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城,太行山下的一块璀璨明珠,又称为做山西的小京城。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到处都留有古迹遗存,尤其以多姿多彩的寺庙最为著名。
走进宣化古城,三教的建筑随处可见,道教的宣化永宁宫,佛教的朝阳寺,以及众多的古刹名寺。在这些名刹之中,还隐匿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寺小庙,它们就像这座古城的点点滴滴,见证了这座城市沧桑的历史变迁。
在宣化城郊的太行山脚下,坐落着一座建于900多年前的小寺,当地人称它为“清圆洞寺”。这座小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已很少有人来访。寺内殿堂破败,想来是经受了了百年的风吹日晒。然而在这座小小的古刹里,还住着一位虔诚的守护者——一位77岁的老和尚,他已经在此独居苦修13个年头。
这一天,一位自媒体博主名叫“凡凡”的年轻人偶然发现了这座小寺的存在。他驱车走上崎岖小路,终于来到了这座古刹面前。残破的寺庙外表与里面简陋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强烈对比,让他不禁为这位默默守护古刹的老和尚的生活处境感到心酸。
当凡凡来到老和尚的山洞时,只见77岁的老人虚弱地躺在土炕上。老和尚听见有人来访,招呼他进来。
这是一个极为简陋的山洞,里面摆放着老和尚生活的点点滴滴。墙面斑驳,满布灰尘,一个破旧的棉被铺在土炕上,就是老人的床。头顶上方,能看见山体的裂隙,冷风从缝隙灌进洞穴,让人不禁打个冷颤。里面没有取暖设施,老人只能把整个身子裹在厚棉被里。
“师傅,您中午就吃这两碗月饼碎吗?”凡凡看着土炕边两个污渍斑斑的碗,不禁愣了一下。老和尚点点头,表示确有此事。他平日里吃的都很简单。
原来,老和尚已经在这座小寺修行13年。起初身体还硬朗,他白天修葺庙宇,晚上在山洞静思;但现在上了年纪,身体多种疾病缠身,已经很难独自承担修缮庙宇的工作。
“我身体不太行了,腿脚不听使唤,没办法下山。”老人说起自己的困境,语气里透着无奈。这里水电皆无,老人要饮水只能自己下河打水。更让他难过的是,他一个人生病在山上无人照料,寻医问药都成问题。
凡凡听了,不禁为老人的生活环境感到难过。一个人在深山老林独自生活13年,如今生病无人照顾,实在令人唏嘘。
“我没办法再守护这座寺庙了,等弟子来了我就搬到朝阳寺去。”老人像是自言自语般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不如从前,无法再独自守护这座小寺。
凡凡看着老人眼眶里打转的泪花,心里五味杂陈。他决定去县城为老人办一张水电卡,还要买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山上。虽然力有未逮,但他希望能尽绵薄之力,让老人的生活稍微好过些。
当凡凡将这一切见闻发到社交平台上时,评论里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或是指责老人不中用,或是说他不该享受俗世物质。凡凡看着这些风凉话,不禁为老人感到惋惜。
一位老和尚,在深山小寺独居13年,如今身体衰弱,却无法获得周围人的理解与扶持,这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或许很多人认为,和尚出家人不应沾染尘世,但其实老和尚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在这个时代里,有多少城里的老人家子女在外打拼,也面临无人照料的处境。且不说是否出家,任何一个暮年的老人都值得被尊重与关爱。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似乎正在失去一些传统美德。诸如敬老扶弱、人心温暖这样的品质正被一些功利的心态所取代。
或许我们不必太苛刻地要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是给他更多关爱。用一颗宽容温暖的心,去理解一个普通人内心的脆弱与苦楚,这才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如老子所说:“视之不足,致诸无竭,和大同之德”。希望这份温暖能润物无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
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
此篇文章所有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有涉及版权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