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馆】浙江省博新馆:国宝的细节,是什么样的?

文博谈文化 2024-03-25 01:03:51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玉琮,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

8月底,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正式开馆,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新馆场地相当大,浙博绝大多数精品文物和展陈都放在了这里(浙博还保留有孤山馆),初次观展的话,一整天勉强能看完。值得一提的是,新馆大量使用低反射玻璃展柜,打光的角度、光源配置也颇为用心,那些年,国宝的细节,终于能看清了!

(以下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由本文作者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内拍摄,如需原图可联系作者)

西汉,铜鸠杖首

一、禁止出境文物,长啥样?

很多人说,浙博有“十大镇馆之宝”,但到底是哪十件,见仁见智。比如唐写本阿弥陀经,有时候是“十大”,有时候不是;且大多数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斯滥矣,不提也罢。

说到博物馆文物,最重量级的,无疑是我国的禁止出境文物。全国各地6000多家博物馆,总共195件禁止出境文物——列位看官就来看看,浙博的其中4件(浙博共5件)。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钺(神人兽面纹),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

第一件(细节),如上图,来自良渚古城内出土的玉钺。玉钺表面,以繁复的线条勾勒出良渚的logo——神人兽面纹。过去因为光线的原因,纹饰很难看清,这回,神人、兽面的形象,终于看清了:戴着羽冠的神人,骑跨在下方大眼睛的神兽之上,颇有点神灵的即视感。

当然,良渚古城内出土的、更著名的还是下面这件——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王,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

这件玉琮,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繁复的纹饰,被称为“玉琮王”。

展厅的光线,让我们得以看清神人兽面的形象。当然,上图的侧面整体颜色较均匀,对比度不强,而下图中的这一侧面受沁程度较高,颜色对比较强烈,神人兽面纹也更为清晰——

玉琮王

神人兽面纹

以上两件来自良渚。相比之下,浙江新石器时代的另一重镇——河姆渡,也不遑多让。

下图这块7000年前的“枣泥糕”,是否能让你感受到河姆渡的味道?其实,它是一只漆木碗,看起来很像陶质的。但透过展厅的灯光,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木材的质感,也正是漆木器的身份标签,让它成为一件禁止出境文物。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漆木碗,1973-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

当然,河姆渡最著名的一件禁止出境文物,还是下面这件:双鸟纹象牙蝶形器。

蝶形器表面对称的双鸟,中间如有一轮红日,因此学者、媒体为其赋予了诸如“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意象。这一次,终于看清双鸟、日轮的纹饰了,很好!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纹象牙蝶形器,1973-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

值得一提的是,双鸟纹象牙蝶形器,背面粗糙,远称不上精致,但借展厅光线拍照却很出片——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背面

以上整理了4件文物——良渚文化玉钺、良渚文化玉琮王、河姆渡文化漆木碗、河姆渡文化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是浙博众多文物中,级别最高的,哪一件最吸引你呢?

二、小黑屋,亮了

在众多文物种类中,青铜器是浙江的弱项,但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浙江也留下了一批精品青铜器。

东汉,铜骑马俑灯,绍兴出土

这些难得的精品青铜器,更需要借助精心设计的光线,去看透它们的细节。本文选取3件越国青铜器,来一窥历史的细节——

1.伎乐铜屋模型(春秋)

伎乐铜屋模型,出自著名的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但长期以来,它在浙博都是座“小黑屋”,由于体积较小、现场光线又不足,所以屋子里的人在干嘛,观众很难看清。

春秋(前770-前476年),伎乐铜屋模型,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

伎乐铜屋模型

这次新馆的展陈,让我们终于看清了屋内的情形——

伎乐铜屋模型,屋内情形

原来,伎乐屋内,正在上演一场音乐会,有人唱歌(乐伎)、有人抚琴、有人击鼓,好不热闹——

伎乐铜屋模型,屋内乐伎(歌者)

伎乐铜屋模型,屋内抚琴者

伎乐铜屋模型,屋内击鼓者

甚至,连屋顶的鸟(馆方称为“大尾鸠”)与八角柱,都看得一清二楚了——

伎乐铜屋模型,八角柱与大尾鸠

说真的,比起欣赏“小黑屋”,这些活生生的人,爱了!

