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流通佛法,大非易事

南无地藏王菩萨感恩父母 2024-10-17 17:08:07

印光法师|流通佛法,大非易事

净土十三祖

34、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原文】

弥陀衷论○1 ,若经若论,皆有功于净业行人。亦有启后人妄作排古之端,其过殊非浅浅。当取其闭关专修之法。其所谓自匡庐创建莲宗以来,无一识经义者,其亲证三昧,唯一省一大师。皆其偏见局论,最为轻藐古德。开我慢之道,邀来哲共游,岂非谤法谤僧。而其所以作此说者,实欲露出自己乃亲得圣师真传,实为净宗第一功臣而已。至于指斥紫阁○2 ,云栖,蕅益等,适彰其少见少闻,不达如来权实法门,欲以己之一机为准。如古德谓得鸟者网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网。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3 。王耕心决欲以一目为网,一人为国,发而为论,颇自矜张○4 。犹是少年时空腹高心○5 ,不可一世○6 之狂态。谓己掩关二期,亦有所证,断难取信。何以言之,证三昧人,非不开议论之辩口。但心平气和,唯理是尚。若彼所论,多皆矜己斥人,乃坚白同异○7 辩士之言,非契理契机决定之论也。纵然有功,吾不敢向人赞叹,令其受持流通也。

【白话文】

《弥陀衷论》,是王耕心根据魏源居士所会集的《摩诃阿弥陀经》而作的论,无论是《摩诃阿弥陀经》还是《摩诃阿弥陀经衷论》,对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都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开启了后人随便排斥古德的先例,其罪过实在不小。《弥陀衷论》中所可取的只有闭关专修之法。王耕心所谓的自从慧远大师创建莲宗以来,无有一人能识得净土宗经典的根本义理,尤其是亲证念佛三昧的,只有省一大师一人。这完全是王耕心的偏面短浅之说,最为轻慢藐视古大德。开辟贡高我慢的歪门邪道,让后来的学佛人都跟着他一起走上我慢之道,岂不是谤法谤僧?而他之所以要这样说,实际上是想要显露自己是亲得圣师真传,让人认为他是净土宗无人可比的第一功臣罢了。至于王耕心指斥紫阁飞锡大师、云栖莲池大师、灵峰蕅益大师等,正表现出他少见少闻,不知佛所施设的法门有权巧方便与究竟不变之不同,想要以一己之见识作为天下人的唯一标准。如同永明大师所比喻的:网住鸟的,只是整张网中的某一个网眼,但不能把这一个网眼就当作整张网。治理好国家,功绩在于国君一人,但不可将国君一人当作整个国家。王耕心非得要把一个网眼当作整张网的作用,将国君一人当作整个国家的全部,由此而高谈阔论,自我夸耀张扬。犹然是少年人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自认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自己的狂妄姿态。他说自己闭关两期,也有所证得,断然很难让人相信。为什么这么说呢?证得三昧的人,并不是不辩是非,无所议论。但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而王耕心所说,大多都是夸耀自己,指斥他人,就如同两派好辩之士对事物与观感及其本质之间提出的相同与不同的(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只强调事物与观感及其本质之间的关系根本不同,而提出“离坚白”之说, 惠施学派只强调事物与观感及其本质之间的关系完全一致,而提出的“合同异”之说)两种片面性说法,都不是契理契机、圆融无碍的定论。所以王耕心的那种说法,纵然对人有点帮助,我不敢向人赞叹和劝人受持流通。辩论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8 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yān)没○9 。魏承贯○10 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11 过于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12 ,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chái)○13 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症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症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14 乎。

