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铁铉为何能劝服朱元璋,弃燕王而立允炆?皇上深谋远虑

扑克讲故事 2024-12-04 15:14:51

"你跪了一个多月,今天朕就站在先皇陵前,听听你到底要说什么!"朱元璋站在东陵殿前,目光如炬地盯着眼前这个固执的臣子。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跪,彻底改写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走向。

说真的,铁铉这波操作够狠。从承天门前一跪就是一个多月,风吹日晒雨淋都不退缩。这哥们是真不怕死,就为了劝皇上立朱允炆为太孙。

你说这事闹的,弄得其他大臣也不好意思袖手旁观,纷纷跟着跪了下来。这场面,啧啧,一个带倒一群,墙头草们也都坐不住了。

但铁铉可不是在演苦情戏。等到终于见到朱元璋,这位硬骨头大臣直接祭出了三板斧。

先是摆正统理论,"立嫡立长"这套说辞虽然朱元璋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铁铉接下来的话可就扎心了:"若立燕王为太子,那秦王晋王又该如何自处?"啪,这一下可戳到痛处了。

但真正的杀招还在后头。铁铉直接搬出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赵光义当年也是说得好听,说继位后会把皇位还给侄子赵德昭。

结果呢?三年不到就把侄子给做掉了。这故事一出,朱元璋的脸色明显变了。

铁铉见状,直接开大:"陛下,若立燕王,等您百年之后,先太子的儿子们还能有命在吗?!"

这话说得够狠,但就是这份不怕死的劲儿,反而打动了朱元璋。老朱心里门儿清,朱棣这孩子能力是有,但太能干了反而是个问题。

这么些年在边疆打仗,又掌管锦衣卫,手段狠辣得很。要是让他当了储君,朱允炆兄弟怕是真保不住。

铁铉这一席话,不仅说到了朱元璋心坎里,更是道出了他最深的担忧。皇帝站在东陵殿前,望着先祖的灵位,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这一跪,不仅跪出了朱允炆的太孙之位,更跪出了大明王朝未来的走向。只是谁也没想到,朱元璋的这个决定,最终会酿成怎样的历史风波。

这事告诉我们啥?有时候,能把实话摆到台面上的勇气,比耍小聪明管用多了。铁铉这波操作,属实是把"刚正不阿"四个字诠释到位了。

"太子驾崩了!"这个噩耗在大明朝堂上炸开,所有人都懵了。

谁能想到,朱标这么走了。这位在东宫当了将近三十年太子的储君,就这么突然地离开了。朱元璋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

太子一走,整个朝堂都乱了套。储位之争瞬间爆发,群臣各自站队,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说实话,一开始还真有三位王爷都在戏份里。可秦王朱樉倒是干脆,直接演了把"裸退",老老实实回西安养老去了。

晋王在军中的威望跟燕王朱棣一比,那也是差了好几个段位。这不,大戏很快就变成了燕王朱棣和太子之子朱允炆的双簧剧。

夏原吉这边儿可机灵,开始暗戳戳地支持燕王。这哥们上了个奏折,虽然没指名道姓说要立燕王,但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 这是在给朱棣造势呢。

而另一边厢,齐泰、黄子澄、练子宁、铁铉这四位大佬却站到了朱允炆这边。剧里说他们是吕本的得意门生,其实历史上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吕本和他闺女吕妃在历史上哪有那么大能耐?这纯粹是编剧为了让戏更好看,硬生生给他们编了个师徒情。

更逗的是,大多数官员都在打太极。谁都不敢站太明显的队,生怕站错了队被秋后算账。这帮人啊,属墙头草的,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朱棣也是个急性子,眼看太子之位无望,气得直接跑到边塞去打仗泄愤。这位爷的性格一向如此,有啥想法都写在脸上。

不过说真的,当时的形势谁也说不准。毕竟朱元璋还在那儿坐着呢,而且这老爷子的心思,从来就不是那么好猜的。

这一场储位之争,不仅关系到皇位更替,更牵动着整个大明朝廷的政治格局。只是当时的人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场风波埋下的种子,日后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

