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富可敌国,奢华无度。单是大观园中就养着数不清的丫鬟仆役,每日的开销更是惊人。可细究之下,当家做主的贾政不过是个五品工部员外郎,按朝廷规定,每年俸银不过区区八十两。
这让人不禁疑惑:一个五品小官的府邸,何以能养活上千人口?贾府的银子究竟从何而来?莫非这其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贾府的日常开销
荣国府的仆役们常说:"咱们府上,一日的油盐酱醋钱,就抵得上别家半年的用度。"这话倒也不假。且说这荣国府,光是在册的仆人就有数百之众,再加上临时雇工和各处庄子上的庄户,上千人的日常用度着实惊人。
单说这吃食一项,便让人咋舌。荣国府的厨房里设有四位管事娘子,手下各领十几个小厨娘,分管四位主子的饭食。贾母院里的厨房规矩最大,每日三餐必须十二道菜,八碗四碟,荤素搭配,冷热齐全。光是一道茄子,就要用十几只鸡来配料,更别提那些山珍海味了。
府上的丫鬟也不是寻常人家那般只给口饭吃。就说宝玉房里的袭人、麝月等几个大丫头,一顿饭也要两荤一素,每月还有例银可领。至于那些二等丫鬟,虽然饭菜简单些,但也都能吃饱穿暖。
衣着更是一笔大开销。府里规定,凡是大房里的大丫鬟,冬天要穿绫罗绸缎,夏天要着香云纱。就连看茶房的婆子,也要穿青布衣裳,不许寒酸。每到年节,全府上下都要添置新衣,光是布料钱就要几千两银子。
住处也是讲究。荣国府占地极广,光是正房就有几进,更不用说偏房耳房了。上房住着主子,下人也各有去处。单是宝玉院里的抱厦,就住了十几个丫头。各处都要点灯添火,冬天还要烧地龙,一年光是煤炭费用就要好几百两银子。
至于行,更是排场十足。府里养着几十匹马,几辆大轿。贾母出门,没有十几个小厮跟随是绝对不成的。就连王熙凤坐轿出门,也要带上四五个小丫头。这些马夫、轿夫都要养着,马要喂料,轿要保养,也都是钱。
除了这些日常开销,还有应酬往来的费用。每逢节庆,府里总要大摆筵席,请亲朋好友来热闹。一场酒席,少说也要几十两银子。过年过节,还要给亲朋送礼,给下人们发年钱。光是春节一项,发出去的银子就要上千两。
更让人咂舌的是大观园的建设。园中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无一不是精工细作。单说那些奇石,就是从各地运来的,有的一块就要几百两银子。园中种的花木,也都是名贵品种,每年养护的费用就要几百两。
贾政的官职收入
世人常道,贾政是个五品工部员外郎,每月俸银不过六七两。细究起来,这工部员外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要说这工部,乃是大清朝廷六部之一,主管天下工程营造之事。工部员外郎虽是个实职,但位卑职小,并不掌实权。贾政能得此官职,还是托了祖上的恩荫。当年其父贾代善临终前上书皇帝,才为贾政谋得这个差事。
一日,工部尚书请贾政议事。贾政到了衙门,只见其他同僚早已到齐。这些同僚大多是科举出身,对贾政这个荫官颇有微词。一位给事中当场就说:"此事还需请示六部议政,不知贾大人以为如何?"贾政只得附和说好。
这一桩小事却道出了贾政在工部的尴尬处境。虽说挂着员外郎的头衔,可实际上只是个闲差,每日不过是在衙门里打个卯,批阅些无关紧要的文书罢了。
按朝廷规定,五品官员每年的俸银是八十两,粮米八十石。这八十两银子在当时能买什么?一个生动的比较是:王熙凤打发刘姥姥一次就给了二十两银子。可见贾政一年的俸银,连给仆人打赏的钱都不够。
更有意思的是,这八十两银子也不是一次发完。朝廷规定,俸银分四季发放,每季二十两。到了领银子的日子,衙门里还要克扣几两,美其名曰"规费"。等到贾政真正拿到手的,也就十几两银子。
再说这粮米,虽说是八十石,但也是要打个折扣的。先要交运费,还要给仓库管事孝敬,最后运到家里的,也就四五十石。这点米粮,连府上一个月的用度都不够。
与贾政同朝为官的,有个叫秦业的,是工部营缮郎,品级还比贾政高半级。可这秦业一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儿子秦钟要拜贾府的老师读书,连二十四两的拜师礼都要东拼西凑。由此可见,一个五品官的俸禄,实在是入不敷出。
有趣的是,贾政这个官职虽然清贫,但在京城里还挺吃得开。一来是因为工部衙门地处繁华,二来是沾了"皇亲国戚"的光。每逢年节,总有商家送些礼品来,但都被贾政婉拒了。
贾政在外虽然装着一副"两袖清风"的模样,可府里的开销实在太大。王夫人曾劝他:"既然朝廷有例可循,何不寻个油水大的外差?"贾政却说:"我贾家世代清白,岂能为了些许银钱坏了名声!"
