃自身财产的所有权,而后由受托人即信托公司去对这笔资金进行管理运作,最终依照约定将收益交付给受益人。正因为投资人放弃了财产所有权,所以自然而然地能够实现一些诸如风险隔离、避税避债、资产传承之类的效果。

内地信托本质:企业融资新渠道

而内地信托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信托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被称为信托。国内的信托公司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条融资渠道,它们将企业的融资需求设计制作成信托产品并销售给投资人,其本质就是债务的私人配售。举个例子来说,碧桂园在某城市的项目当下急需一笔资金,于是便找到某信托公司,以10%的利率进行借款,并表示会将项目公司的股权质押给信托公司,待楼盘建成且销售回款后,便会偿还这笔借款,同时还会以碧桂园的主体作为担保。信托公司在综合考量有资产质押、有还款来源以及有主体担保等因素后,便会同意这一借款请求,进而成立一个信托计划并向投资人发行。投资人认购完成之后,这笔资金就会划拨给碧桂园的该项目公司,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房地产信托理财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实际上扮演着类似银行的角色,而且它能够做到银行能做之事,甚至银行无法做到的事情它也能够达成,信托这一融资渠道对于活跃资本流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还是以上述例子为例,信托公司发现碧桂园这家房企的信用状况较为良好,每次都能够按时还款。不过碧桂园同时开展的项目数量众多,今天在锦州建设,明天在沈阳动工,后天又在通辽布局项目,并且这些项目还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等,每个项目阶段都需要进行融资。每次融资都需要经历立项、尽职调查、审核以及报批等一系列必要流程,即便繁琐也必须完成。但问题在于,只有在产品设计制作完成之后才能够去寻找资金、寻找投资人进行销售,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即便找到了投资人,他们也需要斟酌考虑,还得查看自己当下是否有资金可供认购,整个流程实在是颇为麻烦。

所以说,资金池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其首要优点便是能够提高效率,并且能够提升资产的价格。另外有时候信托公司也会遇到一些质量欠佳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池还能够帮助其摆脱困境。再举个例子,当然这只是虚构的情况,比如碧桂园明年计划开展若干个项目,其中既有一二线城市的项目,也有位于一些偏远角落小城市的小项目。就如同吃排骨时大家都会挑选顺溜的一样,投资人往往更倾向于投资一二线城市的项目。到时候一二线城市项目的融资需求都得到满足了,可那些小城市的小项目却融不到资,这怎么办?于是碧桂园便会向信达公司提出要求,说你若想承接我们大城市的项目,那就必须兼顾这些小城市的项目,并且资金也得迅速到位,否则大城市的项目我们就不与你合作了。

在房企话语权较高的那段时期,这类项目确实有很多都是采用这种打包合作的方式。然而投资人们并非愚笨之人,大家普遍更青睐大城市的项目,即便小城市的项目成功推出,也鲜有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就会将那些不好销售的信托产品与畅销的产品混合在一起,成立一种被称为 “信托中的信托” 的产品,就如同基金中的基金被称为 FOF 一样,这个则被叫做 TOT。将好的和坏的产品掺杂在一起销售,这就好比在市场上购买草莓时,商家给你装一盒,不让你挑选,表面上摆放的都是又大又红的草莓,可等你回到家一看,下面全是小的,说不定还有烂的。

这种情况其实就属于另一种资金池模式了,而且它相较于之前的非标资金池更为复杂强大。在 TOT 产品中,由于投资的都是产品份额,这也就意味着它甚至能够将非标资金池都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一种 “池中池” 的结构。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时候,这种资金池象征着高效的资金运作;然而在经济形势不佳时,其中便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在行业内,通常那些热衷于开展 TOT 信托业务的公司其不良率都相对较高,甚至可以说 TOT 都变成了 “TNT”(极具危险性)。

信托资金池风险:投向不明与隐患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信托资金池所存在的风险。首先,资金的投向上不够明确。在客户购买信托产品时,合同中肯定会告知资金的投向以及底层资产究竟是什么。但对于资金池信托而言,其底层资产该如何表述呢?于是在合同中往往就会出现诸如 “等” 和 “其他” 之类的模糊字眼。

用许多业内前辈的话来讲,一旦投资标的中出现这两项内容,那么前面所罗列的诸多信息基本上就等同于废话,因为实际上资金到底投向了哪里,几乎都隐藏在这个 “等” 和 “其他” 之中了。但在过去那些年,只要信托公司有着响亮的招牌,不管其资金投向何处,很多客户都不会仔细查看合同,直接就签字确认了,这便为后续的风险埋下了伏笔。

难道说信托公司在进行投资时都能够确保每次都成功,绝对不会失败吗?显然不是,银行都会存在坏账,信托公司自然也不例外。倘若某个项目投资失败了该怎么办呢?与其让投资人承担损失,不如将此事隐瞒起来,毕竟信托公司的声誉和口碑是极为珍贵的。那么对于已经实实在在发生的风险,这个窟窿又该如何填补呢?自然是从资金池里挪用资金来填补,只要资金池足够庞大,即便存在一些坏账也不会对整体运营产生太大的影响。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就如同在婚姻中出轨一样,有了第一次就很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 直至形成巨大的资金缺口。此外由于运作缺乏透明度,还可能出现信托公司股东违约、挪用信托资金的情况,例如前几年出事的四川信托,TOT 信托更是重灾区,爆雷之后300亿的规模清算后竟然出现了200亿的缺口。