2.青铜鸠杖杖镦(春秋)

史书上称古越人的特点是“断发文身”,何谓“断发文身”呢?这件鸠杖杖镦告诉了我们。

春秋,青铜鸠杖杖镦,湖州埭溪出土

来看杖镦底部跪坐的小人,全身布满纹饰,而其短发的形象,与留着长发的中原士人迥异——那就是属于古越人的形象。

青铜鸠杖杖镦,底部跪坐人物细节(正面)

青铜鸠杖杖镦,底部跪坐人物细节(侧面)

不过可惜的是,这件器物只是青铜鸠杖的一部分,因为见不到上半部分,鸠杖整体的形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青铜鸠杖杖镦,左侧面、背面、右侧面

青铜鸠杖杖镦,器物上部

3.越王者旨於睗剑(春秋)

这把青铜剑,被认为是越王勾践之子所有。

常见的青铜器,因年代久远,器身总是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锈,整体呈绿色(因成分差异,偶尔也会见到其他颜色)。但这把宝剑却依然寒光照人,让我们见到青铜剑最初的色泽,毕竟,青铜曾被古人称为“吉金”,没点金属光泽怎么行!

春秋,越王者旨於睗剑,杭州钢铁集团拍卖购得并赠予浙江省博物馆

现场光线,让我们感受到宝剑的寒光,而剑的细节,也不会让人失望。

你试过在下面这个角度欣赏宝剑吗?长条形的剑,缩成一点,但依然能感受到摄人的寒气——

越王者旨於睗剑,剑尖视角

越王者旨於睗剑,剑端视角

当然,剑格处的铭文和嵌在其中的绿松石,无疑使这把宝剑价值连城。

越王者旨於睗剑,剑格

越王者旨於睗剑,剑柄

三、光线帮你划重点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做笔记的方法:如果书上所有的内容都划线,那等于没划线,那些最可能考到的地方,才需要划线!

而展厅里的打光,也是同样的道理。浙博新馆,有几处细节处理得很不错。比如,下图这件,晚唐时期的戚鲁越窑青瓷墓志罐。

唐天复二年(902),戚鲁越窑青瓷墓志罐

墓志罐,顾名思义,刻着记录墓主人生平的墓志铭,最重要的地方,当然是那些文字——于是,光线恰到好处地打了过来。

而下面这件,良渚文化的玉璧,光打得尤妙。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余杭安溪出土

乍一看,没有什么特别?那是你大意了。

通体打光,等于没打,重要的当然是细节。玉璧上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正反两面的刻划符号——符号的背后,可能是一套属于良渚人的话语体系,而这个细节,被展厅的光线追到了——

玉璧,层台飞鸟刻符

玉璧,玉璋形刻符

再来看青铜器。

下面2图,是属于西周青铜铙的细节,这凸起的乳钉,不像正儿八经的钉,倒像是小猪佩奇,简直萌化了——

西周(前1046-前771年),青铜铙(细节),浙江省文管会移交

青铜铙(细节)

现场还有很多因为场地、光线的优化而格外清晰的细节,这些细节,十分值得细细品味。

展看多了之后,我们可能会不满足于单纯由器物的色彩、体量带来的震撼,而更想透过那些独一无二的细节,窥探造器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器物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宁波保国寺大殿拆解模型,模型比例为1:25

某种程度上,文物和人是一样的。

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透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我们便能感受到人与人的不同之处,而文物与文物之间也是。透过那些微到纤毫的细节,我们能真正感受到一件文物自己的“个性”。

人文体验馆,入口

最近浙博新开,门票难约,如果你都约到了票,还专程去了现场,不妨多花点时间,借展厅内独具匠心的打光,去好好看看文物的细节。

不夸张地说,这些细节,正是浙江一万年的文明之精华~

地下一层服务台,敞亮

展馆信息

【名称】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

【地址】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点击查看)

【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非常火爆,记得提前5-7天预约)

【推荐1】文物细节

【推荐2】文物细节

【推荐3】文物细节

(重要的看点说三遍!!)

约后晋开运二年(945),飞来峰青林洞西方三圣(第2龛),1:1复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