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发展壮大以县城经济,是响亮口号。大谈特谈发展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中国一千多个县,生存了大概七亿多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在干嘛呢?
很多人对县城的印象还停留在“安逸”“悠闲”的层面上。
实地调研后发现,许多县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实际上,很多小县城以前是靠农业税和工业活着的,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向沿海大城市集中,很多小县城基本只能看到一个空荡荡的工业园区,根本没有企业要入住,这些县城转向了吃土地和转移支付,但现在的地产市场低迷,尤其人口流出的小县,土地也吃不到了,只能依赖转移支付。
跑遍全国,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景象:绝大多数县级城市的工业园区冷冷清清,房地产冷冷清清,只有吃吃喝喝还是热热闹闹的。
好像只有教育产业、医疗产业、罚款产业等以县城为龙头,再很少有其他产业以县城经济为龙头的。
在“公仆经济”主导下,各行各业主要围绕地方财政在转,企业和服务主要服务于地方政府。
老百姓中收入稳定的也主要是公职人员,不做公职人员的生意难以在县城生存。
发现全国大部分县城工业园和房地产都冷冷清清,只有吃吃喝喝还算热闹。
大部分人日子不好过,钱越来越不好赚,背井离乡的人也增多。
大部分的县城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没产业,没企业,没工作机会,又会导致县城的人才外流严重,尤其是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向大中城市迁移,导致县城人口老龄化和素质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县城经济的萎缩。
更何况,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县城的商业业态遭受到巨大打击,除了吃吃喝喝的生意外,其他行业全都坚持不下去。
如果经济形势继续下行,人口的外流将会加剧,慢慢沦落为东北鹤岗的样子,未来十年有可能重现90年代下岗潮的情形,但过程可能没那么集中,县城不死,只是慢慢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