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早已去世!26岁走红,2年后跳楼,临终前17字遗言让人哽咽

司徒昼 2024-11-13 22:46:49

文|卡夫卡的熊

编辑|司徒夜

2011年10月25日,对许多人来说是平平无奇的一天。

但那天,是演员尚于博的忌日。

那天,他站在天台踌躇犹豫三个小时,最终选择一跃而下,了却此生。

迷惑、不解,难以置信。

因为彼时的他,正值演艺事业巅峰期!

手握《天涯歌女》《杜拉拉升职记》等多部代表作,与马雅舒、张柏芝、李光洁有过合作。

未来,无可限量。

所以,大家想不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

直到看了临终前的17字遗言,才终于明白尚于博的难言之隐。

也终于理解母亲的毛爱珍的选择,有多么的“揪心”。

往事不堪回首

可能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娱乐圈并没有尚于博这号人。

毕竟,他不营销、不炒作,没有什么惊天骇俗的新闻,也没有一鸣惊人的角色。

可他低调蛰伏多年,气馁过、悲伤过,却从未放弃过。

于他而言,表演是毕生追求的事业。

尚于博出生在湖北荆州,年幼便被父母带到深圳生活。

然而,爸妈忙于事业,经常将他一个人丢在家里。

那些“独守空房”的日子,电视机成为最好的“童年玩伴”。

他沉迷于剧中一个个有趣的角色,不知不觉会代入其中,然后不断模仿,反复练习。

通过表演,好像找到了情绪的疏通口。

学校放假,同学们选择出门旅游,而他更多时间钻在家里看电影、追剧。

表演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并在不久的将来,推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2001年,尚于博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与张歆艺、曲珊珊、牛萌萌成为同学。

大学四年,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未曾有过丝毫懈怠。

因为他坚信,努力终会有收获。

果不其然,毕业后的第一年,他便拿到人生第一个剧本《陆军特战队》。

虽然戏份不,但对于他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已是荣幸。

靠着出色演技与过人样貌,尚于博又在第二年与张柏芝、潘粤明、潘虹合作,主演了电视剧天涯歌女》。

那时的潘粤明尚未发福,气质凌冽,像极了白面书生。

尚于博也不差。

表演自然流畅,眼神中透露着坚毅的光,乍一看与古天乐还有几分相似。

这之后,相继主演了《娘家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瑶山大剿匪》,一直活跃在荧屏之上。

可谁又能想到,光鲜亮丽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一桩桩,一件件,压得他喘不过气。

与病魔苦苦斗争

具体因为什么患上抑郁症,估计尚于博自己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缺爱童年引起的性格敏感,也可能是入戏太深导致的工作压力。

总而言之,他不快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焦虑到整晚睡不着,在辗转反侧中度过漫漫长夜。

可他很少向外人倾诉心事,往往选择独自承受,尽量不给身边人添麻烦。

朋友眼中,他乐观开朗,父母眼中,他孝顺懂事,几乎没人发现他有什么不对劲。

大家不知道,有一种抑郁症叫做“微笑型抑郁症”!

平时笑脸迎人,给人一种阳光自信的感觉,但实际上早已病入膏肓,很难让人察觉到自己内心的痛苦。

这类人习惯性压抑情绪,害怕被误解,成为他人的负担。

现在看来,尚于博颇有类似倾向。

他自己深受抑郁症的折磨,却反过头来安慰同剧组的马雅舒:“别抱怨生活。”

大家印象中,尚于博也是一个很正面的人。

《娘家的故事3》宣传期间,大家一起录节目、吃盒饭,闲暇时唠家常,并没有流露出丝毫异样。

即便是后来确诊抑郁症,仍旧坚持治疗,不放弃生的希望。

他遵照医嘱开始写快乐日记,通过健身来充实生活。

经常泡在健身房里,去做一些高强度的训练项目。

有时候会自己开车去机场,还会旅行、爬山,尝试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

他一直在改变,希望得到疗愈。

有一次开车迷路,误入一片玉米地,以至于两个小时还没到机场,恐慌再次占据内心。

事实证明,这条路的确很难走,一次又一次努力,到头来抵不过病情的突然发作。

时好时坏,反反复复,不断磨炼意志。

2011年初,尚于博的病情开始不断加剧。

与好友自驾西宁途中,躁郁症突然发作,开始大笑大喊:“我好了!我好了!”

