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葫芦娃史书 2024-12-13 03:38:42

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世人皆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却不知这其中暗藏玄机!司马懿是何等精明之人,岂会轻易上当?一个"多疑"的统帅,为何在识破诸葛亮诡计之后,反而选择了知难而退?更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后来竟说出"他若不撤,必死"这样的话!这背后究竟有何惊人内情?一场看似简单的撤军,却暗藏着怎样的权谋较量?让我们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一、空城计的历史渊源

说起空城计,世人皆知诸葛亮在西城城楼上弹琴的故事,却不知这巧妙的计策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

要说这空城计的鼻祖,还得从公元前666年说起。那一年,楚国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楚文王突然驾崩,他的弟弟公子元不但对王位虎视眈眈,更是对嫂子文夫人心怀不轨。

这公子元为了在文夫人面前显摆本事,竟然率领大军攻打郑国。当时的郑国国力衰弱,城中兵力空虚,面对楚国的精锐之师,实在是难以抗衡。

就在此危急时刻,郑国上卿叔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没有让士兵紧张备战,反而让城中百姓照常生活。集市上小贩叫卖,茶馆里说书人说着段子,街道上行人往来如织,一派祥和景象。

这一幕让公子元大为困惑!他派出斥候打探虚实,却见城中毫无战争的气氛。这般反常,让向来谨慎的公子元不禁怀疑:莫非城中有埋伏?

叔詹正是要的这个效果!趁着公子元犹豫不决之际,他暗中派人向齐国求援。齐国不但答应出兵,还联合了宋国、鲁国一同来援。

公子元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暗暗叫苦:若是不撤,必然腹背受敌;若是撤退,好歹还保住了之前的胜利果实。权衡利弊之下,公子元只得选择撤军。

为了不让郑国察觉,公子元让士兵们"人衔枚,马裹蹄",悄悄地从营地撤离。有意思的是,他还特意留下了营寨和旗帜,用来迷惑郑军。这一招,后来被称为"围魏救赵"之计。

这便是历史上第一次被正式记载的空城计!此后千百年间,这个计策被后人不断发展完善。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说来也怪,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这场空城计对决,在正史《三国志》中却并无记载。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从何而来?原来是在元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首次出现。

罗贯中将这个故事写得绘声绘色:诸葛亮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弹琴,城门大开,街道空空荡荡,这等反常情形让精明的司马懿不得不三思而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空城计"了。

二、司马懿的权力困境

说起司马懿,世人只知他是曹魏的四朝元老,却不知他在朝廷中面临着多么微妙的处境!

建安二十三年,司马懿初入曹操幕府时,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幕僚。谁能想到,这位不起眼的谋士,日后竟成了曹魏朝廷的顶梁柱!

曹操对司马懿极为赏识,常说:"元让智谋,远胜于我!"可就是这句赞誉,却让司马懿陷入了尴尬境地。要知道,曹操身边能人异士众多,像荀彧、郭嘉这样的谋士,都因"功高震主"而落得不好的下场。

司马懿深谙其中的凶险,在曹操在世时,他多次推辞朝廷高位,甚至一度称病不出。这一招果然奏效,曹操不但没有猜忌他,反而对他更加信任。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的地位愈发尴尬。一边是新帝的倚重,一边是大臣的忌惮。每每朝会,司马懿说话都得掂量再三。若说得太好,恐怕引来猜忌;说得不好,又对不起皇帝的信任。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司马懿在征讨诸葛亮时,竟然也要处处留神。若是打得太好,朝中必有人说他功高盖主;打得不好,又要被人说无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兴五年,司马懿在街亭之战后本可以一举攻下西城,却选择了撤军。这一撤,不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让曹魏朝廷不得不继续倚重他。

世人都说司马懿"多疑",其实哪里是多疑?分明是权力困境中的无奈之举!后来魏明帝曹叡即位,更是对司马懿又敬又防。一面让他挂帅出征,一面又派人处处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正是这种微妙的平衡,让司马懿在朝中如履薄冰,却也正因如此,反而让他的地位越发稳固。毕竟在曹魏朝廷看来,只有这样一个既有才能又不敢轻举妄动的大臣,才最适合制衡蜀汉的诸葛亮。

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种权力的制衡,竟成了司马懿日后篡权的基石。他在朝中积累的威望和人脉,最终让司马家族有了问鼎天下的资本。这不禁让人感叹:这哪里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较量,分明是一盘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

三、诸葛亮的精妙布局

世人都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又有几人知道他在西城之战中的精妙布局?且听我细细道来!

建兴五年,街亭之战的失利让诸葛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马谡的一场败仗,不但让蜀军损失惨重,更让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大计遭受重创。

就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没有选择撤退,而是留在了西城!要知道,当时西城可是处在敌军的包围之中,城中更是兵力空虚。这一手,不但让蜀军将士大惊失色,就连敌军统帅司马懿也始料未及。

更让人称奇的是,诸葛亮竟然在城楼上摆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他一边弹着古琴,一边让人打开城门,城内街道上更是空无一人。这般反常的举动,反而让司马懿疑窦丛生。

其实这哪里是什么音乐会?分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为人谨慎,越是反常的局面,越会让他产生疑虑。而这正中诸葛亮下怀!

