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25年,老家邻居的3件事,让我相信,乡土中国情永远不会变味

名著茶话会 2025-01-11 10:38:29

一转眼,我离开老家已经25年了。

自从父母去世后,湖南老家对我来说,就只是难忘的故土了。因为在老家的村子里已经没有了嫡亲的人,就算回一趟老家,也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成为匆匆过客。

原本以为,随着自己离家的时间越长,故乡、还有故乡的那些人就会和我渐行渐远,我自己也会在逐渐淡忘、乃至消失在他们的记忆中。

确实,这些年来,我回家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

父母刚去世那几年,每年的清明以及父母的生日,不管我身在哪里,总会像被磁铁吸引的碎铁一般回到老家。

在父母的坟前点上几柱香,给他们的坟头除一下草,自己的心似乎就会安静很多。

随着我自己的年龄也慢慢变大,我回家的次数也就渐渐稀少,到后来,甚至要三两年才回一次。

这样稀少的回家次数,再加上时空的距离,就算再亲密的人之间也会慢慢疏远,更何况像我和那些乡亲们如此简单的关系呢?

但今年的七月,突然接到老家一个邻居的来电话,突然间让我相信,传统的乡土中国情,或许永远也不会改变。

这次是老家发生了一件事,准确说是和我有关的一件事,邻居春叔打电话来和我商量。

事情的起因是我家门口那块自留地,曾几何时,我小时候就经常在那块地里“刨食”。

因为就在我家老屋的侧面,父亲在那里种点蔬菜,然后因为我的要求,会在菜畦上种点土甘蔗之类的“零食”。

至于原本是就能生吃的黄瓜西红柿,我基本都是最先尝鲜的那个。

自从父母去世后,那块地自然就没有人打理了,我却又不想就这么荒芜了下去。在我的私心里,最初甚至还有点怕荒芜了菜地会让父亲的在天之灵不满。

于是,我便把那块菜地“借”给了邻居春叔,全权交给他打理,只希望不要荒废而成了草地。

春叔家和我家就隔着那块菜地,我们家靠着公路,然后在我家门口修了一条小路到他家门口。

春叔打电话来告诉我,他家准备建新房子,希望买下我的那片地当宅基地,一来是问我同意与否,如果同意的话看多少钱合适。

其实在把菜地“借给”春叔打理的时候,我就没有想过要收回来、或者有收回来的可能。

如今我们一家都生活在 广东,可见的将来也不会有人种地,就连我自己都似乎忘记了如何去种菜了。至于我的孩子,几乎不明白种地是怎么回事。

就抱着这样一种心态,那片菜地名义上虽然还在我的名下,却早就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了。

所以,甫然听春说要买下我的地,我短时间还有点错愕,脑子里飞速回忆,才想起那么回事来。

得知春叔要建新房,我直接就说道:早年不就交给你全权处理了么,你是种菜还是建房子都由你做主啊,还来问我干什么?

春叔在电话里依旧憨厚地笑道:你送给我种菜是一回事,我用来建房子是另外一回事,虽然明知道你不会再回来种地了,但是物有其主,我们可不能乱来。

我没有多考虑,直接就告诉春叔:既然你再次问起来,那我就做主,那块地送给你建房子。就当我还在老家,你建房子不也要帮工么,就算是我给你帮的工吧。

春叔稍微迟疑了一下,最后又对我说:既然你这么爽快成就我,你的这份人情我认了。

但你家的老屋有点破败了,我的房子封顶的时候,就顺便帮你修缮一下,算是稍微做个礼尚往来吧。

我没有继续和春叔客套,反正就一切交给他处理了。

这样的事,春叔就算不和我说,即使我反对,等我知道这回事的时候,说不定他的新屋都成旧屋了。

而春叔不远千里打来电话问我,虽然电波来去倒也轻松。

但从心底里说明,在春叔心里,即使我常年在外,他和我之间的邻里之情也依旧未变。这一点,或许再过二十年,也不会改变多少。

回想起来,像春叔这次的事,竟然还有两次让我记忆尤深。

大概在15年的时候,我们当地搞易地搬迁扶贫的事,瞧准我们村上的一片干田,于是就全部征收了。

虽然地盘是我们村的,可包产到户时早就已经分到了各家各户,我名下也还有一块大概七八分的地。

当时,上级的征收款一次性拨到了村上的账户上,然后谁家的地就分给谁。

按理来说,像我这样常年在外的人,因为地块确权之前我的户口还在村上,即使后来我的户口外迁,但那块地的主人还是我。

内地偏远地区嘛,虽然遇上征收,但钱并不是太多。但按照某些人的想法,我的户口已经迁走了,土地的收益就该归集体。

但我们生产队的乡亲们却异口同声反对,说人家虽然在外面安了家,但根还在老家这里。

那些干田以前没有人种的时候,没见有人说要收回来,如今被人买走有钱分了,就想着收归集体?

