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卒话史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听到“阉党”一词,而这个特殊群体便是宦官集团,他们被统称为“太监”。
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太监是身体残缺之人,他们之所以净身当太监,往往也是迫于生活。
因为太监常年奴颜婢膝地侍奉主子、而且自己又失去了生育后代的能力,给我们的印象就像朝堂中寄生虫一样,他们往往还仗着帝王的宠信,做尽坏事。
但凡事也有例外,像唐朝中期的高力士、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的蔡伦,还有明朝永乐大帝年间的远洋航海家郑和,这些人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宦,他们秉性忠良,世人称颂。
此外,明朝神宗时期,东厂提督的宦官陈矩,也是贤宦中的一股清流。他生前贤达善良、清明忠直,死后更是被皇帝亲赐“清忠”二字,可谓生荣死哀。
明朝时期的那些宦官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后,吸取前朝教训,对宦官严加防范,不允许宦官干政,甚至不允许他们识字读书。燕王朱棣夺取帝位之后,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宦官的功劳,所以宦官逐渐被重用。但此时宦官还远没有达到专权的地步。
从明英宗时期的王振开始,宦官集团开始逐渐掌握大权,紧接着,明宪宗身边的汪直,明武宗身边的刘瑾,明熹宗身边的魏忠贤等等,个个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
总的来说,在整个有明一朝,太监群体的存在确实极其特殊,他们手握生死大权,结党营私,谋害忠良。
虽说有权有势的太监一抓一大把, 不过也有像郑和这样的正直太监。郑和为了大明王朝的声誉,他排除万难,七下西洋,不但让明朝国威远扬,还促进了明朝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利国利民。
除了郑和,万历年间的陈矩为明朝的发展,也立下了卓越的贡献。
1539年初春,陈矩出生在明朝北直隶安肃县麒麟店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一家人身处生命线边缘。
为了有口饭吃,其父陈虎在百般无奈之下做出痛苦的决定,准备给陈矩净身,入宫当太监。
公元1547年,未满9岁的陈矩历经“净身之礼”后,被送入明朝后宫,当了一个小太监。要知道,历朝历代进入宫廷当太监,对于其分配的岗位不同,直接影响其后期走向。
在司礼监服役的陈矩算是幸运的,对比那些被派往御马监、尚宝监、尚衣监、印绶监等内廷杂役部门去做负责清洁、保管、看守、打扫等粗活的小太监相比,陈矩主要负责协助大明皇帝处理日常事务,这个部门算是名利双收的“一等”部门。
作为司礼监的太监,他们在皇帝面前有一定的话语权,也是朝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就连朝廷大员对他们也要示好逢迎,更不敢得罪。而明朝那些实力太监,大都从司礼监走出去的。
聪明伶俐的陈矩很快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在被秉笔太监高忠看中后,陈矩很快成了司礼监的“二把手”。
学习榜样,誓做好宦官在陈矩眼里,高忠人如其名,是个德行忠厚、端方正直的人,他既是自己的上司,更像自己的师父。而且高忠遇事冷静,沉着自如,当鞑靼俺答汗带兵逼近京师时,高忠依然泰然处之,应对自如。
有了这样的行业“标杆”,陈矩也始终把高忠视作自己的榜样,不但精于业务,心里更是装着皇帝和社稷。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在师父的指点下,陈矩从不敢怠慢,兢兢业业,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分寸拿捏得当,代君出巡时,与地方官员打交道低调内敛,从不张扬,而且秉公办事,高效得法。后来,沿路官员百姓都遵称陈矩为“佛”。
皇帝身边从不缺太监,但陈矩这般忠心为主的宦官,还是得到了明神宗朱翊钧的认可和信赖。
在明朝,很多皇帝都会对宦官予以重用,都会赋予他们很大的实权,汪直、刘瑾,还有“九千岁”魏忠贤,这些人仗着皇帝撑腰,专权独断、横行朝堂、结党营私、鱼肉百姓,百姓对他们谈之色变、恨之入骨。
万历十年,陈矩在张宏的力荐下,成为明神宗的心腹。此后,陈矩平步青云,从司礼监典簿、司礼监监丞、司礼监太监再到宫中骑马,可谓风光无限。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陈矩得以执掌风靡一时的东厂。
虽然权力至高无上,但陈矩自始至终秉持“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做事原则,从不鼠肚鸡肠,更没有收受贿赂。
《明史》记载:“刑罚用稀,厂卫狱中至生青草。”由于厂卫狱中所关押的犯人稀少,以至于长上了青草。这似乎跟我们印象中的东厂差别很大。不得不说,这跟陈矩的秉公执法有着密切联系。
不改初衷,生荣死哀有一次,明神宗因为女儿荣昌公主和驸马杨元春吵架的事,打算惩处一批臣子。陈矩认为,这是皇帝的家事,有道是家丑不可外扬,陈矩建议神宗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神宗觉得有道理,最终命陈矩全权处理。
陈矩本着事态影响最小化原则,只是对驸马进行了一次象征性的批评教育,便将此事完美了结。
而发生在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的"妖书"大案,更是让陈矩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说是“妖书”,其实是匿名检举信。当时朝堂内外和许多重臣家门口都被人暗中放了一封信。信上内容描述:“大率母爱者子贵。郑贵妃之专擅,回天转日何难哉?”
意思是,郑贵妃勾结朝廷要员,密谋换掉太子。这件事让明神宗愤怒不已,他让陈矩率领锦衣卫彻查此事。
此事一出,人人自危。很多文臣武将开始极力拉拢陈矩,他们不想卷入此事,更不想因为这件事掉脑袋。当然,还有一些有心人欲借此事混淆视听、铲除异己,也纷纷向陈矩靠拢。
陈矩深知此事责任重大,处理得不好,不但辜负皇恩,也会招致祸害。为了尽量避免事态扩大化,他准备瞅准时机暗中调查。
后来,一个叫皦生光的京城无赖出现在陈矩的视野。此人曾经借伪造诗句构陷郑贵妃和国舅。陈矩很快将皦生光拘捕并施以刑讯,但此人就是不招。陈矩为了尽快结案,做主将“妖书”案的罪名定在皦生光身上。即便皦生光不是“妖书”案的始作俑者,他同样还是死罪一条。所以,这次即便枉杀他,不过是抵罪罢了。
《明史》中评价此事:“矩治妖书狱,无株滥,时颇称之。”
陈矩阻止了“妖书”案的扩大,更没有滥杀无辜,或许说对于这种莫须有的指控,往往只要加强律法管理就可以完美解决。因此陈矩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称赞。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陈矩手握监察、纠政、东厂等大权,可谓位极人臣。但此时的他依然恪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一段时间内,京城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冤假错案,良好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这在宦官专权的明朝确实罕见。
由于陈矩德行方正,公元1607年陈矩去世时万历赐其“清忠”二字,文武百官纷纷扶灵为他吊唁送葬。时至今日,仍有人自发为他扫墓、凭吊。
纵览华夏五千年文明,历朝历代阉党不计其数,但唯明朝最盛。这些阉党仗势欺人、贪污腐化、残害忠良,可谓人神共愤,但像陈矩这样能在朝堂呼风唤雨却低调做人、秉公做事者,少之又少,而他的存在更是明朝之福、百姓之福。
(图片皆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