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紧绷感”
当下,不少人过着“倍速模式”的生活:追剧要快——开倍速追剧;旅游要快——特种兵式旅游;读书也要快——碎片化快阅读……
某种程度上,紧凑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丧失了“慢慢来”的能力。
紧绷感,往往是焦虑的来源。
这种紧绷状态下,不少人成为上了膛的枪、拉满了的弓、拧紧了的发条,但唯独学不会如何成为一个松弛的人。
似乎“松弛”是种陌生、遥远且奢侈的状态。
👉但,松弛感≠躺平
躺平和松弛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焦虑,但实际上,两者指向两种不同的路径。
躺平意味着要降低自己的欲望,远离竞争,擅于放弃;
而松弛感,它首先承认了我们世俗的欲望——你完全可以渴望成功,不过你要慢慢来,且要豁达地接受任何一种结果。
在心理学中,焦虑或者压力属于“应激”范畴。
松弛感,就是处理应激事件的一种态度或能力。
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应激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和适应,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平衡状态。
[向右R]松弛感的内核是长期主义
情绪稳定、乐观、从容、不焦虑.......这些可能都是松弛感的外在表现。松弛感的真正内核,应该是长期主义。
松弛,是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微笑R]
对自己期待太高,也是一种自我消耗。
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放轻松。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人生如舟,负载过多,难免搁浅。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抉择。
如果时时绷紧神经,容不得半点纰漏,就容易陷入内耗、裹足不前。
放松心情,学会与不确定性相处,才能进退有度,让自己落子无悔。
内心松弛,不纠结、不设限,才能步履不停。
[向右R]“不松弛感”也值得赞扬
一个话题一旦被普遍讨论,就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焦虑。
所有人都在生活缝隙里反思自己够不够松弛。
当你有意识地去追求松弛的状态,反而会离松弛越来越远,因为松弛也意味着允许焦灼、较劲和紧绷。
松弛感固然很美好,不松弛感也值得赞扬。
不松弛感意味着不满足,意味着与命运的对抗和斗争。
在我看来,很多人往往是在不松弛里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