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4亿人的黑土地,从无到有的东北大粮仓增产潜力还有多少

闲说宇俊星 2024-05-20 22:14:46
北粮南调

曾经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地区如今建立起了人类规模最庞大的工业网络。相应的大量耕地变成了工业和建筑用地,加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往长三角、珠三角聚集。这里多个省份的自产粮食都不够吃了。

各省粮食自给率(张栋伟)

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广西老表很大一片土地种甘蔗了,也算是另一个角度保证了中国的糖的安全)的主粮全部依靠外部调入。

东北的黑土地(地理沙龙)

那这几十年来,中国那些地区增长是怎么把南方“消失”的粮食补上的呢。答案是北方特别是东北平原所在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东部几个盟市。

而东北平原这片大粮仓是建国后从无到有,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黑土地上的大粮仓

这是全国各省份的主粮产量排名,我们印象中的产粮大省两湖、四川的粮食产量只能算全国中上游了。

从省区角度来看,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今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557.6亿斤(77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3%,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加上吉林省4000万吨,内蒙4000万吨,蒙东的4盟市广义上也是东北平原的延申,这里生产了2900万吨(内蒙另外一处产粮区是河套地区)。这些地区加上来生产了全国1/5的粮食,而这里的人口只有6000万,只有全国人口的4.2%。

可以说东北大平原是中国粮食稳定的基石。

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受到地形状况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可作为耕地的面积占比并不高。占我国面积巨大的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宜粮食种植。只有新疆和甘肃部分绿洲平原能生产农作物(新疆未来粮食增产潜力也很大)我国的粮食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中,地势平坦的平原、盆地和高原地区。

比起其他的产粮大国美国、印度。我国的耕地面积是最少的,所以我们一直有底线思维,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近些年由于东部、南部很多产粮区转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用地,还有南方大量土地转种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所以北方省份的产粮任务更重了。

我国耕地分布

虽然耕地面积差点意思,但我国农作物的生产也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雨热同期。季风在夏季带来稳定大量的降水,很好的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相比较于同纬度的国家我们冬季气温偏低又更好的消除了虫害。

我国年均气温分布

而且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夏季的均温还是高于20度的,积温大于2000摄氏度。这些都是东北农业开发的有利条件。

东北大部分产粮区,7月均温20度以下及有效积温低于2000摄氏度。再往北往东一些积温就差很多了。

黑龙江省积温分布

虽然很多人比较遗憾俄国人在19世纪占据了外东北很多土地,比东北的面积还大。但是外东北夏季降温快,很多地方7月均温20度以下。可耕种的面积反而没有东北多,只在黑龙江下游区域,兴凯湖南岸和布里亚山脉和黑龙江交界处。

除了这几个地方外东北要不是夏季气温不足,要么是冻土,要么是针叶林,农业开发现状和东北有天壤之别。

在东北地貌

和俄国临近地区中国的粮食产量:

漠河粮食产量0.49万吨、塔河1.19万吨、呼玛12万吨、黑河市爱辉区40万吨、孙吴县25万吨、逊克56万吨、嘉荫29万吨、萝北142万吨、绥滨134万吨、同江237万吨、抚远179万吨、饶河181万吨、虎林293万吨、密山195万吨、鸡东75万吨、绥芬河90.67万吨、穆棱50万吨、东宁19万吨。

在东北可耕种的大致范围

可以通过中俄交界处的粮食产量推断俄国远东地区农业的潜力。我们这边靠着俄罗斯的地区一共没有超过1800万吨,和黑龙江7700万吨粮食产量相比也是小头。俄国人即使达到中国这种开垦强度,最终产量能达到黑龙江的1/4就不错了,更不能和整个东北去比较。

更重要的是即使要开肯,俄国也没有人了。外东北目前600万人,而且还在持续下降2050年会下降到300万人。没有中国人帮忙开发这里空有地但是种不出粮食。

开荒人的奇迹

俄国人在苏联时代没有抓住机会完成对外东北荒地的改造,现在永远失去了机会。而中国人在20世纪以来通过持续不断地移民,建国后不畏艰难的改造。给这片黑土地留下了巨量的工农业遗产。

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不等于实际耕地面积,毕竟平原不能都用来耕种,平原也有起伏。没有改造、没有经过平整、排水的地很多就是吞噬生命的沼泽烂泥地。