那么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信托理财到底能不能购买呢?还是那句话,这类动辄100万、300万起购的产品,可能并非大多数普通观众需要操心的事情。不过我也相信大家或许很快就会用到这些知识,所以我还是简单地阐述一下。

首先,非标资金池是绝对不能再购买了。实际上,监管层早在2018年就已经对信托公司的资金池业务敲响了警钟,当年由于去杠杆、撤非标等政策影响,一年之内共计发生了50多起信托违约事件,涉及信托公司20多家,三方财富公司更是遭受重创,倒闭了一批又一批。在我们这些从业者眼中,这类产品早就不建议投资者涉足了,然而总有一些投资人既不愿意学习金融知识,也不愿意关注市场动态,还将其视为宝贝。

有人可能会质疑,监管部门光敲警钟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直接将其叫停呢?这是因为当时已经存在大量的资金池业务,如果采取全面清退的方式,那就属于简单粗暴的 “一刀切”,是不合理的懒政行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资金池具有拆东补西的功能,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拿时间换空间,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考虑到要实现平稳过渡,监管部门只能要求逐渐压缩规模,而并非全面清退。

虽说这种做法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并没有被彻底禁止,所以有些理财经理在推销产品时就会故意混淆视听,继续利用信托公司的金字招牌以及公司背景等因素去欺骗那些不愿思考的投资人。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术便是:这个资金池可以投资若干个项目,能够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在银行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她因为购买 P2P 产品而血本无归。当时老太太说她并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她在10家 P2P 平台每家都投资了20万,可最后为何都一起出事了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您虽然鸡蛋没有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您的这些篮子却都放在了同一辆车上,最后车翻了,所有鸡蛋自然都碎了。

如果您购买的资金池投资的都是非标产品,而且都是地产类的非标产品,那么最后很可能就会一起出事。这时可能有人会说,我在购买资金池产品的时候,并不知道它到底投资了什么呀。您也说了,合同里写了跟没写一样,那我该如何分辨呢?如果是这种情况,信托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一次季报,这份报告中会详细列出资金池信托的资金投向和运作情况,其实您是有机会去了解和查看的。

但现实中又有几个人会去看这些看似枯燥无聊的东西呢?又有多少销售人员会主动将这些报告拿给投资人看呢?即便投资人看到了季报,发现投资标的存在问题,可实际上也没有太多办法,因为您已经购买了产品,就如同登上了一艘船,中途很难下船,除非像上期提到的那样进行折价转让。但更多的人是从来都不看资金池的相关信息,一期又一期地盲目投资,对信托公司绝对忠诚,无论其他信托产品是否出事都与自己无关,直到自己购买的产品出现问题才追悔莫及。

另外,信托行业也并非像某些营销号所说的那样已经彻底完蛋了。一些独立运作、独立核算的信托项目,其实并不会因为另一个项目或者资金池,甚至另一家信托公司的爆雷而必然受到牵连影响。当然想要投资信托产品的前提是一定要对底层资产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基础。例如,如果您在中融信托购买的碧桂园项目出现问题了,您转头到其他公司购买还是碧桂园的项目,结果可能并不会让您失望。

投资建议提醒:谨慎选择避风险

如果您对产品的投向搞不明白,看不懂项目,或者对行业的现状、趋势以及各种细节都缺乏了解和判断能力,那么您干脆就不要购买信托产品了,市面上有众多标准化产品可供选择,它们相对更加安全。您何必非要执着于自己完全弄不明白的产品呢?任何投资都是存在风险的。不要再轻易相信他人的片面之词了,也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对您信誓旦旦、拍着胸脯做保证的销售人员,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为您着想的。

此外如果您的全部家当只有100万或者300万,我建议您也不要涉足信托领域。您以为自己购买了一款安全稳健的产品,实际上这种行为与赌徒梭哈(将所有筹码一次性押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赌徒,因为赌徒至少还有可能获得高收益,而您承担的风险并不小,但收益却最多只有那么一点,您这样做究竟是图什么呢?还有一些人,为了图安全、图省事,一听营销号的忽悠,就将所有资金都用来购买保险了。

这样做其实也存在问题,投资理财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收益并非唯一的评判标准,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家庭财务的现金流规划都非常重要。您会计算保险的真实收益吗?年金终身寿险、两全分红险、万能险这些险种的含义您都清楚吗?我承认在经济下行时期进行一些保险投资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如果盲目购买,日后可能会面临流动性问题,并且在经济周期转好时可能会错失大量的投资机会成本。

所以说,每一个经济周期都会催生出不同的投资机会,每一种投资行为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但无论您如何进行投资决策,如果您没有较为专业的知识储备,还对高收益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如同那句俗语所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意味着只能与损失长期相伴)。

文本来源@柳行长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