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约3700字。
古时贵州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一直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说法。
在史书中,一直是“西南夷”的存在。
虽然古时因僰道、枸酱、古丝绸之路(一部分)的经济通廊而稍有起色,催生出了夜郎国这样的较大的联盟国,但基本上还是属于最偏僻,最穷困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穷困偏僻的地方,偏偏以“贵”相称呢?“贵州”这个名称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
一、 “贵州”两个字最早记载西汉河平年间,夜郎古国覆灭以后,贵州地区就基本上纳入各王朝正式疆域。
历经千年以后,到了北宋初期,贵州地区基本上属于夔州路管辖,其中,下辖一个州叫做矩州(辖境相当今贵州省贵阳市及清镇、龙里、修文等市县部分地区),治所在现在的贵阳市。
1.1 普贵入朝归顺,宋高祖下敕书
公元974年(开宝七年),北宋已经建朝十四年。
这一年,矩州控制者,石人部落首领普贵入开封朝见宋太祖,并将矩州献给大宋。
《大明一统志·贵阳府·人物》记载:“普贵,土人,宋开宝间纳土归顺,赐王爵,以镇一方。”
宋太祖欣然,下了《赐普贵敕》的敕书,并封普贵为矩州太守。
道光年间,黄宅中和邹汉勋编纂的《大定府志》里,收录了当年宋高祖赵匡胤给普贵的敕书—《赐普贵敕》,全文如下:
“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惟尔贵州,远在要荒。先王之制,要服者来贡,荒服者来享。不贡,有征伐之兵、讨伐之典。予往为扶播南杨氏之弱,劳我王师,罪人斯得。想亦闻之。有司因请进兵尔土,惩问不贡。
予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穷兵黩武,予所不忍。’寻乃班师。近得耳父子状,知欲向化,乃布之文告之:尔若挈土来廷,爵土人民,世守如旧。故兹制旨,想宜知悉。” (《大定府志》)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史料中,最早的关于当今贵州地区被称为“贵州”的记载。
对“普贵入朝”的记载,目前最主要的史料有五条,明代王重等人编修的《寰宇通志》,明代李贤、彭时编修的《大明一统志》、清代道光年间,周作楫等人编修的《贵阳府志》、清代道光年间,黄宅中和邹汉勋编修的《大定府志》、清代康熙年间,卫既齐等人编修的《贵州通志·前事志》等都有记载。
《贵州通志·前事志》记载:“普贵纳土,太祖嘉之,封以王爵,命为矩州刺史。”
图1 北宋时期,贵州疆域地图
1.2 因为口音问题,矩州变为贵州
《贵阳府志》记载:“矩州治今贵阳府城,贵州为矩州之音转。”
《贵阳府志》又记载:“罗甸王之支属有普贵者,北据矩州,宋太祖初纳款,土人讹矩为贵,太祖因就其所称者为贵州之长,贵州之名于是起矣。”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因为普贵的口音问题,宋太祖没有听清楚,把“矩州”听成了“贵州”,所以,就有了“贵州”这个名称。
事实真的如此吗?
1.3 矩州变为贵州,是因为宋太祖的深谋远虑
《宋史·西南诸夷传》中记载:
“乾德三年,平孟昶。五年,知西南夷南宁州蕃落使龙彦瑫等遂来贡,诏授彦瑫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蕃落使,又以顺化王武才为怀化将军,武才弟若启为归德司阶,武龙州部落王子若溢、东山部落王子若差、罗波源部落王子若台、训州部落王子若从、鸡平部落王子若冷、战洞部落王子若磨、罗母殊部落王子若母、石人部落王子若藏并为归德司戈。开宝二年,武才等一百四十人又来贡,以武才为归德将军。来人乞赐武才钿函手诏,以旧制所无,不许。”
从上边《宋史》中可见,在普贵入朝之前,公元967年(乾德五年),公元970年(开宝二年),普贵的父亲若藏就来朝见过宋太祖。
所以,宋高祖对石人部落普贵父子并不陌生,对矩州也不会陌生,肯定也不会将矩州听成贵州。
他把矩州称为贵州,就是要有意识的提高矩州的战略地位。
因为当时的矩州,是西接大理国,东连荆楚,南北连接成都和广州,无论军事,还是交通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矩州的由来,只是因为当地南边有一个方形大水坑,矩状,才叫作矩州。矩州这个名称相对于贵州,响亮度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当时在广西境内还有一个贵州,就是原南尹州,唐朝改为贵州,所辖的郁林、怀泽、义山、潮水四个县。广西这个贵州与矩州相比,其战略意义大为降低,所以,在宋高祖眼里,矩州这个地方,才是当时实至名归的“贵州”。
综上,“贵州”的起源,就是因为普贵入朝,宋高祖考虑矩州的战略意义,把当时的矩州改为“贵州”。
但是,这个时候,贵州还没有真正变成行政地名。
二、 “贵州”正式成为行政地名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著名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恭祖墓志铭》(田佑恭墓志铭)记载道:“宣和元年,授泸州兵马轸,承诏朝参加忠州团练使,赐金带器币,宠贲优隆朝辞,加贵州防御使,统成都路兵马都监,同两路巡检,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驻扎。”
