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石家庄,这座地处燕赵大地的城市,不仅拥有现代化的都市风貌,更承载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独特的风俗,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民众的生活智慧。从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庆典,到独具匠心的民间手工艺;从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到寓意深远的婚丧嫁娶习俗,每一项风俗都饱含着石家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石家庄的风俗,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魅力,更能深入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石家庄的风俗世界,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文化瑰宝 。
民间艺术:多彩绚烂的视觉盛宴
井陉拉花:历史与特色
井陉拉花作为河北省井陉县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庆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在《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相关记载 。到了 20 世纪初,井陉拉花已十分盛行,当地有着 “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 的说法 。
井陉拉花表演通常由三男三女组成,蕴含 “六合同春” 之意 。其道具丰富多样,每种都有独特寓意 。伞象征着风调雨顺、福、禄、寿三星高照,撑伞者引领众人走向光明幸福;彩扇衬托优美舞姿,如彩蝶飞舞;绢代表劳动者身份;背包曾表示远行,解放后虽去掉包袱,但仍具象征意义;太平板寓意打出天下太平、四季平安;霸王鞭有防身抗争之意;花瓶则象征祖国锦绣河山如鲜花般美丽 。
在舞蹈动作上,井陉拉花以 “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 等为主,风格刚柔相济、粗犷含蓄 。其音乐既有河北吹歌韵味,又融合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音调,节奏鲜明,与舞蹈风格相得益彰,极具观赏性 。井陉拉花从形式上分为文拉花、武拉花、丑拉花、俊拉花、戏拉花等,从情绪上分为悲拉花、喜拉花两大类,主要流派有东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和南固底拉花 。
正定高照(中幡):传承与技艺
正定高照,又称中幡 ,起源于民国以前,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据传,古代皇室仪仗队中幡旗不可或缺,肩负幡旗者闲暇时练习幡旗技艺,出宫后将其传给正定百姓,自此正定民间盛行高照杂耍 。
正定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长短、粗细不一,最重可达近 72 公斤 。表演前,竹竿会用龙凤小旗缠绕,上竖两把花伞,竿顶插十支雉鸡翎作为装饰 。表演者用竹竿在手上、肩上、额头等部位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要求稳、准、快且手眼配合一致 。其主要套路包括托塔、盘肘、二踢脚、双武花、单武花、旱地拔葱、孙猴背剑、二郎担山、老虎大撅尾、跨篮等 。表演时,有鼓、乐、锣伴奏,彩旗、竹幡助威,场面热闹非凡 。
作为正定民间花会表演的重要项目,正定高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在百余年发展中形成独特风格,拥有多套套路动作,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它不仅是正定民间文化的瑰宝,也为中国杂技及其他表演艺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常山战鼓:气势与影响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 。因正定在历史上为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作战时运用家乡战鼓擂鼓助军威,常山战鼓因此得名 。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小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成的民间锣鼓 。其编制灵活,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 。表演时,鼓手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手执涂有红漆鲤鱼状鼓槌,叉腿挺胸,两臂圆抡,槌击鼓面、鼓边或两槌互击,鼓点变化万千 。击鼓者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面对面对敲;击钹打锣者配合默契,与击鼓者相得益彰 。
常山战鼓的表演套路丰富,达九章 72 套之多,如《大传帐》《二传帐》《迈大步》《点将》等 。表演时,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彩绸飘舞,气势雄浑 。鼓点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欢快清脆 。同时,鼓手还伴有翻打、出手、搓音、绕脖、挽花、蹦跳等优美动作,极具观赏性 。
常山战鼓多用于婚寿嫁娶以及节日典礼等场合,是农村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 年,常山战鼓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并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精彩亮相,向世界展示了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
传统戏曲:韵味悠长的艺术之音
石家庄丝弦:唱腔与剧目
石家庄丝弦起源于明末,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在 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等,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省部分地区 。