状态阴晴不定,似乎已经开始胡言乱语了。

后来有几部戏找上门,那时候他进入重症阶段,已经无法自主做决定,只能找到母亲帮忙。

崩溃、无力,情绪不受控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旁人难以做到感同身受。

在一次又一次的破防下,脑子中紧绷的那根线终于承受不住了。

十七字遗言,引人泪目

提起尚于博,身边同事是这么评价的:

“他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每天心态都非常好,演戏特别认真。”

然而,这个外人口中的乐天派,竟然选择从住所天台上一跃而下。

生命,永远停留在二十八岁那一年。

事发前的监控显示,尚于博在楼顶停留长达三个小时。

他来回踱步,焦虑、迷茫、彷徨,陷入负面情绪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可惜,那时身边没有一个知心人,能够为他分担重担。

最终,尚于博选择放过自己,用极端的方式了却此生。

去世消息传出后,舆论炸了,真真假假,说什么的都有,甚至传出尚于博为情自缢的消息。

对此,经纪人表示十分气愤。

大概不曾料到一位已逝之人,竟然也会被谣言中伤吧。

尚于博的心理医生也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的辞世对他自己是一种解脱,但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不过,他并非什么都没有留下,手机短信中那十七个字,成为留在世间最后的证据。

“我的死跟他人没有关系,无需责怪任何人。”

即使去往另一个世界,依旧为家人朋友着想。

他的善良令无数人动容,也深深刺痛着母亲毛爱珍的心。

如果当初对儿子多一些陪伴和关爱,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悔恨、自责、不甘,多种情绪集于一身。

11月13 日,尚于博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办。

毛爱珍哭到几次险些摔倒,泪水早已流干。

比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让她气愤的是网上舆论。

不少网友认为尚于博太过脆弱,难以承受娱乐圈的压力,这才导致悲剧发生。

也有人将这口锅甩给父母,认为双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毛爱珍很无奈,因为孩子只是生病了,完全由不得自己控制。

为了告诉大家,也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到抑郁症。

在尚于博去世一周年后,毛爱珍以理事长身份出任中国首家关注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宣传的基金会。

她励志要帮助更多人,希望儿子的悲剧不再重演。

她说:“我要少一点父母承受我这种痛苦,少一些人承受这种疾病的折磨。”

“我觉得如果这样做,我的生命就有意义。”

或许,在毛爱珍的心中,她早已不是独自前行,而是和天堂另一边的儿子一起活下去。

带着那份“使命”,带着未完成的愿望,将更多人从深渊之中拯救出来,算得上另一种意义的“重生”。

几年时间过去,基金会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她多次参加媒体专访,希望被更多人看见。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见了许许多多的“尚于博”,张进正是其中之一。

两人在一次拍摄中相遇,之后因为抑郁症走的越来越近。

不过,张进从没有放弃过自救,他将自己的治病经历与感悟汇成文字,记录在《渡过》等书籍中。

并且,组织成立患者互帮互助的组织,帮助更多深陷抑郁症的患者走出困境。

其实,圈内和尚于博一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乔任梁也是其中之一,曾深受抑郁症折磨,苦不堪言。

他对工作有着高要求,加上性格敏感又内向,不懂得及时向周围人求助。

低谷时期遭遇到网络暴力,遭遇心灵的致命一击。

他曾在访谈中哭诉自己努力工作,换来的确实无数攻击和误解。

种种因素,让乔任梁和尚于博做了同一种选择。

结语:

尚于博走后,毛爱珍并没有长时间沉溺在悲伤中,反而选择创立基金会,关爱更多患者,这种传播爱的行为值得点赞。

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一般人可能难以理解,但通过朋友亲人的疗愈以及药物的及时干预,能够得到缓解与康复。

所以,及时掌握身边人不正常的情绪反应很重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