后来,贾政被派到江西做了粮道。这本是个肥差,可他却只当了几个月就灰溜溜地回京了。原来,他既不敢收下属的孝敬,又管束不了家仆中饱私囊,弄得上下都不满意。这更印证了一点:贾政的官职收入,对于荣国府的开销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不为人知的财源渠道
世人只道贾府靠着贾政那点微薄俸禄过活,却不知这其中另有玄机。且说这贾府的财源,竟是来自四面八方,错综复杂。
先说这祖传的庄园田产。荣国府在南京、扬州等地共有八处庄子,每年光是租子就有数万两银子进账。这还不算各处的果园、菜园和鱼塘。一年四季,这些庄子源源不断地往京城运送物资。春天是新茶新笋,夏天是瓜果鲜鱼,秋天是粮食干货,冬天是腊味海鲜。
且说有一年,南边一处庄子的庄头来京城交租。这庄头姓周,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带来了三千两银子的地租,还有一船江南特产。贾府管家收了银子,把特产分送到各房。贾母分得了一箱雨前龙井,王夫人得了两筐蟹粉,连王熙凤都分到了一担麻油。
京城里的商铺收入更是可观。荣国府在北京城里有好几处商铺,既有绸缎庄,又有当铺,还有酒楼、茶馆。这些铺子大多开在繁华地段,每月的租金就有好几百两银子。一个小小的绸缎庄,一年下来竟能赚上万两银子。
说起皇室赐予的特殊恩典,那可更是一笔大收入。自从元春做了贵妃,每逢节庆,皇上总要赏赐些东西给贾府。一次元宵节,皇上赐下了两箱南珠、一对玉如意,还有十匹宫缎。这些东西若是变卖,至少值个万把两银子。
更有意思的是地下钱庄的收入。王熙凤在京城暗地里开了几家钱庄,专门放高利贷。一个五百两的本钱,一年下来能生出二三百两的利息。这些钱庄表面上是借着别人的名义开的,实际上都是贾府的产业。
有一回,一个商人急需用钱,找到了王熙凤开的钱庄借了一千两。这钱庄的规矩是,一本四利,三个月为期。等到还钱时,这商人连本带利要还一千四百两。若是还不上,利滚利下来,债务很快就会翻倍。
官商勾结的灰色收入也不少。贾赦虽然不管事,可他的名头在外头很好使。但凡有商人想在京城做生意,都要先来贾府打点。一年下来,光是这些孝敬就有好几千两银子。
有个叫张三的商人,想在京城开家盐店。按规矩,开盐店要先去盐政衙门领牌照。这张三托了贾赦的关系,三天就把牌照领到了。为此,他送了贾赦五百两银子。这样的事在贾府时有发生。
贾府还有一项特殊收入,就是借着元春的势力在宫里做买卖。宫里的娘娘们想买些外头的东西,都要找贾府帮忙。贾府把东西买进宫去,在价钱上自然要加上一层。一年下来,这项收入也有好几千两银子。
有一次,宫里一位贵人想买些南方的绣品。王熙凤让人从苏州买了一批,标价一千两银子的东西,到了宫里就变成了两千两。这多出来的一千两,自然是落入了贾府的口袋。
贾府女眷的经济实力
说起贾府的女眷们,那可真是个个都不简单。且说这贾母,乃是史家的小姐,当年嫁入贾府时带来的嫁妆,就抬了整整八十八抬。光是金银首饰就装了十几箱,更别提那些绫罗绸缎和古玩字画了。
一日,贾母带着众人去看黛玉的闺房。见窗户上的纱有些旧了,就吩咐王夫人去库房取软烟罗来换。众人都不知这软烟罗为何物,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是第一次听说。原来这软烟罗是贾母陪嫁时带来的珍品,比薛姨妈的年纪还大,是宫里赏下来的稀罕物件。
贾母的私房银子更是惊人。有一次宝玉过生日,贾母一高兴,就从自己的库房里拿出一件雀金裘给宝玉做生日礼物。这雀金裘是用金丝织就的,价值连城。后来给宝琴的凫靥裘也是从贾母的私库中取出的。
再说这王夫人,出身也不简单。王家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她嫁到贾府时的陪嫁也十分丰厚。单说一项,就是金陵城外的一处庄子,每年有千把两银子的收入。这些银子都是王夫人的私房,从不交给府里管。