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其唱腔极为独特。演员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后,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整体风格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分为官腔、越调两大部分 。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唱腔明快清新;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唱腔激越悠扬 。这种混合腔体制,使石家庄丝弦的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 。
在剧目方面,石家庄丝弦拥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 。《空印盒》讲述了八府巡按何文秀与老家院周能前往杭州私访王大人被害一案,他们虽逃脱知府陈坚的截杀,访明案情,但不慎丢失金印,后施巧计从陈坚处夺回金印并将其斩首的故事 。《白罗衫》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一件白罗衫展开,牵扯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 。《小二姐做梦》则生动展现了民间生活场景,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描绘了小二姐的梦境与生活 。这些剧目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琐事等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
深泽坠子戏:风格与魅力
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 ,主要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 ,深泽县是其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 。
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由传统的坠子书衍变而来 。在演出过程中,说书艺人为吸引观众兴趣,穿戴戏剧服饰、简易化妆上场,分角色表演坠子书,深受观众喜爱,由此逐渐发展成坠子戏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坠子戏形成雏形,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民间甚至流传着 “卖了被子,看坠子” 的说法 。
深泽坠子戏的唱腔以真声唱字,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且优美动听,具有传统戏曲的特征 。它以坠琴(也叫坠胡,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为主奏乐器,演奏时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 。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二弦、笛、笙、唢呐、大提琴等 。其音乐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小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在表演方面,深泽坠子戏融歌、舞、剧于一体 。演员的身段动作、面部表情和念白都极具特色,念白中不时插有深泽地方方言,更凸显了地方戏曲的特色 。
深泽坠子戏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如《海公案》《刘公案》等连台本戏 。后来,它从其他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如《审诰命》《杨金花夺印》等 ,还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和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如《白毛女》《血泪仇》等 ,这些剧目丰富了深泽坠子戏的内容,使其更贴近观众生活 。
特色饮食:舌尖上的石家庄
主食面点:多样的面食文化
在石家庄的饮食文化中,主食面点占据着重要地位 。缸炉烧饼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是京津冀地区的特色小吃,尤其在石家庄周边地区备受喜爱 。其制作方法独特,将缸横卧,内壁贴饼,外温内烘。这种烧饼呈方(圆)鼓形,色泽焦黄,味道鲜美,香酥可口 。关于缸炉烧饼的起源,相传西汉初年就已在民间出现 。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至石家庄井陉附近,饥寒交迫之际,当地百姓用烤好的烧饼和山间清泉相助,刘秀得以躲过追杀,后来建立东汉王朝 。为纪念此事,刘秀将打造缸炉烧饼的师傅接入宫中,继续为其烤制烧饼,这一技艺也在石家庄井陉、鹿泉一带代代相传 。如今,在石家庄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缸炉烧饼的身影,人们或搭配豆腐脑作为早餐,或在闲暇时当作零食,享受那一口酥脆 。
藁城宫面同样历史悠久,源于隋唐,盛于明清,距今已有 1000 多年历史 。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吏将其进贡皇宫,被列为宫廷佳品,故而得名 “宫面” 。它以精粉、精油、粗盐为原料,经和面、饧面、开条、盘条、上轴、分面、上架、拽条、拉丝、阴干等十几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 。成品条细空心,油亮洁白,粗细均匀整齐 。藁城宫面耐煮不糟,回锅不烂,口感筋道润滑,既可作主食,又可佐餐,尤其适合病人和产妇食用 。近年来,藁城宫面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生产体系,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
特色菜肴:醇厚的地方风味
正定八大碗是石家庄正定区的传统名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由四荤四素组成,选材精良,制作工艺独特 。四荤以猪肉为主要原料,包括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和肘子肉,经过精心烹制,肉质鲜嫩多汁,口感丰富 。四素则采用萝卜、海带、粉条和豆腐等主料,营养丰富且清爽可口 。
