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亦死,不反亦死,称霸云南20年的吴三桂,面临两难困局

元月评历史文化 2024-10-03 21:42:42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北京城内一片哗然。一个惊人的数字在朝野上下传开:吴三桂索要的年度军饷高达90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不仅让大臣们目瞪口呆,更让15岁的康熙皇帝倍感压力。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这位少年帝王面前:是继续容忍这个吞噬国库的"黑洞",还是冒险削藩?

三藩割据:清初政权的隐患

清朝刚入主中原那会儿,局势可不太平。朝廷一边要收拾烂摊子,一边还得应付各地的反抗势力。没办法,只好重用吴三桂这样的降将,给他们封王加爵,让他们镇守一方。

吴三桂就是这样被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的。表面上说是剿灭南明势力,实际上却在那儿搞起了独立王国。一个藩王手下有十几万兵马,每年向朝廷要900多万两白银。要知道,整个清朝一年的税收才800多万两!这吴三桂,简直比皇帝还阔气。

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吴三桂,真是吃得够狠的。朝廷养着他,比养一头吞金兽还费钱!"也有人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人家好歹是帮清朝打天下的功臣,总得给点好处吧?"

不管怎么说,这种局面肯定是不能长久的。15岁的康熙可不是好糊弄的主。这小皇帝年纪虽小,可心里门儿清着呢。他知道,不除三藩,朝廷就永远别想真正统一天下。

康熙的算盘:软硬兼施削藩权

康熙这小皇帝可真不简单。他想出了个妙计,软硬兼施,许诺三藩主动撤藩就保他们荣华富贵。这一招,可真是把吴三桂给难住了。

吴三桂在云南称王称霸二十多年,手下那些兄弟跟着他出生入死。现在突然要解散,这不是要他的命吗?就好比你在公司干了二十年,公司从小作坊变成大企业,你功不可没。突然有一天,老板说要大裁员,而且没有任何补偿。换你是吴三桂,你怎么选?

吴三桂左右为难。撤藩吧,自己人就先造反了。不撤藩吧,康熙肯定会派兵来打。这可真是进退两难。

康熙见吴三桂犹豫不决,又来了一招。他开始拉拢另外两藩的耿精忠和尚可喜。给尚可喜的儿子高官,给耿精忠送厚礼。这一招可高明了,直接把三藩给分化了。

老百姓看到这一幕,都惊叹不已。有人说:"这小皇帝才15岁,就这么厉害了?这下有好戏看了!"

吴三桂的困境:撤与不撤都是死路一条

吴三桂这下可真是骑虎难下。撤藩?那二十多年的基业就得拱手让人。不撤?那就是公然对抗朝廷,迟早要掉脑袋。

你别看吴三桂在云南称王称霸,可他心里也没底。他知道,康熙这小皇帝不简单,自己这边一个不小心就得万劫不复。

吴三桂开始犯愁了。他整天闷在书房里,茶不思饭不想的。他的老部下看不下去了,劝他说:"王爷,咱们好歹也是开国功臣,朝廷不能这么对咱们吧?"

吴三桂叹了口气说:"你们不懂。这朝廷啊,就跟个大染缸似的。今天你是功臣,明天就可能成罪人。咱们这些年在云南,可是把朝廷的钱袋子都快掏空了。"

这时候,吴三桂想起了他的老朋友洪承畴。当年洪承畴就提醒过他:"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可惜,吴三桂没听进去。现在想来,真是悔之晚矣。

就在吴三桂举棋不定的时候,康熙那边可没闲着。他一边派人劝降,一边暗中调兵遣将。这小皇帝打的什么算盘?他就是要把吴三桂逼到墙角,看他到底是降还是反。

老将的最后一搏:70岁高龄吴三桂反清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云南大地震动。70岁高龄的吴三桂,这位曾经的功臣,居然举起了反旗。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大家都在问:这位老将军为何要在暮年造反?他图的是什么?

其实啊,吴三桂也是被逼的。他知道,不反就得等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可是,他哪里知道,康熙早就等着他犯这个错误呢。

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还抱着一丝幻想。他想,自己好歹也是开国功臣,朝廷应该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没准还能谈判,继续留在云南称王称霸。

可惜啊,康熙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趁着吴三桂犹豫的这几个月,康熙已经调兵遣将,布下了天罗地网。等吴三桂回过神来,想要北上争夺天下的时候,已经晚了。

吴三桂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康熙的当。这小皇帝看起来年轻,可心机深沉得很。他故意拖延时间,就是为了让吴三桂失去先机。

这下子,吴三桂可真是进退两难了。往前冲吧,朝廷大军已经严阵以待。往后退吧,自己的老巢也保不住了。

吴三桂咬咬牙,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称帝了,建立了大周朝。可是啊,这个皇帝没当几年,就驾崩了。

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勉强支撑了一年多。可是,终究抵不过朝廷大军的围剿。最后,吴家的基业全都化为泡影。

吴三桂这一生,可真是大起大落。从开国功臣到反清叛将,从呼风唤雨到身败名裂,这剧情比电视剧还精彩。

有人说,这吴三桂啊,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也有人说,这康熙才是真正的高手,15岁就能玩弄这么多老狐狸于股掌之中,难怪能成为千古一帝。

这场闹剧最后的赢家是谁?当然是康熙。这个15岁的少年皇帝,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平定了三藩之乱,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而吴三桂,这个曾经的功臣,最终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