如果只是一个两人表示异议,或许也改变不了什么,由于所有人都帮我说话,那笔钱最终还是给了我。

当时令我非常感动,即使在我自己的认知里,我的户口迁走了,村上的田地收益自然就没了,也算是说得过去的。

但乡亲们还是记得我这个在外的游子,并没有因为我多年不在家而公事公办,这不就是令人最难忘怀的乡土之情吗?

最后一件是最让我感动的,也是这些年来,我终究还是未能彻底和老家断去联系的最大原因。

也就是父母去世七八年之后,之前的那些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一两次甚至更多。

但之后就不同了,一来是父母去世的那种空落感已经逐渐稀释,其次也是自己的家事逐渐增多。

人到中年,既要忙于事业,还要照顾孩子,回家的次数就逐渐减少,最终乃至两三年才走一遭。

说真的,两三年才回老家一次,每次还在村子的河对岸,我的心里就会开始激动起来。

在心里终究有一份挥之不去的阴影:

阔别多年无人打理的旧房子怎么样了?父母的坟头是不是被野草覆盖都认不出来了?就一如李白是诗中“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的凄凉?

但每次回到家,我家的旧屋虽然越发破旧,但好歹墙上门窗上没有长草,甚至连阶基上也还算整齐。

这些当然是拜春叔和几个住得近的邻居所赐,后来也是闲聊时才知道,他们久不久就会帮着我处理一下长出来的杂草。

我曾留了一把钥匙在春叔手中,原本是让他有需要时随意存放点东西也行。

但他每隔那么几个月就会给我打开门窗通一下风,扫掉一下当眼处的蛛网。这样一来,那三间旧房子也就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我父母的坟茔,两三年没有人扫墓,我原本以为需要带着柴刀开路才能去祭拜的。

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不但去坟山的路还算通畅,就连我父母的坟茔前,也还能看到矗立在那里的“冥枪(我们当地清明时节扫墓用的一种祭品,一根竹条当棍子,上面飘着一束白绵纸)”。

而且,冥枪还不是单独的一根,旁边依旧还能看到歪歪扭扭的只剩下竹条的痕迹,分明是每年清明时节都有人插上去的。

后来打听,其实就是附近几个有先人安葬的人家,每年清明扫墓时,看到我父母的坟茔光溜溜在那里,顺手就帮着插上一柱,算是代我祭拜吧。

那些好心的人说:人家有后人,而且还是有出息的后人,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父母辈的坟墓就那么成了孤坟一样吧。代他插一柱冥枪,也可以让九泉之下的老人安心一些。

说真的,听到乡亲们的这番话,我确实感动得热泪盈眶。

都说现代的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就算是以前鸡犬相闻的农村,人与人之间也只剩下利益,以前那种淳朴的邻里之情已经非常罕见了。

但至少在我自己身上,经历过的这三件事来看,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和乡亲们、至少是我和我的那些熟悉的乡亲们之间,那种互相扶持、彼此记挂的乡情还是不会变的。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些年来,对于老家的一切我也没有放下。

就像村里的老人去世,我曾放了一点钱在春叔手里,让他帮我代为送个礼吊孝。就像我父母还在一般,也像是我自己还住在老家一样。

就连春叔也说我没必要再这么做了,你的父母去世都差不多二十年了,就算是还情,这些年来还清了,你再继续送下去,那就真的是有去无回了。

我一笑了之,对我而言,并不指望能继续和乡亲们礼尚往来。但这么做,至少能让我在每次回老家的时候,心里少几分陌生感。

此外,这些年来,村里也先后搞了一些建设,比如修公路啊,建大桥啊之类的。

作为常年在外的我,乡亲们是没有考虑让我分摊的,但我还是力所能及地资助了一些钱。

就只为,等我真的退休之后,某一天再次回到老家,走在那座大桥上,踏上那条水泥路,某个不认识的孩子笑着问我是哪里来的客人时,我能够自豪地说:

修这桥我有份,修这路我也有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