人走茶凉是官场常态,但谁能想到,朱标这一走,却掀起了如此惊天波澜。这大抵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朱元璋独自坐在慈宁宫里,望着马皇后的遗像发呆。这个当年跟他打天下的女人要是还在,该多好。现在太子没了,储位的事儿让他这个老江湖也犯了难。

儿子还是孙子?这可真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难题。

朱元璋心里盘算着六个关键点:第一,立燕王吧,朱允炆他们这些太子的儿子们怕是保不住小命。朱棣这孩子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手段太狠。

立朱允炆吧,这孩子又太软,镇不住那些倚老卖老的功臣,也压不住他那些叔叔们。

老朱叹了口气,琢磨着第二点。这些年打打杀杀也够了,元朝余孽都被收拾得差不多了。现在该让百姓喘口气,发展发展生计。

朱棣这孩子就好打仗,要是让他当皇帝,怕是得年年御驾亲征。朱允炆虽说文弱了点,但当个安安稳稳的守成之君还是够格的。

再说第三点,"立嫡立长"这祖宗规矩不能破。太子是嫡长子,现在太子没了,按理说是该立太子的儿子。朱棣虽然也是嫡子,但排行第四,这顺序怎么都轮不到他啊。

朱元璋站起身,在殿内踱着步。第四点,朱允炆今年才15岁,还能调教。朱棣都三十多了,性子早就定了,你让他按规矩来?门儿都没有!这些年让朱棣练兵打仗,就是想着让他将来守边疆。

谁能想到太子会走这一遭。

朝中大臣们的态度是第五点。那些文官大多支持朱允炆,就连蓝玉、冯胜这些老兄弟也倾向朱允炆。为啥?还不是觉得朱允炆好拿捏。

要是立了朱棣,这些人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幺蛾子。

最后一点,朱元璋眯起了眼睛。立朱允炆的话,要是这孩子干得不好,还有几个叔叔可以收拾他。反正皇位只要是朱家的就行。

所以他特意给藩王们留了个权力,说是皇帝要是被奸臣蛊惑了,叔叔们可以出手管教。

想到这,朱元璋冷笑一声。谁能想到,这个看似为朱允炆留的后手,日后却成了朱棣"靖难"的借口。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朱元璋,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立朱允炆为太孙。这位千古一帝深谋远虑,却没料到自己的安排反倒成了历史转折的契机。

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朱元璋坐在龙椅前,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这可不是简单的托孤名单,而是一盘精心设计的杀局。

第30集里,我们看到老朱最初写下了四个人的名字:汤和、冯胜、蓝玉、徐辉祖。这四位可都是开国功臣,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

可没过多久,他就把汤和和徐辉祖的名字划掉了,换上了傅友德和李景隆。

写到这,朱元璋突然扔下了手中的朱笔,倚在龙椅上痛哭起来。这一哭,看得人心里直发毛。

你以为老朱是在为太子伤心?确实有这个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份名单上的人,除了几个年轻将领,其他人都是他准备"请去喝茶"的对象。

这些老将原本是给太子准备的班底。就连最难搞的蓝玉,被太子收拾一顿、救一回后,也老实了不少。

但老朱这人精明着呢。他知道现在还不能动这些人,得等朱允炆的位子坐稳了再说。所以先让他们当太孙之师,安抚安抚他们的心。

就在这时,汤和来请辞,说要回老家养老。朱元璋听了这话,心里那个滋味,啧啧。这位发小可真是福大命大,主动交出兵权,躲过了这一劫。

老朱不但痛快地答应了,还亲自送他出宫,目送着这位老兄弟远去的背影。

你说他是真舍不得杀这些老兄弟吗?那必须是。但为了孙儿的江山,他不得不这么做。最后他给朱允炆留下了什么人?就徐辉祖、李景隆两个名将之后,外加一个不太中用的老将耿炳文。

结果呢?这仨人后来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看来老朱这步棋,也没下好啊。

历史真是讽刺,朱元璋费尽心机为孙儿清除障碍,却反倒让朱允炆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伞。在他漫长的帝王生涯中,这恐怕是最令他心痛的一次布局了。

你说他这眼泪,到底是为太子流的,还是为那些即将被他"请去喝茶"的老兄弟们流的?这大概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代价吧。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