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掮客一粟特人1

世阳聊过去 2024-02-19 12:08:29
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亚的绿洲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一带。大致相当于今天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西南部。 粟特人主要信仰的是琐罗亚斯德教,也叫袄教,粟.特人的特点是善于经商,也做一些半农业半牧业的营生。他们很早就出现在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周围。在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东西方之间的陆路经济文化交流非常发达,在很大的程度上,这种交流是以粟特人为中介来进行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粟特人迁到了中国新疆地区和内地,频繁地在中亚、西亚和内地之间转贩经商。出于经商的需要,他们在沿途的很多地方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宜居地。这么一来,他们把自己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文化艺术传播到这些地区。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敦煌。敦煌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处于一个要冲的地位。公元4世纪初,敦煌就有来自康国(撒马尔罕)的粟特贵族百来人,这些贵族加上他们的眷属,跟班,奴仆,竟然有千人左右。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 在中亚考古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探险家斯坦因在1906年,于敦煌以西的一个古代烽火台底下,发现了九封粟特文写的信札。年代正是公元4世纪初。其中有几封信就是粟特人 从姑臧或者敦煌,写给故乡撤马尔罕(康国),以及布哈拉(安国)的,信中汇报了他们经商情况等。这是一批非常重要的信札。而北魏都城洛阳,那里更生活着很多粟特人。文献当中对洛阳这种异文化汇聚的盛况多有记载。近年来,在洛阳发现了很多北魏高鼻深目形象的陶俑,这是西域或者中亚一些民族人士的形象,这证实了文献的记载。 东魏迁都邺城,也有很多商胡、粟特人随之来到了邺城:到了北齐年间,商胡不仅在贸易领域和文化领域拥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政治方面也形成了非常大的势力。某些皇帝宠信的人当中就有西域商胡,或者说粟特人。官僚士大夫中有很多投机钻营的人,和他们称兄道弟。有些帝王因为缺钱,就把地方的官职拿来出售,很多的州县官职都被胡商买到了。 公元574年,高思好起兵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商胡丑类,擅权帷幄,剥削生灵,劫掠朝市。”这表明粟特胡商的行为已经引起公愤了。北齐宫廷里边,得势的中亚粟特胡人数量非常多,他们都是凭一技之长得到宠信的。有一些人被称作“胡小儿”,“胡小儿”这个称呼多少带有一些贬义。在这些“胡小儿”里有些人名,一看就知道是来自粟特这个族群,比如康阿驮,姓康,是来自撒马尔罕的。

0 阅读:0
世阳聊过去

世阳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