正定八大碗中的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 。蒸肉选用五花肉,先进行腌制,让调料充分渗透,再经过油炸使其表皮金黄酥脆,最后放入蒸笼蒸制,这样制作出来的蒸肉口感鲜嫩、香气扑鼻 。蒸鸡选用当地优质鸡肉,经过炖煮、切块、腌制后再进行蒸制,最大程度保留了鸡肉的鲜美和营养 。这些菜肴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多种烹饪手法,展现了石家庄地区精湛的厨艺 。
正定八大碗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当地人民在佳节或重要场合用来款待宾朋、犒劳优秀工人的必备美食 。它承载着石家庄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体现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每到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正定八大碗,共享天伦之乐,浓浓的亲情在这一道道美食中传递 。
节日习俗:传承千年的庆典
春节习俗:喜庆与热闹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石家庄被赋予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春节前,石家庄的大街小巷就已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人们忙着采购年货,集市上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家庭主妇们精心挑选着新鲜的食材,准备为家人烹制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孩子们则兴奋地挑选着烟花爆竹,期待着在新年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
贴春联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在石家庄,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上喜庆的春联,红底黑字或金字,对仗工整,寓意吉祥 。春联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则体现了对家庭幸福的期盼,像 “家和万事兴,人勤百业旺” 。除了春联,人们还会在门上张贴福字,而且常常将福字倒贴,寓意 “福到了” 。挂宫灯也是石家庄春节的特色之一,宫灯造型精美,色彩鲜艳,通常悬挂在门口或庭院中,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喜庆 。大红灯笼高高挂,照亮了人们的心田,也照亮了新年的道路 。
在石家庄的一些地区,舞龙舞狮表演是春节期间的重头戏 。舞龙者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龙具,通过矫健的身姿和默契的配合,将龙的灵动与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 。龙身随着龙珠的引领,时而翻腾,时而盘旋,仿佛在云端翱翔,寓意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舞狮表演同样精彩绝伦,狮子在表演者的操控下,做出跳跃、翻滚、登高、采青等动作,生动有趣 。采青环节更是寓意着瑞气临门、生财有道 。演员们还会在狮子口中吐出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等吉祥条幅,为人们送上美好的祝福 。观看舞龙舞狮表演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
元宵习俗:欢乐与祥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石家庄同样备受重视 。这一天,石家庄的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宛如一片灯的海洋 。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有传统的宫灯、荷花灯、兔子灯,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意花灯 。在正定古城,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灯会上,花灯造型各异,有的以历史故事为蓝本,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物的风采;有的则以现代科技为手段,通过光影效果营造出奇幻的氛围 。游客们穿梭在花灯之间,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感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
赏花灯的同时,猜灯谜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活动 。在石家庄的公园、广场等地,常常会举办猜灯谜活动 。谜题被写在纸条上,悬挂在花灯下面,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地理、生活等各个方面 。参与者们或独自思考,或与家人朋友讨论,绞尽脑汁地寻找答案 。当猜出正确答案时,他们会收获一份小礼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猜灯谜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对人们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考验,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
社火表演也是石家庄元宵节的一大特色 。社火队伍由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等多个表演形式组成,走街串巷,为人们带来欢乐 。高跷表演者脚踩高跷,身着鲜艳的服装,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如跳跃、劈叉、翻滚等,让人惊叹不已 。旱船表演则通过演员们的表演,模拟船在水中行驶的情景,生动有趣 。秧歌队的演员们则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扭动着身体,步伐轻盈,笑容满面,展现出了石家庄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社火表演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
婚丧嫁娶:人生大事的仪式
婚嫁习俗:传统与浪漫
石家庄的婚嫁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传统与浪漫的色彩 。