沼泽

几千年来,出了山海关只有辽河下游区域有一些稳定的农耕土地。广大的东北腹地在高句丽、渤海国、金国时只有零星的一点农耕。这里被大量的沼泽和森林覆盖。这也是我们看明代地图关外的稳定控制区只有环渤海湾这一片。

唐初府兵和藩兵同征高句丽

沼泽烂泥地在古代是需要百年千年时间才能搞定的。唐太宗在贞观18年末远征高句丽时,带了专门的工程部队假设浮桥才能进军。

如今东北的农垦区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4°10′到50°20′,纵贯10个纬度。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大部分是这几十年开垦出来的。当年的开荒人很多还健在,东北的耕地面积为3千万公顷是47年后一点点的“长”出来的。

北大荒的位置(来自不周山)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先行出关的解放军各部队就很重视东北农村的农业生产。在初期城市攻坚战遇到阻力后。东北局马上调整了方向“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不仅开始在农村、山区剿匪,也在广大农村开展土地运动,加大垦荒。1947年在极端艰苦简陋的环境中,建造的第一批机械化公营农场,标志着东北大开发的开始。这些“内功的修炼”让东北成了解放战争首先局势逆转之地。

解放军化整为零上山剿匪

建国以后,东北地区人口猛增,由3000万迅速增加到1亿人。给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专家、青年也响应号召来到了北疆。

各地热血青年来到东北开荒

连续2代人在北国寒冷的环境下开荒,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这才有了今天的沃野千里。

1949年开始到1955年,北大荒农场数量从十五个增加到五十四个。1956年到1957年,先后有一点七万铁道兵和十万官兵转业奔赴北大荒,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垦荒生涯。短短两年的时间,农场开垦数目达到了一百多个,拥有职工三十多万,耕地面积更是多达一千七百五十万亩。

挑战

东北地区粮食连续十几年增长的背后也有隐忧。

那就是黑土耕区表层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与开荒之初相比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

东北一处准备春耕的田地

由于过度开荒,这里的原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东北地区降水都集中在夏季,经常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松花江洪水

松花江、嫩江经常发生大的洪水。即使是没有洪水的年份,因为大量土地开荒过度的,使得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面对夏季径流集中冲刷,土地的有机质流失的非常快。

北大荒开荒之初,黑土层厚达八十厘米以上,而现在,最多不过三十厘米。粮食在增产,也在消耗几十万年大自然的馈赠。

目前东北黑土层已经薄了很多

因为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土地失去了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如果不积极干预会导致粮食年产量减少。不做任何措施的话,预计再过五十年,很多地区的黑土层就会彻底消失。

而内蒙靠着大兴安岭的几个产粮区,则是降水不足。主要依靠西辽河完全应付不了农作物的生长。赤峰、通辽地区的地下水抽取很严重。这里必须开展节水农业和调水。

未来增长的极限

2000年后,我国粮食连续跨过1.1万斤、1.2万斤、1.3万斤。农业部目前提出了要增产1000亿斤(5000万吨)的目标。

这些年粮食人均和总产量一直在增加

但就土地面积来说,这个已经增长到头了。蒙东部分地区、西辽河、黑龙江部分地区都有过度开垦的迹象。而且这些地区也伴有过分抽取地下水的现象,特别是蒙东地区,西辽河也尽快被用干了。所以很多农田要“减负”,进行了休耕了。

缺水的蒙东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

既然总面积增长有限,那么就要提高单产了。其实我国单产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

玉米、大豆、小麦和油菜都是“潜力股”。目前,我国玉米亩产比美国低近300公斤、大豆比巴西低约100公斤、油菜比法国低约40公斤,这些作物的单产都有提升空间。

根据国家品种区试结果,水稻、小麦、玉米区试亩产分别为600公斤、420公斤、650公斤。比大田亩产分别高130公斤、40公斤、230公斤。各地农科院也在帮当地优化种子和帮助各个农场优化农时。

人口问题是未来最大的灰犀牛

不过最后还要提一点,从2022年开始的全国人口负增长将拉开一个2~3代人的漫长人口下降周期。

东北早于全国开始了这个周期。

日益凋敝的东北农村

东北的人口负增长早于全国

最后还要说一下,现在我们的国土和基础设施是按照10亿以上的人口规模设计的,未来整个中国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的粮食、铁路、学校了。这是未来最大的灰犀牛事件。就像西伯利亚对于俄罗斯,尽管是一个宝地,但是没有足够的俄国人能把宝藏充分挖掘出来。

对于粮食增产我很有信心,但是对于人口再增长我很怀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