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才100来页,思维格局飙升百倍不止!

冬莲聊文学 2024-02-19 12:11:12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 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这本书是费孝通1948年的作品,带你回到过去的乡土社会,从本质上系统性了解乡土中国的脉络,解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 那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和习俗,值得每位中国人翻开,难怪被列入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必读书籍。 虽是薄薄一本,却值得沉下心来细读。读完后我感触最深的是:视角的转变。 🌕对待“教育”的视角转变。
作者在序言中说: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原来教育是启发思考未知,而不是告知答案。
就像在生活里,当侄女问到某件物品的使用方法时,哥哥会引导她发动想象力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告知。 🌕对待“优劣势”的视角转变。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蚂蚱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其实每个人的认知都建立在自己的经历上,应该自省的是:别用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短板相较。反之亦然。 🌕对待“关系”的视角转变。
所谓亲属、亲子其实是不同的社群。 家庭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所谓家也大,实际是业大家才大,比如红楼梦里荣国府大,是因为他们家官运亨通。 由亲属组成的是亲密社群。
亲密社群的团结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比如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一笔投资。所以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相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
而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负担,比如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 🌕对待“长大”的视角转变。
从这本书中,加深了“长大就是接受成人世界运行法则的过程“。 如作者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人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还有关于爱情、权力等诸多视角的转变…...只恨我读得太晚!
过去塑造未来,生活在社会中,了解其根深蒂固的运行法则,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当下的生活和困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