从此以后,“贵州”这个行政名称正式确定了下来。但是,当时的贵州行政区域和现在的贵州省相差很大,当时的贵州只是贵阳一带。
三、 正式确定“贵州”省级身份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置贵州承宣布政司,治贵州宣慰司城,四川布政司贵州宣慰司来属,下辖八府四军民府。
八府为: 贵阳府、都匀府、黎平府、思南府、思州府、镇远府、铜仁府、石阡府。
四军民府为:安顺军民府(1602-1687)、普定军民府(1685-1602)、普安军民府、平越军民府。
《明史·吐司传序·贵州吐司传序》记载道:“永乐十一年,思南、思州相仇杀,始命成以兵五万执之,送京师。乃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分隶焉,属户部。置贵州都指挥使,领十八卫,而以长官司七隶焉,属兵部。府以下参用土官。其土官之朝贡符信属礼部,承袭属吏部,领土兵者属兵部。其后府并为六,州并为四,长官司或分或合,厘革不一。其地西接滇、蜀,东连荆、粤。”
也就是说,从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开始,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区域。
《明史·吐司传序·贵阳》记载道:“贵阳府,旧为程番长官司。洪武初,置贵州宣慰司,隶四川。永乐十一年改隶贵州。成化十二年置程番府。隆庆三年移程番府为贵阳府,与宣慰司同城,府辖城北,司辖城南。万历时,改为贵阳军民府。”
也就是说,从公元1569年(隆庆三年),“贵阳”这个名称也正式确定了下来。
图2 明朝时期,贵州疆域地图
四、 贵州区域基本定型到了清朝,贵州省的区域大大增加。
《清史稿·地理志·贵州》记载道:“贵州:《禹贡》荆、梁二州徼外之域。清初沿明制,设贵州布政使司,为贵州省。顺治十六年,设巡抚,治贵阳,并设云贵总督,分驻两省。康熙元年,改贵州总督。四年,仍为云贵总督,驻贵州。二十一年,移驻云南。旧领府十。
康熙三年,增置黔西、平远、大定、威宁四府。二十二年,大定、平远、黔西降州,隶威宁府。雍正五年,增置南笼府。六年,割四川遵义来属。七年,复升大定、降威宁。乾隆四十一年,升仁怀,嘉庆二年,升松桃,均为直隶厅,改南笼为兴义府。三年,降平越府为直隶州。十四年,升普安为直隶州。十六年,改厅。
东至湖南晃州;五百四十里。西至云南霑益;五百五十里。南至广西南丹;二百二十里。北至四川綦江。五百五十里。东北距京师七千六百四十里。广一千九十里,袤七百七十里。北极高二十五度四分至二十八度三十三分。京师偏西七度三十三分至十度五十五分。宣统三年,编户一百七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口八百五十万三千九百五十四。共领府十二,直隶厅三,直隶州一,厅十一,州十三,县三十四,土司五十三。
从康熙开始,贵州的行政版图陆续扩大。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
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到1911年(宣统三年),贵州建置设有十二府、一个直隶州,十一个厅,十三个州,三十四个县,五十三个吐司。
图3 清朝时期,贵州疆域地图
五、 关于“贵州”名称来源的其他说法关于“贵州”名称来源,还有很多种说法。
1、以“贵山”得名:现在贵阳市内,有一座贵人峰,也就是古时的贵山,所以,贵州名称因贵山而来;
2、以“罗氏鬼国”得名:《明史·贵州吐司传序》记载道:“贵州,古罗施鬼国。汉西南夷牂牁、武陵诸傍郡地。”后因“鬼国”二字不好听,取谐音为“贵”。
3、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得名:贵州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导致物资运送困难、物价昂贵。因此,人们将这里称为贵州。
以上这些说法,完全都是后人猜测,故不取。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广西境内,很长时间内一直也有一个“贵州”,这个贵州要比我们今天所说的贵州,起源要早的多。
广西这个贵州,根据《新唐书》记载,贞观九年(635年),唐政府将原置的南尹州改名为贵州,原南尹州总管府所辖的郁林、怀泽、义山、潮水4县,仍归其领辖。
这个贵州,从唐太宗设置开始,历经五代和宋元,一直保持到明初。直到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才被明政府降为贵县,贵州之名也才与广西分离。
广西这个贵州与今日的贵州没有空间上的联系。
图4 现代贵州疆域地图
附:本文参考书目
史书:
《新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宋史·西南诸夷传》、《明史·地理志》、《明史·吐司传序》、《大明一统志·贵阳府》、《清史稿·地理志》
地方志:
《大定府志》、《贵州通志·前事志》、《贵阳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