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这背后,是无数军人的默默守护。
有一座特别的城市,它是我国唯一一座兵城,常住人口有一半都是军人。
为何会有这么多军人选择在这里守护呢?在这片充满军人情感的土地上,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格尔木的地理位置在我国遥远的西北边陲,藏着一座神秘而壮丽的城市——格尔木,蒙古语的意思是“河流交织的仙境”。
这座城市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南边,广阔无垠,面积有12万平方公里,与风景秀丽的福建省并驾齐驱,展现着它独有的辽阔与壮美。
格尔木不仅拥有这片广袤的土地,还跨越千山万水,与玉树藏族自治区一起守护着一块名为唐古拉山镇的飞地。
别看它名为“小镇”,实则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之子”,面积广阔,约4.78万平方公里,能跟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分秋色。
格尔木因为它是长江的摇篮——沱沱河的发源地而得名,这条生命之河,从格尔木的土地上缓缓流淌而出,向着东方的大海奔腾而去,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在这里,每一滴水都承载着故事,每一片土地都见证着传奇,格尔木,这座河流交织的城市,正用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运输总队的惨重损失1953年年底,为了能让驻扎在西藏的几万军人和老百姓有饭吃,中央就交给西北局一个任务,那就是成立一个专门往西藏运粮食的队伍,这个队伍叫西藏运输总队,它的“大本营”就在青海的香日德。
这个运输总队其实是个特别的队伍,因为它主要是用骆驼来运粮食的,他们跑到甘肃、宁夏、内蒙古这些地方,买了2万多头骆驼回来。
然后他们就把这些骆驼和驼工组织起来,每头骆驼背上都驮着差不多150公斤的面粉,浩浩荡荡地向西藏出发了。
可是走了几个月后,有些驼工回到了香日德,但还有很多人和骆驼因为路上天气太糟糕,没受住雪山的严寒,没能活着回来,永远留在了那里。
大胆设想与实地考察看到这个情况,当时负责西藏工作的慕生忠将军心里特别难受,为了弄清楚这一路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他决定自己亲自走一趟。
他带着秘书、警卫员和一个带路人,从拉萨出发,花了40多天的时间,把这条路仔仔细细地走了一遍,进行了实地调查。
慕生忠将军亲自考察后,发现原本打算让骆驼队走的康藏线实在是太难走了,雪崩、泥石流、道路坍塌等经常发生,要走这条路进西藏,简直难如登天。
但问题是,驻守在西藏的部队和人们需要的粮食、物资,又必须得运进去才行,这可怎么办呢?
慕生忠将军心里琢磨着,既然康藏线这么难走,那咱们能不能从西北那边找条新路子,修条公路进西藏呢?
为了看看这个想法行不行得通,慕生忠将军先派了两批人,他们拉着木头轮子的大车和橡胶轮子的马车,往藏北的一个重要地方——那曲去探路。
而他自己则跑到北京去找领导,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说起来,慕生忠将军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1910年出生在陕北的吴堡县,1930年就参加了红军,还打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彭德怀元帅非常器重的手下。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还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到了北京,慕生忠将军找到了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彭德怀元帅,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彭总一听,觉得这个主意真不错,立马就给了支持。
没过多久,慕生忠将军派出去探路的那帮人传来了大好消息!他们经过五十多天的不停赶路和辛苦工作,从黑河那边发来了电报。
电报里说他们成功完成了探路的任务,还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事情——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咱们是真的可以修出一条公路来的!
艰难的筑路历程由于经费有限,国家只批准了修路计划的一半,拨了30万块钱和一些材料,让先从格尔木修到可可西里那段的青藏公路,慕生忠将军不甘心,他又跑到交通部公路局,好说歹说又争取到了三万块钱。
1954年的5月11号,慕生忠将军带着19个干部和1200多个工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格尔木河边的一大片荒地,每个人都带着一把铁铲和一把十字镐,准备从格尔木开始,一步一步往那高高的青藏高原上修公路去。
慕生忠将军真是个聪明人,他把整个修路的大工程分成了好几大块,每块再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确保每支队伍都能明确目标,在限定的时间里精准达成。
时间过得真快,修路的人们走啊走啊,到了那神河旁边停下了,那河底下的山谷深不见底,水流湍急,让人望而却步。
他们就用几根大木头,在青藏公路上搭起了一座桥,真是不可思议!大家不分你我,不管你是当兵的还是老百姓,也不管你官大官小,都一起拼命干活。
到了1954年12月15日,青藏公路穿过了草原,跨过了石头山,一直通到了拉萨,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7个月零4天,这速度太快了!这不仅是咱们中国修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放到全世界也是了不得的成就呢!
青藏公路修好通车以后,以前那些难以逾越的高山大河都变成了平坦的大道,再也不用靠人力和牲畜一点点地背运货物进西藏了。
格尔木的建设与发展1955年,青藏公路管理局就在格尔木这个地方成立了,慕生忠将军被任命为局长和党委书记。
他带着大伙儿在格尔木河边的荒地上忙活开了,又是开荒种庄稼,又是栽树绿化,还挖了第一条水渠来引水。
拉来树苗种上,还开了很多荒地来种东西,这样一来,大家的生活条件慢慢就变好了很多。
他们不光是种地栽树,还动手盖起了简单的仓库、办公室,还有医院和砖窑厂,连农场都搞起来了,基础设施是越建越齐全。
慕生忠将军就像是大家的领头羊,带着这些早期的建设者们,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怕,硬是把格尔木给建设得有模有样了,为后来这里的发展打下了特别好的基础。
那栋两层的小楼,大家都叫它“将军楼”,它见证了大家是怎么一步步奋斗过来的。
兵城的由来“白天兵见兵,晚上看星星”是70年代兵城格尔木的真实写照。
因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铁道兵铁西指及铁七师驻扎格尔木市,加上当地驻军,格尔木市区人口中85%都是当兵的人,是名副其实的兵城。
当时的格尔木市分河东、河西两个区,河西以西藏驻格办事处为主,建有学校、医院、商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应该是慕将军50年代建房的所在区域。
河东是格尔木市党政机关的所在地,电影院等公共设施也建在河东,铁路格尔木站的位置就在河东。
80年代初随着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完工,铁道兵的撤离、原有的兵营移交到格尔木市,原铁七师的师部经改造后成为了市政府的所在地。
格尔木市是新疆和西藏之间一个特别重要的交通加油站,但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冷太干燥了,就连骆驼这种很能抗的动物都活不下去。
所以这里的人特别少,只有军队路过时会停下来歇歇脚,整顿一下,到现在加起来也就25万人左右。
就这样,一代传一代,那些军人的孩子们看着长辈们的样子,也选择了去当兵,所以现在格尔木市里的军人特别多,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军人或者军人的家人,成了军人的大本营了。
作为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的格尔木,因三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兵城的名号还将继续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