流通佛法,决不是一件容易事。翻译经论,更不是临时潦草之事。所以译经场中,有主译之人,有翻译词语之人,有断定义理之人,有修饰文字之人,岂敢随自己意想而别出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会集的《大阿弥陀经》,从宋朝至明末,有许多人依之修学。后来由于莲池大师认为犹有不恰当之处,所以从那以后,王龙舒会集的《大阿弥陀经》就渐渐地消失了。晚清时期的魏承贯居士,其学识赶不上王龙舒,而他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超过王龙舒。其实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所以容易显现出更好的效果。哪里是魏承贯超越于王龙舒之上呢?莲池大师尚且不流通王龙舒的会集本,我们岂敢流通魏承贯的会集本,而开启后人妄改佛经的先例。尤其是让那些反对佛教的人,说佛经都是后人编造,当初就并不是真正从印度传译过来的。当然,魏承贯会集的《摩诃阿弥陀经》和王耕心所作的《摩诃阿弥陀经衷论》,若是真修行的上根人看了,也很有利益,因为有能力只汲取其中的有益之处,而不沾染其中的弊害所在。若是普通的下根人看了,只能是未得其利益,而先受其损害,因为将多半会仿效其改动经文排斥古德的罪过,而不会学习其直捷专精用功的行持。所以,弘扬佛法,必须观察众生的根机,施设切合实际的理论方法,以对症下药。理论方法不切合实际,就如同下药不对症。怎敢因为有一点可取之处,而让人广泛流通,使得那些普通的下根人造罪呢?

释群疑论,光昔曾请得,亦曾看过一遍。以目力不给,不能多看为欠。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况后生浅闻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萤光而较日,多见其不知量也。惜哉王生,何苦如此。

《释群疑论》,我过去曾经请来看过一遍。因为视力不太好,很遗憾不能多看。若论切合时机的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第一。而其中的《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所著的最精最妙的注解。自从佛说《阿弥陀经》以来的注解之中,当首推第一。即便是古佛再来到这个世间上,展现无碍辩才和无量智慧,重新注解这部《阿弥陀经》,当也不能超出这《要解》之上。何况年轻后生的阅历和见识都很浅薄,就想指斥古大德,企图超越其上呢!简直是以萤火虫的光亮来跟太阳较劲,是多么的不自量力。可惜啊,王耕心,你何苦如此呢!

澍(shù)庵○15 之问书皆能诵,乃他心通耳。本欲详言其旨,以修补藏经无暇,且待异日。

至于澍庵对于别人问他书本里的内容时,他都能背诵,乃是他心通的体现。本想详细说明其中的要旨,因为修补藏经,没有闲暇,且待以后再说吧。

(全文完)

【注释】

1【弥陀衷论】即《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咸丰初年,魏承贯居士会集《摩诃阿弥陀经》。清光绪年间,王耕心居士作《摩诃阿弥陀经衷论》。

2【飞锡】唐朝高僧。生卒年、乡贯不详。通晓儒墨,文笔流畅。初学律仪,后与楚金共研天台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742)游长安,驻止终南山紫阁峰草堂寺。天宝三年(744)以后,每年春秋二季间,于长安千福寺法华道场,与同行大德四十九人修法华三昧。其后,奉敕入住千福寺近三十年。著《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以念佛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念之法。另著有《往生净土传》五卷、《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等。

3《宗镜录》卷第一:“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理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

4【矜张】夸张。

5【空腹】比喻没有才学。【高心】心高气傲。

6【不可一世】谓自视甚高,对天下人极少赞许推重。可,称是。

7【坚白同异】指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 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它方面。

8【聊尔】姑且;暂且。

9【湮没】埋没。淹没。

10【魏源】(1794 —1857 ),字默深,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官至高邮州知州。晚年隐居杭州,潜心佛教,法名承贯。病逝于杭州。著有《无量寿经》会集本——《摩诃阿弥陀经》。

11【自任】自信,自用。

12【施功】操作。

13【吾侪】我辈。

14【罪愆】罪过;过失。

15【澍庵】澍庵大师,江南甘泉人。少时粗犷无赖,不持戒律。尝居扬州禅寺,以与饭头相竞,秽骂无礼。主僧诃责之。后悔改,闭关三年,专持大悲咒,禁语。三年出关,则神采顿殊,抑抑自下,见者皆敬异之。尝于茶社为学子诵所论书,且诵且解。师于内外方策、九流百家,下逮小说、短书,一切文字,不待目涉,无不成诵。咸丰初年入寂。

2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