有趣的是,诸葛亮弹的曲子还别有深意。据传,他当时弹的是《阳春白雪》,这可是一首难度极高的曲子。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还能从容弹琴,这份定力足以让任何对手心生忌惮。

不仅如此,诸葛亮更是借这场"音乐外交"向司马懿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我诸葛亮尚在城中,你司马懿可敢来战?这一招,可谓是将心理战术运用到了极致。

果然,这一招奏效了!司马懿虽然已经看破了城中兵力空虚的实情,却不得不考虑撤军。毕竟在他看来,诸葛亮这般反常的表现,背后必有更大的图谋。

事后有人问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当时强行进攻,岂不是危险?"诸葛亮却笑着说:"正是因为了解司马懿的性格,我才敢如此行事。他若是真的进攻,反而中了我的计。"

这番话让人不禁感叹:诸葛亮不但看透了局势,更看透了人心。他深知司马懿在曹魏朝廷中的处境,知道对方不敢冒险。这才是空城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两位谋士的制衡之道

世人只知道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西城的这场对决,却不知这背后还有一场更为精彩的博弈!

建兴五年的这场较量,表面上看是一次军事对抗,实则是两位谋士在进行一场默契的政治博弈。司马懿明知城中虚实,诸葛亮也料到对方已经看破,可两人却都选择了各自的"聪明"做法。

这不禁让人想起建兴三年的一件趣事。当时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奉命迎战。两军相遇,诸葛亮每日清晨必定派兵挑战,司马懿却总是按兵不动。蜀军将士们都说司马懿胆小怕战,可诸葛亮却说:"此人聪明绝顶,深知其中利害,岂是怕战之人?"

正是这种相互了解,让两人在西城之战中都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不会轻易冒险,所以才敢以空城相诱;司马懿也明白诸葛亮此计的用意,于是干脆顺水推舟,以此保全自身。

更有趣的是,这种默契不止体现在军事上。在政治上,两人也都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诸葛亮在蜀汉朝廷中以托孤大臣自居,从不逾越;司马懿在曹魏朝中则是以"多疑"示人,借此避祸。

有一次,魏明帝曹叡问司马懿:"你说诸葛亮是何等人物?"司马懿答道:"此人足智多谋,天下少有。"曹叡又问:"那你觉得自己比他如何?"司马懿立刻说:"臣不及也。"这番对答,可谓是机智至极。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蜀汉朝廷。后主刘禅曾问诸葛亮:"魏国司马懿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厉害?"诸葛亮回答说:"此人智谋超群,非常人可比。"刘禅不解:"那你为何还敢与他对垒?"诸葛亮答道:"正是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这两段对话透露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两位谋士在各自的朝廷中都刻意抬高对方,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毕竟,对手越是厉害,自己的价值就越发凸显。

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持续到诸葛亮去世。史书记载,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时,竟然放声大哭。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伤心,他说:"失去这样的对手,乃天下之大不幸!"这番话,或许正道出了两人之间那种特殊的知己之情。

五、历史给予的启示

世人都说空城计是一场军事奇谋,却不知这背后还藏着千年不变的权谋之道!

且看唐朝名相狄仁杰,也曾用过类似的计策。当年武则天派他平定河北叛乱,叛军首领孙万荣兵强马壮,围困了狄仁杰的大军。狄仁杰不慌不忙,命令士兵们在城中吹笛唱歌,还开城门邀请孙万荣的使者入城观看。使者回报后,孙万荣果然疑心城中有诈,立即撤军。这一招,与诸葛亮何其相似!

再说宋朝名将岳飞,在对付金兵时也用过这一计。有一次,岳家军粮草将尽,金兵却已兵临城下。岳飞让士兵们在城头载歌载舞,还摆下酒宴,金兵统帅完颜宗弼见状大惊,以为中了埋伏,连忙退兵。这又何尝不是空城计的翻版?

世人只道这是计谋,却不知这其实是生存智慧的体现。就说诸葛亮吧,他深知在刘备去世后,蜀汉朝廷上下都在盯着他这个托孤大臣。若是打了胜仗,难免有人说他权势太大;若是打了败仗,又有人说他无能。这种情况下,不胜不败反而成了最好的选择。

司马懿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在曹魏朝廷中步步为营,既要立下军功保住地位,又不能功高震主引来猜忌。这种平衡之道,直到后来司马家族篡位夺权时依然在用。

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且说明末名将孙传庭,在对阵李自成时就借鉴了这一招。当时他在潼关布下疑兵之计,让李自成误以为城中有重兵埋伏。这一计虽然成功了,但孙传庭最后还是因朝廷猜忌而被革职,这不正印证了"功高震主"的古训?

到了清朝,军机大臣和珅在与朝中大臣的较量中,也常常用这种欲擒故纵之计。他表面上处处谦逊,实则暗中积累势力。这种手段,与司马懿何其相似!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权力的游戏中,表面上的胜负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会审时度势、懂得进退的人,反而能在乱世中走得更远。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这场对决,不正是给后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权谋课吗?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