有一回,府里要办喜事,王夫人就从自己的库房里拿出了一套珍珠头面。这套头面据说是她大姐从宫里带出来的,足有万两银子的价值。王夫人平日里虽然俭朴,但私房却一点不少。
说到善理财的,要数王熙凤。她虽是商户人家出身,但嫁到贾府后,愣是靠着自己的本事攒下了偌大的家业。一来是放印子钱的收入,二来是经手府里的账目时的孝敬,三来是做买卖的利润。
且说有一回,王熙凤给平儿打点嫁妆。只见她从自己的小库房里取出一匣子首饰,有金的、银的、玉的,件件都是精品。平儿问这些东西哪来的,王熙凤笑说都是这些年攒下的。
就连那个守寡的李纨,每年也有四五百两银子的私房进账。这些银子是她娘家给的,专门用来养活她和贾兰母子。虽然比不上王夫人她们,但在普通人家也算是笔大数目了。
有趣的是,这些女眷们的私房往往会成为贾府急需时的救命钱。一次府里要办喜事,一时拿不出银子来。王熙凤就悄悄跟贾母商量,从贾母的私库里借了两千两银子周转。后来府里虽然还上了这笔钱,但也说明这些女眷们的私房确实充裕。
邢夫人虽是填房,但也有些私房。她有个陪嫁的丫头会做女红,专门给外头富贵人家绣活计。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几百两银子。这些银子都归邢夫人支配,从不给府里用。
贾府的财富积累之道
细说这贾府的财富积累,还得从他们的祖上说起。当年贾源因军功受封为荣国公,朝廷赐下的不仅有爵位,更有大片的田产和金银珠宝。到了贾代善这一代,不但顺利袭爵,更因深得皇帝信任,又添了不少封赏。
且说宁国府的后院里,至今还存着一口大铜箱。这铜箱是当年太祖皇帝赐给贾源的,据说里面装的都是金银细软。贾源去世时特意留下遗嘱,这箱子要代代相传,只准打开不准变卖,可见贾家的家底有多厚实。
贾家能成为皇亲国戚,全靠元春的际遇。元春入宫后很快得了皇帝的宠幸,封为贵妃。这一下可给贾家带来了天大的好处。每逢节庆,皇上赏赐的东西就没断过。一次端午节,光是赐下的绫罗绸缎就有几百匹,金银玉器更是数不胜数。
有一年除夕,皇上特意赐了贾府一方御用的玉印。这玉印虽然不能用来行使官权,却是皇室恩宠的明证。从此以后,但凡有商人想在京城做生意,都要先来贾府打点。一个小小的门路费,少说也要几百两银子。
说起权力寻租,贾赦可是个中高手。他虽然不管实务,但手中的权力一点都没闲着。一次有个商人想开盐店,按规矩要先去盐政衙门领牌照。这商人找到贾赦,三天就把事情办妥了,为此送了贾赦五百两银子。
连王熙凤都学会了这一套。她借着元春的势力在宫里做买卖,专门给宫里的娘娘们采办物件。明明一千两能买到的东西,到了宫里就变成了两千两。这多出来的一千两,自然是落入了贾府的口袋。
贾府还有一个特殊的收入来源,就是各处的商铺。且说这京城里的绸缎庄,虽然挂着别人的招牌,实际上都是贾府的产业。一个小小的绸缎庄,一年下来竟能赚上万两银子。当铺的利润更是惊人,一年的收入能顶得上十个绸缎庄。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贾政这一代,贾府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一来是因为贾政不善经营,二来是因为朝中新贵势力崛起,贾府的特权渐渐失去了效用。那些商人不再像从前那样给贾府孝敬,连宫里的买卖也难做了。
更糟的是,贾府的奢靡之风却没有改变。上千人的吃喝用度,每月要花费数千两银子。大观园的建设更是一笔巨款,光是园中的假山就花了几万两银子。这么多的开销,早已超出了贾府的收入能力。
渐渐地,贾府开始典当祖传的古玩字画。连贾母的私房里那些金银细软也被偷偷变卖。有一次,王熙凤甚至央求鸳鸯把贾母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运出去,典当了一千两银子来应付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