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皮和田玉籽料为何大受追捧?这就是行家说普通人不懂的玩玉秘密

桥蕤看文 2024-12-25 14:38:52

经常有玉友问大叔:“是不是籽料只要没留下毛孔就没价值了?我在小红书上看很多人说籽料不留皮是件挺严重的事儿呢?” 这问题问得挺好,咱们零帧起手,今天和玉大叔就来聊一聊,这个毛孔对于籽料,到底有多重要。

所谓的和田玉“毛孔”(也叫汗毛孔),其实就是籽料表面那些天然细细密密的小坑,看起来好像不那么光滑。由于它们和人皮肤上的毛孔有些相似,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毛孔”,虽然长得好像有点“粗糙”,其实摸上去却是非常光滑的。

这是因为籽料在新疆的河水中经历了上万年的冲刷和磨砺,表面自然而然地变得细腻圆润。 原则上来讲基本所有籽料原石的毛孔,用肉眼仔细观察都是可以看见的。确实有些籽料的毛孔比较细微,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但只要是籽料,都会有这种毛孔特征。

如果咱们翻阅古代的玉雕作品,却几乎找不到带皮色的籽料雕件,要知道古代进贡的料子,大部分那都是籽料,山料的产量是非常低的,无论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御用玉雕,还是民间流传的玉器,基本都经过彻底的“去皮”处理,说明在没有电动工具的古代,玉匠更加追求无瑕,皮色会被视为一种瑕疵,在雕刻前必须剥除干净。即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玉雕厂接到籽料的第一道工序,依然是“去皮”。

直到近20年来,随着籽料开采量明显日渐稀少,市场的需求却不断抬头,汗毛孔和皮色逐渐成为籽料的重要标志,才催生了“留皮”的审美潮流。可以说皮色从被忽视到备受推崇,正是因为市场推动“物以稀为贵”。除了艳丽的皮色,汗毛孔总觉得带着些许“不干净”。咱们穿新衣,总要先把边边角角的线头剪干净一样,那是一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籽料的皮色是河流冲刷、矿物沁入天然形成,因此它是辨别籽料真伪的重要依据。相比其他玉石(如翡翠的翠色或玛瑙的纹理),有了这层皮大家才能一眼认出,这是一块千辛万苦才能获得的宝贝疙瘩。现代玉雕里毛孔再也不是瑕疵,而是在玉雕创作中必须巧妙的部分。

很显然在成品中,留皮面积更大的籽料更具吸引力。原因很简单,皮色让买家更有“安全感”。一块没有皮色的籽料即使玉质再好,也很容易遭到质疑。而有皮色的籽料哪怕玉质稍逊,商业也可以用身份来大做文章。这种心理现象,正是推动留皮成为行业惯例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和玉大叔看来,并非所有皮色都值得保留。如果皮色过于脏或影响整体美观,反而会拉低玉雕作品的价值。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高品质籽料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留不住皮”的现象,例如开镯子的镯芯部分。或者是对尺寸有要求非常规整的无事牌,还有一些个头特别大的青花料子,这类情况下只要玉质过硬,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毛孔的存在确实是鉴别籽料真假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标准。只是抛光过的籽料雕件一旦毛孔几乎完全被打磨掉,就比较难以判断。关于籽料的毛孔很多朋友可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毛孔是籽料独一无二的特征,是无法造假的,因此把它作为鉴定籽料真假的“金标准”。

其实绝大部分伪造的籽料都在想方设法冒充最天然的毛孔效果,很多仿籽并不是用垃圾的山料制作,反而使用最优质的白肉来仿冒毛孔,就是为了达到这种单一的鉴别效果,在我们业内也有一些作品是约定俗成基本不强行留毛孔的。

比如说墨玉的无事牌因为墨色的分明程度才是主要的鉴别标准,因此墨玉的镯子、无事牌基本都是默认不留毛孔的,市面上也有很多黑青玉的无事牌因为细度出众,油性逼人,也不太留毛孔,唯一就是羊脂白玉因为籽料和山料价格差异过于巨大,原则上不留毛孔的话是不能当做籽料的,这也就是造假的重灾区。

作为收藏者咱们需要明白,皮色和毛孔是辨别籽料的工具,而非目的。真正的好籽料,肉质细糯,油光外显,是能够打动你内心的美玉,无论它是否带皮,都值得珍惜,如果商家很大方的告诉你这块料子是籽料但是没能留皮,在品质无误的情况下反而是真·性价比,不要过度迷信毛孔,避免被带节奏反向接盘。

0 阅读:4