提亲是婚嫁的起始环节 。在过去,男方会委托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家便会再择日前往求婚 。那时,人们十分看重 “门当户对” 和 “以命相择”,男女双方会各自准备庚贴,上面写有成婚子女的姓名、年庚、三代、籍贯等信息,之后进行交换 。如今,虽然自由恋爱盛行,但通过媒人介绍相识的情况仍较为常见,而且在双方家庭见面商讨婚事时,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礼仪和讲究 。
订婚环节同样颇为重要 。订婚通常在女方家或酒店举行,男方会带上聘金、聘礼和酒席礼前往 。聘金分为大聘和小聘,一般为双数,并用红纸精心包装 。聘礼有简单的六件礼和隆重的十二件礼之分,种类丰富多样 。女方会准备甜茶,由准新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向男方亲友敬献 。男方亲友喝完茶后,会将红包放在茶杯下,这一习俗被称为 “压茶瓯” 。接着,准新娘会在好福气妇人的牵引下,坐在大厅的高脚椅上,脚踩小圆凳,新郎则会为新娘戴上系有红线的戒指,象征着永结同心 。此时,女方会燃放鞭炮,庆祝订婚圆满完成 。
婚礼筹备阶段,男方要准备新的红色床品,在早上铺床,并在上面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摆出 “早生贵子” 的字样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会找未成年男童来 “压床” 。新娘的妹妹会在婚礼前一天下午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 。婚礼当天,迎亲队伍出发时间很早,冬天甚至天还未亮就已启程 。新娘妆毕后,会怀揣一面小镜子,以 “避” 凶光,同时吃下准备好的糕饼 。新娘由兄长背上婚车,并有 “押轿孩儿” 相随 。迎亲人数为单数,寓意男家 “单” 去 “双” 回,添丁添口 。迎亲途中若遇到另一迎亲车队,双方会互放鞭炮或由媒人互换花朵以化解 。
到达男方家后,新人要举行一系列仪式 。他们会一起跨火盆,寓意辟邪,期望未来生活红红火火 。新娘会踩瓦片,代表过去如瓦片般重新开始,同时也蕴含着对生男孩的期望 。新人还会喝交杯酒,象征着从此合为一体,婚后将相亲相爱、同甘共苦 。婚礼结束亲友离去时,新人与亲友都不会说 “再见”,而是以点头或挥手示意送别,避免 “再见” 二字所蕴含的分手与离别之意 。
丧葬习俗:庄重与缅怀
石家庄的丧葬习俗,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深切缅怀 。
当老人病危时,子女、亲朋会围在身旁,聆听其最后的遗愿 。老人咽气后,儿女们会号啕大哭,此为送终 。若子女未能及时送终,往往会被视为人生憾事 。随后,要第一时间为老人穿上寿衣,俗称 “装表”,并盖好 “遮脸布” 。接着,用床将尸体停放在房屋当门处,或搭建灵棚 。在大门旁(男左女右)悬挂白纸团,纸团的条数根据死者的年岁而定,同时在门前张贴讣告 。尸前设置灵桌,摆放油灯(称 “万年灯”)、米饭等供品,桌旁点燃四柱香,门楣也要糊上白纸 。
报丧时,丧主将需要通知的亲属姓名、地址列出清单,派人分头前往报丧 。报丧者会说明葬期及是否动客等情况,无论亲属距离远近,丧主都要热情招待报丧人,或给予现金作为酬谢 。
停尸时间一般为三日,之后便要备棺入殓 。棺木的材质因家境而异,富贵人家多用柏木,穷人家则常用柳杂木 。入殓时,吊客众多,丧家通常会雇佣吹鼓手和戏班 。富者会摆筵席,贫者则设便饭,以此款待来宾 。吊唁的供品丰富多样,有乡亲送的茶点、亲戚送的花供、儿女亲家送的 “三牲” 等 。家庭和亲友晚辈会披麻戴孝,子女分跪灵柩两旁,轮流守灵,直至出丧 。入殓前,会在棺中撒上五种粮食颗粒,孝子孝女向棺底投掷铜钱或硬币,称作 “垫背钱” 。亲人最后一次近距离查看死者遗体时,不允许泪滴落在尸身上,随后将尸体放入棺材,即为入殓 。合棺时,子女会环绕而立,高呼 “躲钉” 或 “提钉” 。
出丧时,“二起脚” 连声响起,鼓乐齐鸣 。掘墓人将棺材推入灵架(或灵车),然后抬起灵架,使其不再落地 。所有孝子手持丧旗、丧棒,整齐地跪在灵轿前,执事人高喊 “起身”,长子手持 “引魂幡”(灵头幡,子为全白、孙为红绿),次子摔 “丧瓦”,三子磕头 。服孝者拄着哀杖,由人搀扶着踟蹰前行,放声大哭,其他人或步或跪,哭念死者,孝女晚辈跟在棺后号哭,沿着街道前行 。棺轿行至大街宽敞处,死者女婿会进行路祭 。
最后,出殡人群抵达坟地,众人将灵柩抬至墓地,葬入事先由 “阴阳先生” 择好时辰挖好的墓穴中 。主孝子先填土三锹,接着男女孝子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将哭丧棒扔入墓内,由掘墓人将墓穴填平,堆起墓丘,并插上引魂幡 。此时,孝男孝女会大哭一场,至此,安葬仪式宣告结束 。
在葬礼结束后的 “烧七” 仪式,同样备受石家庄人重视 。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共计七七四十九天 。七个祭日分别被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断七)” 。头七的子时,传说会有阴差鬼兵护送逝者魂魄返还阳世家中,家属会在家中摆放贡品,但忌讳牛肉、马肉和狗肉,且要荤素搭配,力求丰盛,以此犒劳鬼差,不让其为难逝者 。子时还会在孝房家门口摆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次日清晨,将清水撒在门口,五谷粮扔掉 。头七当晚亥时,撤下贡品,连同烧纸银票等在十字路口焚化 。需要注意的是,头七这天不能去坟地祭祀 。三七时,家人会烧纸钱给亲人,期望能上下打点,让亲人在阴间少受些苦 。五七时,由于传说五殿阎王最为凶狠,对死者的审判至关重要,所以这一祭祀尤为受重视 。若死者有女儿,五七清晨,女儿会在坟头大哭,以祈求阎王对亲人宽容 。断七之后,意味着葬礼彻底结束,死者与阳世彻底断绝关系,留在阴间等待转世轮回 。此时,家人可以烧掉黑纱等,回归正常生活 。
结语
石家庄的风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人民的智慧结晶 。从民间艺术的灵动舞姿、激昂鼓点,到传统戏曲的悠扬唱腔、精彩剧目;从特色饮食的独特风味、丰富口感,到节日习俗的热闹氛围、欢乐场景;再到婚丧嫁娶的庄重仪式、深厚情感,无不展现出石家庄风俗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这些风俗不仅是石家庄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记忆与期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重视并保护这些珍贵的风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通过传承与弘扬石家庄的风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让石家庄的独特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